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傳寧
(南京市江寧區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江蘇南京 211100)
南京市江寧區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從東西南三面環抱南京主城,地處寧鎮揚丘陵地帶,區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形同“馬鞍”,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稱。全區10個街道,區內糧食作物主要為水稻、小麥,稻麥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67萬hm2左右。2017年3月,江寧區被列為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第二批創建單位,2019年12月通過省級驗收。兩年多來,江寧區緊緊圍繞創建要求,堅持統籌規劃,突出工作重點,解決了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的“痛點”,排除了推廣先進適用糧食生產裝備的“難點”,疏通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的“堵點”,示范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機械化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顯著提升。
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項目實施以來,我區農機裝備數量和質量明顯提升,結構不斷優化,大馬力拖拉機、高性能聯合收割機、乘坐式插秧機、復式作業播種機、高地隙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烘干機、秸稈處理機械、育秧播種流水線等一大批先進適用機具已成為我區農機裝備的主導力量,覆蓋了糧食生產的全領域、全過程。通過項目的實施,全區新增58.8 kW以上拖拉機56臺、高性能聯合收割機31臺、乘坐式插秧機308臺、復式作業播種機18臺、高地隙自走式噴桿噴霧機6臺、植保無人機9臺、烘干機49臺、秸稈處理機械35臺、育秧播種流水線13臺套。
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項目實施完成后,全區糧食生產主要環節的耕整地、機械種植、機械收獲、機械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截止2018年底,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89.78%,比創建前提高了16.9個百分點。其中:耕整地作業水平達100%,種植機械化水平達90.15%(其中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達89.33%、小麥種植機械化水平達92.11%),高效植保機械化能力達82.1%,收獲機械化水平達100%,機械化烘干能力達74.1%(其中產地機械化烘干能力達69.87%),秸稈機械化處理水平達91.48%(其中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水平達89.52%)。
截止2019年底,全區新型農機經營服務主體總量發展到140家,農機合作社86家、家庭農場54家,其中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以上81家,具備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能力的主體達到12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覆蓋面積約9.71萬hm2,其中農機經營服務主體承擔的作業8.01萬hm2、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約6.44萬hm2、家庭農場承擔約1.57萬hm2,新型農機經營服務主體作業服務面積占整個農機作業總面積的80%以上。9家合作社(家庭農場)承擔了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類項目,7家合作社承擔了市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17家合作社承擔了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核心示范區建設任務。
在兩年多的創建過程中,江寧區結合糧食生產和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的新要求,重點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水稻機插秧、小麥機條播集成技術,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育秧、復式作業、高效植保和精準施肥、糧食低溫烘干等新技術,積極試驗水稻機插同步精準施肥技術、糧食烘干熱源替代技術。探索并完善了符合江寧區種植結構和農藝要求的稻麥周年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技術模式、作業技術規程和機具配套方案。基本形成了《南京市江寧地區稻麥周年生產機械化模式》《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匯編》《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機具配套方案》等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路線清晰可行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和生產模式,為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和指導。
一是街道之間發展不平衡。農機化基礎較好、機具數量較多的淳化、江寧兩街道發展較快,全程機械化水平分別達97.09%、96.56%,而稻麥種植面積較小、機具數量較少的谷里、秣陵兩街道受到機具保有量的影響,全程機械化水平分別為84.75%、84.93%。二是生產環節發展不平衡。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89.78%,而在耕整、種植、收獲、植保、烘干、秸稈處理六大環節中,機械化耕整、機械化收獲作業水平均達100%,而機械化烘干能力僅為74.1%(其中產地機械化烘干能力為69.87%)。三是機具發展不平衡。原有機械化作業水平較高環節的機具增加較多,而原有機械化作業水平較低環節的小麥種植、烘干所需重點推廣的復式作業播種機、烘干機等新增量還不能滿足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的需要。
在小麥機播環節,目前市場上雖有多種型號的播種機和復式播種機,但其作業大多受天氣和土壤含水量影響較大,在陰雨天或土壤含水量高的田塊無法正常作業,或作業質量差,適合在雨天和含水量高的田塊作業的小麥播種機或復式播種機市場仍然缺乏。而我區大部分耕地都屬于粘壤土,如遇連續陰雨天,小麥機播作業將無法順利進行。為不誤農時,農民被迫改為人工撒播,從而嚴重影響小麥機播作業水平的提高,降低了生產效率,增加作業成本。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我區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發展。大多數新型農機經營服務組織雖購置了一定數量的機具,但大多是以自我服務為主,為周圍農戶提供服務較少,機具利用率較低。而一家一戶種植的農戶,特別是丘陵地區的農戶,由于戶均種植面積小,且不連片、較分散,受機具價格高、利用率低等因素影響不愿購買農機,導致“無機可用”。
近年來,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在涉農用地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機化經營服務組織為提升服務能力,購置新機具,積極申請機庫、糧食烘干中心等項目建設。但由于我區地處南京主城周圍,城鎮化水平高,區內開發園區多,土地資源十分緊張,用地手續審批非常嚴格。因而,項目建設用地遲遲得不到解決,甚至出現因用地手續不完善,新建的糧食烘干中心被當地街道作為違建拆除,從而影響了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整體推進,制約了產地烘干機械化作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為加快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檔升級,促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發展,推進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要結合我區實際,積極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等相關扶持政策,著力推動糧食生產相關裝備的更新升級,強化薄弱環節農機裝備與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大馬力、高性能、智能化和復式作業裝備與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是加快大型動力機械、多功能一體化復式作業機、高速精量播種(栽植)、精準變量施肥施藥、綠色烘干等機械化裝備的示范推廣。二是加快自動導航、無人駕駛、精準作業、智能監測、物聯網、“互聯網+農機作業平臺”等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裝備的示范推廣,促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向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在糧食生產過程中,農機農藝部門要整合農機農藝資源和力量,加強協同配合,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的生產技術體系,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一方面要結合全區糧食生產實際,制定完善農機農藝融合標準規范,形成農機農藝融合生產模式。在推廣應用中,農機部門在農機具的選型配套上要盡可能地滿足本地農藝要求,農藝部門要將適宜機械化作業和農機裝備成熟度作為農藝技術推廣重點。另一方面在技術培訓中,既要培訓農機方面的內容,也要培訓農藝方面的內容,使農機人員既懂農機也懂農藝,農藝人員既懂農藝也懂農機。
以農機作業高質高效便利化、農業基礎設施“宜機化”為目標,加快“宜機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一方面要結合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定完善“宜機化”標準規范,明確“宜機化”要求。加快農田“宜機化”改造,扎實推進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等“宜機化”改造和建設,擴展大中型農機運用空間。另一方面要圍繞機械化作業要求,培育“宜機化”品種,提高新品種宜機化特性。要加強區級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機具存放和維修、水稻育秧、糧食產地烘干和加工等為一體的“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
加快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農機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培育力度,加快發展與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的農機服務,不斷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一是加強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通過合作經營、土地股份、統一服務等形式,以“建設陣地、添置機械、承包土地、開展服務、拉長鏈條”為建設內容,開展訂單式、托管式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加大農機大戶培育力度。按照“裝備提檔升級,服務擴面增量”要求,積極穩妥地扶持培育農機大戶的發展,扎實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做好農機職業技能獲證獎補工作。三是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全區要在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8個街道,結合街道實際,探索建設2~3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拓寬農機服務領域,提供多種形式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為農戶提供糧食生產全程機械作業、農資統購、培訓咨詢及貯藏加工等產前產中產后“一站式”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