裴景波
(費縣農業機械發展促進中心上冶鎮農機站,山東臨沂 273400)
社會發展過程,農業機械工程(下文簡稱“農機工程”)發展也有全新突破。但是,受到傳統生產模式的影響,農業生產污染問題十分嚴重。綠色技術提出,在農機領域受到高度關注,將綠色技術和農機工程相互融合,對于農業的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探索出綠色技術在其中的推廣策略。
綠色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屬于低污染、高效、低能耗的技術之一,合理運用有助于農業持續發展。綠色技術的應用為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能夠改善自然環境,節約農業生產資源消耗,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控制生產過程污染物的排放[1]。綠色技術和農業、機械等知識的融合,能夠打造完善的農機技術體系。當前,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環境產生嚴重影響,各類自然災害的發生對人類生存提出挑戰,綠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和持續發展戰略高度相符,和農機工程領域的融合,有助于農業結構的改善,使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協調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并且人口數量龐大,占據世界人口22%,土地面積占據世界7%,可見農業發展水平。但是,處于全新的生產環境當中,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引發更多食品安全問題,農業發展面臨著土地資源、人口基數、自然環境各個方面的挑戰,農業機械化為未來發展必然趨勢。同時,農業生產的高效低耗也是現實需求。農業機械工程領域包含農機動力學、農機精細化、農產品轉化、農機智能化多個領域的研究項目和技術[2]。在我國科技實力快速發展環境之下,農業機械化逐漸受到高度關注,不同地區也展開了對應改革,農業發展在機械化的應用之下十分迅速,但是對比于發達國家,仍然還有提升空間。在農業持續發展過程,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機械化系統,但是發展理念以及機械創新尚有不足,屬于當前面臨的重點問題。
農機工程主要指農業機械化運用的相關技術,應用期間能夠降低農業生產人、財、物等資源消耗,利于農業經濟的提升,社會經濟發展。對比于手工農業發展模式,農機工程技術的運用,能夠解放生產力,降低群農民負擔,控制生產過程對于環境的破壞。對于嚴重的環境問題,需要探索出綠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途徑,高效利用機械化生產模式,緩解環境污染以及農業發展存在的沖突。農機技術具體劃分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人工智能,該技術的運用不但能夠提高農業生產質量,而且還能提高生產水平。部分發達國家在農業領域已經實現了全面機械化生產,對于人工智能高效利用,精準化管理農機設備。比如:農業生產過程,拖拉機屬于常用農機,可利用激光技術,對于拖拉機行走方向展開精準化控制,同時,還能結合定位系統,對于拖拉機位置展開實時定位,利用計算機控制軟件,對于其田間作業情況展開自動化控制,不但能夠為生產提供便利,而且還能防止機械設備使用期間出現偏移問題,提高作業安全,節約生產成本。
第二,機器人技術,可使用機械手臂替代原有的員工操作流程,使工作效率更高,進而保證生產過程操作精確度[3]。
第三,自動化技術,將其應用在農業生產領域,不但能夠對生產過程展開自動化控制,而且還能保證作物始終處于良好的生長環境當中,提高其生長質量。比如:在蔬菜和水果等種植過程,其對于自然環境具有較高要求,通過自動化技術,在田間或者大棚內部設置環境溫度和濕度傳感器,能夠實現對于環境信息的實時采集,結合作物生長需求,對于和環境需求不符合參數及時預警,提示管理人員展開灌溉、施肥、通風等管理措施,使作物始終保持在優良的環境中生長。因此,上述技術符合綠色技術的應用要求,將綠色技術和農機新技術之間充分融合,能夠創新技術應用,為農業自動化、機械化生產提供必要技術支持。
在企業當中,應用綠色技術能夠保證生產產量。當前我國大部分的農業企業呈現出產業不集中、生產消耗大、生產規模小等特點,導致企業生產過程機械化水平不高,需要關注農業企業生產過程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示范區,充分將綠色技術應用其中,提高企業產品品質。依托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和節能機械,提高農業企業的精細化生產水平。比如:打造旱田生產智能化系統,不斷提高水利工程建設質量,提高農業生產灌溉效率。指導企業加大上述技術的研發力度,展現其在農業經濟發展當中的主體性。
與此同時,企業還需結合農機使用特點,因地制宜,結合種植區域環境,開發相關技術,研制出新型農機。比如:在我國,南方地區地塊丘陵地較多,不利于大型農機的推廣,因此農機企業可結合南方地區的地理特點,著重研究小型農機設備研究。
此外,企業還需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加強綠色技術在農機項目中的應用宣傳,充分借助新媒體以及互聯網,強化農民對于農機的使用認識,發揮企業在綠色技術推廣期間的主體功能,提高宣傳效果。
高等院校是人才匯集之地,需要高校人才以及研究所等機構重點研發綠色技術,結合農機工程需求培養相關人才,建立完善的學術研究工作體系,不斷創新綠色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強化校企之間溝通交流,使綠色技術應用過程和現實需求以及前沿技術的發展方向相符。高校方面可建設綠色技術研究實驗室,重點結合農機生產需求,對于其動力系統進行優化和改進,研究智能化系統,促使農機工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自然資源消耗量逐漸增加,為實現持續發展,需要關注生態問題,研發出節能環保型農機,使農機生產材料節約,使用過程節能環保。
農業經濟的發展使得城鄉經濟之間差距逐漸增大,農機新技術和綠色技術的推廣需要依賴政府的支持[5]。具體而言,政府方面可運用宏觀調控策略,引導農民使用綠色技術;制定相關政策,保護環保產業,將節能減排相關技術不斷推廣,利用農機工程,融合綠色技術將農業生態不斷改善;加強綠色技術人才的培養,出臺補貼政策,對于使用綠色技術和購置新型農機的農民給予適當補貼,完善相關制度,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為保證政策實施順利,還可結合農民生產情況進行考察,對于其綠色技術應用期間存在的問題及時分析,向其講解農機使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效率;在批準綠色技術應用過程,需要通過宣傳,讓農民意識到傳統生產模式對于土壤、水資源、空氣等產生的影響,結合農業病蟲害、環境污染等問題,重點推廣綠色技術,倡導農民利用農機參與生產,提高效率、改善環境;政府方面還需加大投入力度,研究新型農機技術,培養高素質人才,保證農機生產和綠色技術融合應用的高效性,加速農業生產過程先進技術的普及進程。
和發達國家相對比,我國農機工程領域當中綠色技術推廣尚處于初級階段,且推廣過程較為困難,和綠色技術相關的配套機制也尚未完善,推廣體系還不健全。推廣過程,不但需要完善農機工程的建設,還需完善技術鏈建設,具備健全的技術推廣機制,保證工作成效。推廣階段還需征求農機專家建議,對于農機產品對生產流程進行優化,保證農機生產節能環保,控制農機使用階段能源消耗,進而控制環境污染問題,對于綠色技術的推廣路徑不斷創新。與此同時,還需完善相關法規,嚴格按照規定標準對于農機工程進行劃分,保證工程建設質量,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綠色技術和農機工程的融合應用,發揮技術推廣價值。
完善的推廣機制,還體現在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方面,人才引入應該擇優錄取,嚴控人才準入關卡,對于現有人才加大培訓力度,提高人才綠色技術掌握水平,為綠色技術和農機工程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制定完善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結合其工作質量,適當利用激勵制度,激發人員參與工作熱情。
除此之外,還需結合推廣工作要求,建立人才儲備庫,選取具備豐富經驗的技術人才,邀請專家對其進行培訓,或者為其組織技術交流活動,讓人才之間能夠共享經驗,對于高效的綠色技術快速推廣,不斷提高技術推廣工作質量,加速農業機械化生產進程。
我國目前環境資源相對緊張,應該結合實際,探索出綠色技術和農機工程的融合策略,制定出完善的推廣計劃,展現企業主體功能,發揮高校帶動作用,以政府宣傳作為引領,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機制,不斷提高綠色技術的應用質量,促使農機工程不斷發展,為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