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玲
(沂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沂南 276300)
土壤是自然系統的重要組成,也是人類福祉的重要貢獻者,其通過自身對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及保持生物多樣性作了貢獻。土壤對農作物的生產至關重要。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使用土壤肥料是提升農作物質量和產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就需要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業從業人員不斷提升土壤肥料的使用效率,以便最大程度的發揮土壤肥料的作用。本文主要從土壤、肥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出發,探討了土壤、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措施,以期為農業生產提供借鑒。
土壤是農業種植中必備的基本要素之一,其能夠起到養分轉化、生物支撐等方面的作用。幾乎所有事物(95%)都來自于土壤,土壤不僅對農作物生長至關重要,還有凈化空氣、減緩氣候變化、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作用。雖然說,在科技的推動下出現無土栽培等種植新模式,但是土壤仍然是種植農作物的主要途徑。為了提升農業種植的效果就需要重視土壤的作用。因此種植戶需要合理使用土地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
農作物的良好生長離不開土壤,土壤健康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土壤默默地為我們提供著日常所需的動植物原材料,只有土壤中具有較為充足的養分才能保證農作物能夠較好地生長,在此條件下,種植戶都在不斷探索提升土壤肥力的措施,以便能夠促進農作物更好地發展。
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補充足夠的肥料,不僅可以使土壤具有較為充足的肥力,而且可以提升土地利用率,促進農作物的發展,可以說在農業種植的過程中,肥料起了重要作用,其在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同時提高了農作物的質量。除此之外,在種植的過程中對農作物進行科學的施肥可以達到預防病蟲害的目的。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從過去粗放型管理轉變為了精細化種植,科學施肥是進行精細化種植的重要一環,是促進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步驟之一。
根據土壤養分分布規律,結合當地農業種植結構及農民用肥習慣,建議施肥過程中合理搭配氮磷鉀投入比例,總體上實行控磷、增氮、提鉀的施肥模式。同時,注意配合增施鋅肥、硼肥、鈣肥、鎂肥等等中量元素肥料,以改善和提高土壤綜合供肥能力,防止出現某種元素過少、過多引起的生理性缺素癥或中毒現象。合理的使用土壤肥料能提高土壤的肥力。農作物能從土壤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營養成分,而配方施肥能使土壤保持肥力,從而保證了農作物有效地從土壤中汲取養分。
在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過程中,種植戶在運用土壤肥料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種植作物以及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采用有效防止農藥、化肥不合理利用、頻繁耕作引起的土壤污染、土壤退化,防止土壤流失的可持續耕作方式。
3.1.1 秸稈循環利用技術。即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在土壤增加肥力的過程中常常會使用農作物秸稈循壞利用的方式來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循環利用不僅可以緩解因焚燒秸稈而導致的大氣污染的問題,而且提升了土地管理工作的效率。
3.1.2 種植覆蓋作物。在主要經濟作物收獲后,種植覆蓋物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微生物。
3.1.3 輪作。在同一塊農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或年間,輪番種植不同作物或復種組合,能夠減少對單一養分的消耗、降低土壤病害的積累,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3.1.4 少耕。耕作方式不合理,耕作層變淺,犁底層形成,鹽分容易聚積在耕作層難以下滲,使土壤表層鹽分逐年增高。鎮壓、旋耕、澆水不合理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土壤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理化、生物性狀惡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變差。減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數,選用合理的施肥澆水方式,減少對土壤系統的擾動。
3.1.5 對土壤進行養分管理,做好測土配施肥工作。選用正確的施肥品種,采用正確的肥料用量,正確施肥時間,肥料施在正確位置。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對土壤中的養分實行動態管理,適時檢測,適時為作物補充養分。
3.1.6 科學實施水肥一體化。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實施水肥一體化可實現節水節肥,節水30%~60%,與常規施肥方式相比,節省肥料30%左右;優化根系生長環境:滴灌可以給植物創造理想的根系生長環境,使作物更健壯;提高肥料利用率:水肥一體化技術可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且比傳統灌溉淋失率小得多,同時提高農產品品質。
3.1.7 做好土壤有機質提升、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耕地地力保護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工作。有機肥投入嚴重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結構變差,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增施有機肥,種綠肥,施用有機質腐熟劑,努力做好有機質提升工作。
大量施入有機肥,2~3 t/667m2,能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產力。
3.1.8 科學使用氮磷鉀肥、中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長期過量偏施大化肥:長期過量施用大化肥,破壞了土壤結構,土壤有機質不能得到及時地補充,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大家合理使用氮磷鉀肥、中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和有機肥。
在綠色環保理念的倡導下,種植戶在給農作物施加肥料的過程中改變了原有粗放型的施加方式,轉向了使用微生物肥料的形式。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使用微生物肥料不僅可以提高土壤中的營養成分,而且可以降低使用肥料給環境帶來的污染。
3.1.9 改善土壤的酸化環境。針對土壤酸化的問題,應控制好工業性污染源和化肥的大量施用,提高土壤pH值。一是在農業生產中,應盡量少使用酸性肥料,如硝酸銨、硫酸銨、重過磷酸鈣等。二是要經常使用石灰、粉煤灰、草木灰和堿性肥料等,達到中和活性酸、潛性酸、改良土壤結構的目的。三是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使用腐熟劑,有效改善土壤的酸堿性,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根據土壤供肥特性、作物供肥規律與肥料效應,在合理使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的適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應的施肥技術。首先,技術人員需要構建土壤養料成分檢測體系,動態檢測土壤中營養成分的變化。其次,在將土肥技術運用與施肥時,需要加大綠肥的使用效率,從而增加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在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時降低農藥、化肥對土地的影響,從而提高農作品的品質和產量,進而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收益。
氮肥具有肥效時期較短的特點,因此要使用少量施用、多次施加的方法,將氮肥的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從而減少肥料的浪費。再次,需要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控制氮肥的用量。由于部分種植區沙土含量較大較易流失水分,種植戶可以先適量的施用碳酸氫銨,隨后在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對其施加氮肥。最后,可以對氮肥進行適當的緩釋,雖然提升了種植成本,但是農作物的產量也會有所提升。
合理施用磷鉀肥將會促進農作物產量的提升。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很多種植戶沒有掌握合理使用磷鉀肥的方法,常常會出現盲目跟施、肥料施用混亂等現象,從而導致了肥料浪費、嚴重破壞土壤結構等問題。因此,要嚴格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和土壤情況施用磷鉀肥。當磷鉀肥作為苗基肥使用時就需要在秧苗期施用了。為了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性及光合作用,在農作物的分蘗其和幼穗期也需要適當地施用磷鉀肥。
在施用磷鉀肥時,可以將其和有機肥混合施用并采用早施的方法,促進根系充分吸收磷、鉀元素。可以對磷鉀肥進行分層施肥的方法,促使農作物早返青以及快分蘗。最后在農作物的生長后期,會面臨著根系老化、吸收能力降低等問題,因此為了提高磷鉀肥的利用率,種植戶可以采取根外噴施的方法,為農作物補充磷、鉀元素。
首先,在完成農作物種植工作后要及時地進行查苗、補苗,苗間空隙要保持一致,為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在幼苗扎根后需要進行合理的施肥。其次,種植戶要及時做好除草工作,在降雨季節需要做好排水防澇的工作。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要做好通風工作,降低病蟲害侵襲的可能。
很多種植戶進行施肥的過程中只是簡單地對土壤施加肥料,這會導致肥料流失率增加,對土壤肥力產生影響。為了使肥料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種植戶需要合理的使用肥料,提高其使用效率,從而在增加種植戶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合理的使用土壤肥料,改變了以往盲目施肥的情況,根據對土壤中養分的分析以及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對肥料進行合理配方,在提高農作物產量、減少環境污染以及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做出了較為明顯的貢獻。因此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合理的使用土壤肥料,用科學的施肥方式引領農作物生產朝著增產、環保、節本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