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中安,宗素香
(巨野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山東巨野 274900)
目前,玉米機械化收獲作業方式主要包括摘穗收獲、穗莖兼收、秸稈還田、籽粒直收等,但與機械化播種方式相比,玉米機械化收獲方式仍然處于落后態勢。究其原因主要由玉米選種、玉米播種的農藝技術,以及玉米收獲機的適應性與穩定性所致。因此,玉米種植戶應當持續推進農機農藝結合進程,選擇優良玉米品種,健全聯合收獲玉米標準化體系,促進農藝技術與玉米收獲模式的協調統一,提高玉米機收率,為提升玉米種植戶的經濟收益保駕護航。
目前,我國自行研制和生產的聯合收獲機主要包括牽引式、懸掛式、自走式以及玉米割臺四種主要類型。
牽引式玉米聯合收獲機主要由機架、摘穗裝置、切碎裝置、升運裝置、牽引架、動力傳動系統、剝皮裝置以及起落裝置等結構組成。在作業生產時,摘穗裝置將玉米果穗拉斷并從秸上摘下,然后通過升運裝置的輸送功能將玉米果穗運至剝皮裝置當中,去皮的果穗被統一輸送到拖車當中,最后由切碎裝置完成玉米莖稈的切碎還田工序。由于牽引式玉米聯合收獲機回轉半徑大,對作業空間的要求較高,因此,在收獲玉米谷物時,這種機型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1]。
該收獲機主要由摘穗臺、拖拉機、前懸臂架、果穗箱托架、升運器、果穗箱、粉碎機、油缸支座、主動臂等結構組成。其收獲工藝流程是摘穗、輸送、玉米果穗裝箱、玉米莖稈粉碎還田。與牽引式玉米聯合收獲機相比,該機型內部構造簡單,操作靈活,而且市場銷售價格低廉,但是,在與拖拉機組裝時,作業量較大,耗費時間長,駕駛人員駕駛舒適度較差。
該收獲機主要由分禾器、橫輸送器、往復式切割器、夾持鏈、摘穗輥、切碎滾刀、升運器、莖稈收集箱等結構組成。收獲工藝流程主要是借助于夾持鏈的夾帶功能將玉米植株輸送至摘穗輥中進行摘穗,然后將去穗的玉米運送到果穗箱中,再經由切碎滾刀輸送到莖稈收集箱或者拖車當中,被切割后的玉米根莖被粉碎還田。與上述兩種收獲機相比,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性能優越、生產效率高、收獲質量好,但是,該機型的市場銷售價格較高,而且對制造技術的精密性提出了嚴格要求。
玉米專用割臺主要由分禾器、撥禾鏈、拉莖輥、摘穗板、清除刀、果穗螺旋、鏈耙式升運器等結構組成。收獲工藝流程首先分合器插入玉米行間,將玉米莖稈帶入到兩組回轉的帶撥齒的撥禾鏈當中,然后將其輸送至摘穗板與拉莖輥的間隙中,在拉莖輥的動力作用下,果穗到達拉莖焊縫上方的摘穗板,此時,果穗隨著拉莖輥的向下拉引力被摘除,最后進入脫粒裝置。由于該機型適應能力差,不同的玉米尺寸與不同的大氣濕度,在收獲時,需要對脫粒、分離、清選等裝置的作業參數進行調整,因此,該機型的應用范圍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的提升與玉米品種的選擇有著必然聯系。比如以國內某地區的5.3 hm2玉米試驗田為例,在機械化收獲時,農業技術人員對玉米籽粒的含水率進行測定,測定結果顯示,含水率介于30%~34%之間,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能對玉米果穗進行收獲。由此可以看出,在選擇玉米品種時,應當選擇易脫水、成熟快、后期灌漿快的優良品種,比如含水率指標,應當嚴格控制在25%以下,這樣才能提升玉米收獲效率[2]。
不同的土壤環境,玉米種植的行間距也有所不同,在玉米收獲過程中,摘穗道間距需要與玉米種植行間距相適應,因此,行間距差距越大,摘穗道間距的適應性也越差。以玉米主產區東北、華北以及黃淮平原三個區域為例,東北地區在種植玉米時,往往采取壟作農藝,玉米行間距往往在650~700 mm之間,華北地區的玉米行間距為700 mm,而黃淮平原的玉米行間距主要在400~600 mm之間。以上三個區域的玉米種植行間距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在玉米收獲過程中,由于摘穗道間距難以適應行間距,常常發生玉米莖稈折斷現象,這時,玉米果穗就會偏離收獲機械的運行軌道,與割臺相脫離,進而給玉米種植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由于各地的玉米收獲季節農時長短不一,比如黃淮平原地區在收獲玉米時,往往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而東北地區由于霜凍期較早,因此,玉米收獲期往往選擇在10月中上旬。但是,一些玉米種植戶為了提前獲取經濟收益,常常提前進行收獲作業,甚至玉米成熟期未到,就已經收獲完畢。這樣一來,不僅影響收玉米收獲產量,而對玉米籽粒的質量也會造成不利影響。根據玉米種植戶以往的收獲經驗可知,當玉米收獲期延后7~10天,玉米產量將提高750 kg/667m2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選擇恰當的收獲時機對提高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雖然我國玉米聯合收獲機的自行研發技術已經趨于成熟,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技術工藝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玉米收獲機的穩定性與適應性,是導致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比如針對玉米收獲機的摘穗道距難以適應玉米種植行間距的問題,技術人員研究發現,如果將二者之間有效偏差保持在±80 mm以內,收獲機械就可以適應玉米行間距,進而提升收獲效率。如果偏差值遠遠超出有效偏差范圍,則必須及時更換玉米收獲機型。
玉米屬于喜溫短日照農作物,從種子發芽到玉米成熟全生長周期大概需要90~150天,如果生長期低于90天,玉米生長所需的積溫就無法達到標準要求,導致產量下降。如果生長期超過150天,則影響玉米機械化收獲效果。因此,以東北地區以及黃淮地區為例,東北地區的玉米種植戶在選擇玉米品種時,應當保證玉米生長期介于110~130天之間,比如丹玉69、富友9號玉米種子、先玉696玉米種子、鐵研26玉米種子等。而黃淮地區的夏播玉米品種的生長期應當介于100~120天之間。比如玉農76玉米新品種,該品種株型半緊湊,株高291.5 cm,穗位高103 cm,成株葉片數18.5片。果穗長筒型,穗長18 cm,穗行數14~19行,穗粗5.05 cm,百粒重達36.1 g。
為了解決摘穗道距與玉米行距不相適應的難題,農業技術人員可以將“擴口式”撥禾鏈輸送摘穗技術引入到玉米收獲環節當中,并對摘穗機的內部結構進行優化和改良,將其轉變為板式或者輥式結構,通過“V”字型撥禾鏈延伸,來擴大撥禾范圍,使摘穗道距與玉米行間距相適應。另外,在選擇玉米收獲機型時,玉米種植戶應當優先選擇小行距機型,以適應部分區域的窄行距玉米種植模式。比如黃淮地區的最小玉米行間距在400 mm左右,如果選擇的機型行距較大,體積較大,就無法與玉米行間距相匹配,進而影響收獲效率[3]。
與水稻小麥等農作物不同,玉米作物的含水率普遍偏高,比如對于東北地區的春播玉米,含水率通常介于25%~32%之間,而且東北地區霜凍期早,如果采取自然晾曬的方法,在水分未脫干之前,已經進入霜凍期。而黃淮地區的夏播玉米,由于適逢雨季,所以玉米的含水量則遠遠高于東北地區,含水率最大值能夠達到36%,脫水時間更長。基于此,廣大玉米種植戶應當利用機械烘干降水的方式,對玉米中的水分進行烘干脫水處理。這種方式不受當地自然氣候的影響,而且省時、省工,大幅降低玉米產后損耗量。
秸稈還田主要包括前置、中置與后置三種類型,一般在河北黃淮地區,由于土壤成分存在較大差別,因此,這些地區在種植玉米時,行間距類型較多,對秸稈還田的要求較高,出于多方面因素考慮,可以選擇前置還田技術,該技術能夠徹底粉碎玉米秸稈,而且還田均勻性較好,另外,前置還田技術也可以對秸稈進行清潔回收,進而有效避免了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現代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的完美融合,是持續穩步提升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一條有效路徑,因此,農業技術專家應當不斷對農藝技術進行創新,對農業機械的性能進行改良,在加快二者融合速度的同時,提高玉米產量與質量,使廣大農戶實現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