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超
(澄江市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云南澄江 652599)
農業的發展,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有著悠久的底蘊與技術,早在原始社會時,就有基礎的農業耕種遺跡,北魏末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更是被譽為我國第一部農業生產總結性科學著作,為我國農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指導性作用,但傳統的農業發展更多的還是依賴于“天時地利與人和”,生態環境對農業的制約影響,是阻礙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與興盛,將直接影響國家的繁榮與穩定,歷史的經驗表明:農業興則國家興,農業衰則國家敗。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的發展也成為新中國發展的頭等大事,但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中華大地,農業的發展又談何容易,“三年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教訓,至今想來,依然歷歷在目,因此,農業的發展,不僅僅要依靠“天時”,更要依靠“人和”。自改革開放以來,農藥的應用,為我國的農業發展打開了新的思路,病蟲害的防治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為農業的增產增收也有著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五位一體”發展理念的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局面的形成,綠色經濟與循環經濟發展,成為當下的發展主流,而農藥的大量應用,所帶來的次生影響,尤其是對自然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顯然與這些綠色發展理念相悖,因此在新時代下農藥應用技術與發展前景必須立足于“和諧共生”這一理念,以環境保護為出發點,開展植物保護工作,建立節約型的環境友好性社會,而這一切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共同推進農藥應用技術的發展和進步[2]。
以我國目前植物的分布與種類而言,具有種類多、分布廣的特點,不同種類的植物和不同分布地點的植物,在農藥應用的技術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古語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同樣的植物,受不同的環境影響,所表現出的形象,也是大不相同的,同理可得,相同的農藥,對于不同的植物,所產生的效果,也是不盡相同的,基于此,在進行農藥的應用時,必須充分了解農藥的適用范圍和使用方法,針對不同的植物,選擇合適的農藥進行正確的使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現實的植物保護中,有些農藥雖然應用的成效不錯,使用過后農藥的殘留過多,當這些過多的農藥殘留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過后,遠比一般農藥使用過后的危害更大;再有,不同地點,不同季節使用農藥的方法也不一樣,有的農藥需要足夠的水分進行稀釋,而有的農藥需要干旱加速其蒸發,在不同的季節,使用農藥后取得的成效也是不相同的;其次,農藥的使用還需注意病蟲害的不同,同一種類的植物,在所受病蟲害的類型方面也可能是不相同的,在進行農藥的使用時,必須仔細分辨植物所受的病蟲害,針對病蟲害的類型進行適當的農藥選擇,萬不可僅憑經驗行事,照搬已有的方法或經驗,而是應該深入調查,合理使用;最后,需要針對植物的種類不同,進行恰當的農藥選擇,在具體的農業生產中,有農業經濟作物和農業非經濟作物之分,農業經濟作物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大多指人體可食用的農作物,農藥的殘留會直接進入到人體體內,因此不能選擇有機磷農藥,應當控制用量和危害性,選擇一些較為“溫和”的農藥,減少農藥的殘留,保障人體的健康。簡而言之,在農藥的選擇和使用時,需要多方面考量,針對不同的應用,進行合理使用[3]。
農藥一詞,顧名思義,就是農業領域生產藥物,古語有云:是藥三分毒,當藥物應用于人體的時候還需要充分考慮其成分的危害性,對于農藥而言,更需要考慮其成分中對于人體的危害性。在農藥的具體應用中,為將農藥對病蟲害所產生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通常會選擇一些含有“高毒性”的農藥。這些農藥的實際的應用中,也確實能取得比預期更好的成效,但“高毒性”的農藥在對植物產生作用的同時,也會在使用過程中傳遞給使用者,這些農藥中的有些成分,可以隨著人體的新陳代謝被排除人體體外,但大部分的“高毒性”成分卻在使用的過程中進入人體后不能被人體自然排出,當使用者出現中毒的癥狀時,就是其中的有害成分吸入過多的表現,甚至有些濃度很高的農藥原液,在使用過程中,只需稍稍接觸皮膚一點點就能使人體出現中毒的反應,而出現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無法正確分辨農藥中的有害成分的危害性,在使用時降低的警覺心理和警惕性。
為防止農藥成分對人體的傷害,最大限度的減少農藥的危害性,在農藥的選擇時應盡量避免“高毒性”的農藥。即使必須使用“高毒性”的農藥時,也必須穿戴好防護設備,做好個人防護,減少農藥中有害成分的攝入。同時,做好農藥的保管工作,按農藥中有害成分的種類的不同,將農藥置于適合保存的地點,最大限度的減少農藥對自然環境和人體自身的危害性[4]。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要求下,綠色的循環經濟成為當下的主流思想,而傳統農藥具有對自然環境污染程度大和對人體危害性大的特點,這顯然與綠色的循環經濟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有基于此,在新時代的農藥應用中,必須緊扣綠色發展的主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而綠色生物農藥的出現,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方案,且生物防治與生物農藥的有效結合,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新思路。
長久以來,為增加城市的綠化率,在城市中種植大量的綠色植物,成為衡量城市綠化程度的唯一標準,但城市的綠化不僅僅是綠色植物種植的數量,更是綠色植物生長的質量,若是出現大量的綠色植物突然遭受病蟲害的困擾,突然的大面積死亡,不僅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更是對城市形象的一種損害,但基于城市人口稠密和綠色植物種植過于密集的客觀因素,對城市的綠化植物的病蟲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傳統的農藥噴灑不僅會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還會造成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因此是“弊大于利”的方法。
現代的新型生物防治和生物農藥的應用,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方案。但方案的成效并不能僅僅只依靠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在科技進步的同時,各種保障性舉措的并行,也是保證生物農藥有效應用的基礎,而這些舉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生物農藥的推廣方面,受歷史的經驗所影響,普通大眾對生物農藥的認知程度并不高,有些可能對生物農藥有所耳聞,但絕大多數可能會對生物農藥一概不知,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物農藥的推廣與發展,是生物農藥的推廣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難題,有基于此,在生物農藥的推廣過程中,應當借助大數據的多媒體時代的便利,通過不同的渠道,使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理念能夠深入人心,為生物農藥能夠被廣大民眾所接受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加強生物農藥的技術培訓與指導,與傳統的農藥相比,生物農藥更加的復雜,因為使用者在進行生物農藥的使用時,必須仔細分辨病蟲害的種類及其天敵的種類,在技術上要求更加嚴格,基于此,為更好的推動生物農藥的推廣與發展,就必須對生物農藥進行技術上的培訓和技術上的指導,只有讓生物農藥的使用方法普及,才能真正消除大眾對于生物農藥的偏見,實現生物農藥的切實取代傳統農藥,成為大眾的首要選擇[5]。
綜上所述,在植物保護中無論是農藥應用技術還是發展前景,都必須緊扣時代的主題,實現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通過科技的進步,帶動植物保護的進步,不斷更新農藥應用技術與發展前景的進步理念,切實帶動植物保護的發展,為實現“五位一體”發展理念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理想而助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