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瑞芬
(鄒平市農業農村局,山東鄒平 256200)
近十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耕地面積大幅減少與人口持續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糧食產量相對不足。尤其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世界糧食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糧食安全關系國家民族命運發展,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怎樣在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的同時,不斷增加糧食產量,真正實現“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目標,建設高標準農田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措施之一。國家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加快建設500個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縣戰略,我市當時作為山東省產糧大縣之一被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縣,建成了部分高標準農田,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糧食產量一度大幅提升。而2019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又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國要建成0.67億hm2高標準農田。因此我市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任重道遠,持續增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齊頭并進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對實現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永久基本農田。
鄒平市位于山東省中北部,氣候適宜,中北大部地區屬于黃河沖積平原,腹地開闊,地墊平坦、土層深厚并且土壤有機質含量較豐富,適合農作物生長,一直以來就是我省主要產糧大市之一。灌溉屬于井渠并灌區,地下、地上水資源豐富,地上水資源主要有黃河,其次是小清河、孝婦河等,胡樓引黃閘及引黃灌渠等水利設施為引黃灌溉提供了便利條件;地下水資源分布廣泛,水位較淺,水質優良,適于灌溉。自1988年以來我市每年持續開展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一度為我市的糧食生產及農業發展做出貢獻。但由于當時設計水準相對較低,項目建后管理跟不上,設施損壞較嚴重,已不適應現代農業快速發展需要,因此糧食產量年際間波動較大,一直徘徊不前。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農業基礎設施標準較低,加之黃河斷流已成常態,灌溉方式只能由過去以引黃灌溉為主、井灌為輔變成以井灌為主、引黃灌溉為輔,而且灌溉方式主要以大水漫灌為主,不僅浪費水資源,同時也造成土壤養分嚴重流失且一定程度污染地下水源、農田灌溉周期較長。二是糧食產量年際間變動幅度較大,且糧食價格與糧食成本之間反差仍較大,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徘徊不前,影響了糧食增產潛力與農民種糧積極性。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更好地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大幅提高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發展節水農業,促進糧食不斷優質高產及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也能進一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我市是農業大市,農業一直以來是我市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各級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持續發展、不斷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思路。特別是十幾年以來隨著我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使得工業反哺農業力度不斷加大,加之1988年以來進行的農業綜合開發,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各部門積極配合。中央、省市上級資金的大力投入,加快了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的改善與農業經濟發展,這些都為可繼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更好的政策及資金支持。
由于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當地農民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尤其是早年的中低田改造項目成果顯著,讓農民嘗到了農田改造帶來的好處,增強了農民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認可度與支持力度。尤其近年來我市不斷實施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措施讓更多的土地更加集中連片管理、整體改造升級;早年的農業技術培訓也讓農民及種糧大戶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從而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更有力地人力支持。
通過項目建設,解除制約項目區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使農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成為高產農田示范區;項目區統一規劃,符合農業發展總體規劃,采取綜合措施,集中治理,達到農田成方,集中連片;灌排配套,設施先進;道路暢通,設計規范;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林網適宜,生態良好;科學種植,產業明顯;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管理嚴格,道路暢通的現代農業示范區,起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示范帶動效應。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主要通過土地平整、灌排工程、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農田輸配電等工程措施進行改造升級。我市通過多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形成規模。并且隨著項目的不斷整合與開展,設計標準與施工水平大幅度提升。至今已累計完成十幾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平均13.33 hm2左右建成一個農田方格。通過建設渠系防滲灌溉、管道灌溉等水利措施構建新的農田灌排網,排澇標準5年一遇。通過土地平整、修筑田塊形成農田方格;合理配置新建橋、閘、泵站等建筑物及整修改造原破損建筑物、修復舊井及根據灌溉周期合理布置新打機電井,并完成地下管灌、噴灌等節水管道鋪設及高、低壓輸變電線攬鋪設,配備一定數量配電設備。為更適合聯合收割機、大型拖拉機等大型農業機械作業及更方便農業種植管理,新建田間道路以水泥路與泥結碎石路為主。為更好地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水土流失,生態防護林網按照綠化、美化標準與農田林網、道路林網、水域林網相結合,以盡量減少侵占耕地、環境美化、減少遮陰面積,設計機耕路單側植樹2行。建設耕地質量監測點,項目區按每33.33 hm2設置一個樣點標準進行建設,同時根據實際業務需要配備一定數量儀器設備,方便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作物良種化推廣等綜合措施。通過以上工程措施達到了水、土、田、林、路綜合開發、綜合治理,顯著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突出解決了農業生產現有障礙因素,真正做到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標準高且配套齊全,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美觀、科技先進。起到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產業的示范帶動效應,為下一步農業生產方式換代升級提供了堅實基礎。
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和美麗鄉村建設,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力培育主導產業,發揮農業綜合項目在農業產業結構中導向作用。對促進我市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及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尤其是糧食生產能力有著巨大推動作用,也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同時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可起到建一點帶一片,成一線富一方的輻射帶動效應。建成效益以2020年臺子鎮0.2萬hm2高標準農田項目為例:
增產效益:項目區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可改善灌溉效率,大大縮短作物灌溉周期,水肥料利用率提高,項目區糧食(小麥、玉米)可增產90 kg/667m2,按當年價格計算,年可增產效益249.6萬元。節水效益:實施高標準節水灌溉后可節水30%以上。節地效益:根據灌溉試驗對比觀測資料,項目節水灌溉工程實施后一般可節地1%左右。按年均純收入1 000元/667m2計算,年節地效益30萬元。省工效益:項目建成后的灌溉用水、用時明顯減少,灌溉機械化程度大幅提升,降低了勞動強度與勞動成本,用工量可節省0.5~1個/667m2。林業效益:項目區內依溝、渠、路等營造農田林網和防護林帶,可植樹約2萬株/667hm2。按5年成材,每株產值100元,林木成活率90%,年林業產值可達36萬元/667hm2。
項目建成后,項目區內水利設施配套完備、田間道路和農田防護林成網,區內所有的耕地將成為“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節水工程可有效提高灌溉效率、保證率、灌溉水利用率,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且利于優化作物種植結構,并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同時還可帶動項目區新技術和新品種推廣應用,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土地產出率,促進農業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推動項目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增加農民收入及農產品科技含量與檔次。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尤其項目區內的自動化灌溉設施及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與生物肥料,耕地質量得到全面提高,糧食大幅增產,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項目區田間防護林網,布局合理,可有效抑制項目區水土流失,降低風沙影響,生態環境和農田小氣候得到較大改善;且有效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形成規劃整齊,全面發展的立體生態農業生產格局。其次地上灌渠配置合理,設施配套齊全,排水暢通,農田防洪抗洪能力提高。另處節水灌溉體系的形成,能顯著提高水利用率,減少土壤養分流失,進而減少對地下水源的污染。耕地通過田塊規劃,平衡施肥等措施,土壤有機質顯著增加,肥力提高,土壤結構改善。總之項目區通過土地平整、節水措施、田間道路、防護林工程及管理措施的實施,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