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紅
(集安市青石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集安 134200)
2015年起,我國開始在全國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截止到目前為止已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該項改革措施不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長遠性與全局性,還具有前瞻性與創新性,但作為我國特色改革項目,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還需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加強改革制度的完善與規范,進而全面深入推動改革政策的發展與落實。
產權制度的改革不僅能夠加強農民對集體經濟管理的權利,還能夠促進與調動農民熱情地參與到集體資產管理當中。同時產權改革制度通過建立監控平臺能夠進一步的提高整體信息資源管理的公開性與透明性,從而進一步的提高集體資產管理效率[1]。
產權制度改革的落實不僅能夠對基層的腐敗行為進行了有效的遏制與管理,還可進一步提高農村資金資產的管理工作效率。此外,制度改革需要全體農民的共同參與,對于農村治理水平的發展具備良好的推動作用,有利于新農村的發展與建設。
目前,雖然我國政府部門對各項改革任務進行了有效的明確,但由于該項改革措施具備一定得復雜性,導致改革過程較為緩慢,且部分農民認為該項改革制度與個人的利益不存在直接的關系,未能予以全面的理解與支持,使得該項改革措施的推動較慢。
農村資產原始憑證缺乏是目前我國產權制度改革的主要問題之一,該項問題主要受歷史與人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資產缺乏完善的佐證資料,導致清產核資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精準性與高效性,因此若不能對農村資源進行合理與科學的分配,就會導致財務管理風險的發生,降低了農村三資的利用效果。此外,清算核算工作與后續股權量化存在著直接、密切的聯系,因而清產核資過程與結果出現問題,將對后續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制約到產權制度改革的推動與發展。
隨著現代化金融的發展,雖然農村經濟結構得到了改變,且農村集體利益歸屬權與股份權能得到了完善與調整,但在改革的過程中對于農民利益的需求未能充分的考慮完全,導致農民在參與改革的過程中積極性較低,不能主動的配合改革措施的推動且股權利益分配,無法實現公平與合理性,使得分配過程中出現了較大的矛盾問題,引發了農民對分配組織的不滿。股份權能的釋放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若股權量化工作不能夠完善與深入全面的展開,就會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導致發展速度緩慢[2]。
產權制度改革是劃時代的理念與政策,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創新性與復雜性的特征,導致政策推動過程更具長期性與緊迫性。目前,我國推進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于堅持完善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新時代的發展條件下做好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登記頒證以及資產統一運行管護工作,深化推動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登記到戶與股份合作制改革,并深入界定與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個人所享有的財產權利與合法權利。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性質在于如何有效的將生產力進行解放與發展,并調和其與完善生產的關系。
產權制度改革是我國生產力發展階段的重要基本政策,能夠幫助農村經濟完善經營制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水平持續增高,基本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已經建立完善,且農村的控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對于農村改革建設而言,除了土地勞作,技術、經濟、資本、管理等都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具備良好的促進作用。農村集體經濟與產權關系存在著復雜性的關系,且隨著資產的增多,該關系的復雜性越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僅能夠加強農村經濟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促進社會活力的提升,還可增強農村經濟的財富創造,讓農村擺脫“捧著金飯碗卻需要要飯”的窘迫境地[3]。
在農村化背景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于維護農民權益與增加農民收益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部分的農民都向城市化發展,也有部分農民堅守在農村建設中成為了新農民。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僅能夠維護過去的集體勞動權益,還能夠實現“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轉變,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的轉變與完善還可為農民個人發展,與投資創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促進農民的轉移增收。
產權制度改革同樣也是推動農業供給量結構發展的重要內容,能夠幫助農村農業實現創新性的發展與共享化的發展,進一步的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引領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新常態,還可對發展工程中的重大政策舉措提出完善與解決措施。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而言,想要推動產權激勵制度的改革就需要在整個發展的領域有全新的進展與突破,因而在產權制度改革領域當中不僅需要對農村集體經濟進行盤活,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相關資產管理制度,將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難題與重點問題進行突破解決,從而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整體實力,在保障農村經濟發展技術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強化科技支撐,推動整體發展措施的創新性,從而提高農村發展效率,逐步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發展政策。
在產權制度改革的過程中,想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于人的問題。首先,需要對于投入新農村集體勞作投資的人員提供相應的生產資料,為退出的人員提供合理的收益權。目前我國農村集體人員構成具備不斷變化的復雜特征,因此在改革的操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對人的邊界、構成、變化、不同類型人員的貢獻關系等進行深入的考慮,解決其中存在的多項現實矛盾、人與人的矛盾、人與組織之間的矛盾,還要加強對人問題的高度重視,制定相應的解決,建立規范標準。只有各政府部門及各地領導組織對產權制度改革中“人的問題”制定完善的解決措施及相關規定標準,才能為改革制度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持[4]。
在改革過程中需要做好相應的登記備案工作,需要嚴格規范參加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人員的范圍,該范圍不能僅局限于戶口在村集組織的人員,還需要將作出了較大勞動貢獻但戶口不在村集組織的人員包含其中。對于較大勞動貢獻的標準定義,原則為在該村及參加工作或勞動一年以上,或對該村及資產有實際投資可提供相關證明的。此外,在建立申報登記制度之后,需要對所登記的信息進行統計與整理管理,并以公安系統的戶籍登錄信息為基礎,進行逐一的排查與核實。對于戶口不在村集組織,但做出了較大勞動貢獻的人員,需要有改革工作的相關人員或組織對其進行申報登記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事業單位人員原則上是不予以登記的。
改革過程中需要明確分化組織成員的勞動貢獻與制造標準,并對貢獻的內容與各類權重結構進行統計分析。此外,還需調查分析農村集體組織經濟登記人員在各類經營性資產形成中所做出的貢獻情況,最終對各個組織成員所貢獻的份額進行統籌與認定,組織成員資格認定需要實行一村一策的相關方案標準,針對不同類型的經濟組織成員需要根據“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對其進行界定與勞動核算,對于有貢獻的人員需要根據其貢獻時間與勞動工齡進行調查分析與登記,并根據其貢獻的大小對其進行相應的分類設定權重,進而為農農村股份權能改革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股份權能的釋放能夠讓農民在產權改革制度中真正受益,因此,相關領導部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加強服務的職能與格局,促進合作社的然后運行,以保障公民良好的利益分配。在股份權能的釋放過程當中,政府部門不僅需要完善相關的政策規定,還需對股份退出、繼承制度進行健全,并通過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吸引社會投資,有效利用農村閑置資源,增強農村經濟實力,促進農村經濟的高速化與多元化發展。此外,為了鞏固改革成果,還可采用網絡技術搭建管理平臺,對集體資產進行監管,充分公開各種信息滿足農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減少不合理、不公平等事件的發生[5]。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我國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不僅能夠幫助農民維護個人利益,還可促進我國鄉村的振興發展戰略的推動與落實,因此在政策改革的過程中,相關組織人員與政府部門不僅需要深刻了解到改革過程中的不足與問題,還需針對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深入領會學習黨和中央的政策精神,可借鑒其他區域的成功案例,探索出符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與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