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宇
(中山善栽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廣東中山 528400)
秸稈還田在農業領域的發展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與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農作物的健康生長以及土壤環境的改善等有著緊密聯系。因此對秸稈還田的實施要點與方向進行進一步探究,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積極影響。
掌握秸稈還田形式有利于節約農業工作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對后續土壤改良的穩步開展也有推進作用,是提高農作物生長水平的基礎環節。如直接還田形式就經常被應用的土壤環境改良中,因為其人工成本少且作業形式簡單等特點受到了很多農戶的認可與應用。而間接還田形式具有較強的降解性質,對提高農作物生長速率有重要影響。如通過氨化技術對秸稈原料進行處理后能降低其中的纖維素,這樣土壤就能更充分的吸收其中營養元素,實現土壤肥力提升的同時助力農作物的高質生產。
土壤的物理性狀主要體現在農作物養分的吸收情況和根部的生長情況上,當土壤的物理性狀較強時,內部環境中的組織結構、含水量以及團聚體都能超過正常要求,能為農作物提供優質的生產環境。而將秸稈還田應用到農業工作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強化土壤的物理性狀。如土壤中的微團聚體量就能在秸稈還田的應用下有所減少,而大型和中型的團聚體量則能有所增加,這樣土壤肥力和水穩定性就能根據團聚體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從而實現土壤結構的強化。但是,秸稈還田不是對每個季節下土壤的物理性狀都有正面影響,如春季期間處于濕潤地區的土壤環境就很難通過秸稈還田來改善其物理性狀,而干旱地區下的土壤則可以在秸稈還田下維持水分,為需水量較大的農作物提供可靠的水力支撐。
土壤的化學性狀則體現在肥力上,是供應農作物各項元素的重要載體。科學利用秸稈還田后,土壤中的礦化物質不僅能得到有效分解,碳含量也能逐漸趨于平衡狀態,幫助土壤提升其內部的化學性狀。由于化學作用下,秸稈還田的分解作用會隨著礦物質的減少而出現弱化現象,所以農戶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土壤環境以及土壤肥力等控制好秸稈還田的用量與時間。除此之外,農戶還可以通過秸稈還田與化肥結合應用的形式來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磷元素和鉀元素,保證土壤的酸堿性符合所選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因為有些農作物在生長期間需要大量的鉀肥,但部分農戶會因前期準備不充分或經濟條件受限等而不能在規定期限內投入足夠的鉀肥肥料,所以可以借助秸稈還田方式來頂替鉀肥。這樣不僅實現了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又降低了農戶的成本消耗。
土壤微生物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特點,對反應土壤內部環境狀態以及肥力特征等有很大作用。當微生物群落因自然環境因素或人為因素受到破壞時,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性狀也會受到間接影響,使得農作物在活性性質不高的土壤環境下難以進行良性生長,降低了其后期的品質和產量。將秸稈還田應用到土壤微生物環境的維護中,一來能提高土壤中酶類物質和菌類物質的數量,為土壤結構的穩定性提供保障,二來則能增加碳、氮元素的含量,實現肥料與土壤的充分融合。但有些農作物單靠秸稈還田所改良的土壤微生物環境還是會在生長上受到一定阻礙,所以要在肥料和菌劑的配合應用下才能更好的發揮出活性物質的價值。當然,農戶要在專業微生物檢測團隊的協助下制定妥善的秸稈還田方案,以免破壞土壤原有的結構和性能。
農作物的發育和生長需要大量營養物質或肥料的支持,但輔助物料的過度消耗和使用不僅會增加農戶的經濟壓力與負擔,有時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營養價值。因此,很多農戶會采用秸稈還田的方式來實現經濟成本的節約,并為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供更自然的培育條件。小麥和水稻作為人們生活中重要食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僅對土壤環境有較嚴格的要求,還對肥料的使用有很多條件限制。如水稻、小麥在生長期間都需要有足夠的氮元素作為支持,針對大面積的稻田和麥田,氮肥的大量使用會給農戶帶來成本上的困擾,但是通過秸稈還田技術除了能起到良好氮素補充作用,同時還能實現廢棄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優質小麥和水稻的高效生產。另外,部分地區的冬小麥會在秸稈還田下得到更有效的生長,是增加農作物自身干物質含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秸稈還田的應用對提高農作物產量有促進作用,也是提升農作物質量的有力武器,需要農戶根據農業種植規律與種植目的等選擇合適的秸稈原料。根據相關農業案例顯示,有些農戶會選擇玉米秸稈作為秸稈還田的原料,并在不同播種期針對單獨秸稈還田作業,以及秸稈還田與肥料配合作業來進行對比分析。通過數據對比發現,僅用秸稈還田來開展的農業活動,其農作物后期產量要高于化學肥料參與下的農作物產量,提升量最高可達30%以上。不僅如此,有些農作物中的蛋白質含量也會因秸稈還田的影響而有所增加,對提高作物整體產量有很大幫助。由于不同形式下的秸稈還田技術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應用特點,如粉碎且氨化后的秸稈材料在利用價值上就高于普通處理后的秸稈原料,再加上適量硫酸鈣的混合使用,更能展現出增加農作物產量的效果。
要想讓秸稈還田在農業工作的開展中發揮出更好的作用與價值,為農作物的穩定生長提供保障,那么農戶就要做好前期的規劃工作,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中入手。第一,農戶要對秸稈還田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全面了解與掌握,并針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如惡劣氣候、地質災害或病蟲害等來制定出妥善的應急預案,以免降低秸稈還田的落實效果。第二,農戶要將因地制宜理念與秸稈還田技術的應用進行有機結合,除了要在作業前做好所在地的土壤環境勘察工作,還要對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和管護要點等有所明確,以免秸稈還田時選擇了錯誤的原材料,或沒有按照規定的用量來進行培育處理,影響了作物的產量。第三,農戶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秸稈還田方式,如對秸稈原料有較高要求的農業工作,就可以采用間接還田方式。
因為農業工作會受區域環境內地質條件、氣候條件、水文條件以及生物條件等的影響而展現出不同性質的作業活動,使秸稈還田形式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為了提高秸稈還田的實施效果,避免人力及物力資源和過度消耗,很多農戶會通過使用配套技術來強化秸稈還田整體水平,如施肥技術的配合應用就能有效提高秸稈還田在不利環境下的利用價值。部分平原地區在進行冬小麥種植作業時,農戶會將氮肥施肥技術和秸稈還田進行配套應用,一來是為了緩解冬小麥氮元素的需求壓力,二來則是為了提高秸稈資源與肥料的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農戶要根據秸稈還田的實施情況對氮肥的投放量有所把控,通常控制在投入200 kg/hm2的氮肥來配合秸稈還田技術,具體數量還要根據農作物氮含量的需求決定。
有些農業工作者會將大量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到秸稈還田的實施與研究中,而忽視了后期效果評價的重要性,使得秸稈還田的應用水平一直得不到宏觀上的提升,給農戶增添了無形的負擔。所以針對秸稈還田效果評價內容,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中提高重視。首先,要基于秸稈還田來對農藝及栽培技術的應用進行效果評價。如在同一種農作物上使用不同的栽培技術后,要對農作物的品質進行效果評價,從而為日后的培育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其次,根據秸稈還田的動態監管信息可以為效果評價提供真實、準確的數據參照,以此來提高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為秸稈還田方案的改良提供正向引導。最后,在效果評價期間,農戶可以及時發現培育種植過程中存在的隱患問題和實施難點,來為秸稈還田與培育技術、施肥技術以及灌溉技術等的協調應用進行及時調整,防止農業經濟損失問題的出現。
在國家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下,很多地區的農戶在開展農業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對秸稈還田技術的應用與落實提高了重視,還會對該技術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形式等進行了充分學習,以此來發揮技術手段的經濟價值和環保價值。對于秸稈還田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和阻礙因素等,農戶也能及時發現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根據實際作業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及防控方案,從而為農作物質量與產量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相信在未來發展中,更多高效的土壤改良技術會被應用到農業生產管理中,為農業領域的良性發展注入寶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