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梅
(舒蘭市小城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舒蘭 132606)
玉米瘤黑粉病也稱為玉米黑粉病,在我國黃海、淮海地區、東北地區均是玉米種植面對的主要病蟲害。瘤黑粉病對我國主要的玉米生產地區,例如西北、東北、華北等地區造成了重大損失。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能夠看出,2018年我國玉米病蟲害出現的面積為180萬m2,未出現集中發病的區域中單位面積的患病玉米為15%~20%,單位面積的減產頻率為10%~15%,嚴重影響了我國玉米種植事業發展。
玉米瘤黑粉病在其生長的各個階段均可以傳播和發生,但是感染階段主要在玉米的抽穗環節,也就是幼嫩組織中。在玉米抽穗前的10~14天發病較為常見,在抽穗階段的莖、葉、葉鞘、雌穗、雄穗和氣生根均會受到病毒影響,病變位置的典型表現為腫瘤,病瘤的顏色在初期為銀白色,有明顯的光澤[1]。病瘤內部有白色汁液,生長速度迅猛,對著玉米生長階段能夠沖破苞葉而外露。在此之后,病瘤的表面顏色逐漸變暗,其中略帶紫紅色斑點,內部由白色轉化為黑色。當病瘤中的水分降低之后,則能夠看出其中包含著大量灰黑色粉末,也就是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
果穗發病可部分或全部變成較大腫瘤,葉上發病則形成密集成串小瘤,苗期發病常在幼苗莖基部生瘤,病苗莖葉扭曲畸形,明顯矮化,可造成植株死亡。成株期發病,葉和葉鞘上的病瘤常為黃、紅、紫、灰雜色瘡痂病斑,成串密生或呈粗糙的皺褶狀,在葉基近中脈兩側最多,一般形成冬孢子前就干枯,所以多不生黑粉,莖上大型病瘤長生于各節的基部,多為腋芽,受侵染后病菌擴展,組織增生,突出葉鞘而成。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初侵染源,種子上粘附的冬孢子對遠距離傳播有一定作用。在春夏交接時間,溫度與濕度對玉米生長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也為病菌滋生創建了良好的條件。在病菌經歷了一個冬天之后,隨著降水和風落在新生的玉米嫩芽上,遇到水分之后能夠快速萌發,侵入玉米的生長組織內,當病瘤形成之后再次感染其他玉米[2]。
玉米地多年連作,田間積累大量冬孢子,則發病嚴重,玉米收獲后立即翻耕,有利于降低病原菌數量和成活率,因而較不翻地發病輕。玉米瘤黑粉病并不存在休眠期,但是在萌發和傳播階段需要良好的傳播環境,溫度和濕度都應當保證在較為舒適得到區間。而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溫度、濕度、降水、施肥等工作會造成玉米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弱,或者是受到惡劣天氣影響的情況下,玉米表面出現明顯傷痕,也會為病菌傳播穿件通道,加重病蟲害發生。
在玉米收獲之后,瘤黑粉病菌隱藏在秸稈、土壤中度過冬天,第二年春天,在溫度適宜的階段,約為23~26℃,殘留在土壤和秸稈中的病菌則會出現二次萌生,產生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這兩種物質在降水、大風環境下在玉米田間隨意飄動,落在玉米的幼嫩組織或心葉葉旋內,加之春季里豐富降水的幫助,會出現二次萌發,由玉米的傷口入侵到組織中,生長為病瘤。在病瘤生長成熟之后破裂,隨著氣流變化和降水傳播,繼而影響單位玉米田。
在玉米抽穗前后極易遇到干旱環境,并且難以保證蓄水箱充分,造成玉米生長環境干旱,有助于病菌侵入和繁殖,在抽穗前后患病秧苗數量出現高速增長。在玉米抽穗15天之后是瘤黑粉病的高發階段。
在春季、冬季交接階段、夏季干旱少雨階段,對玉米生長均是十分不利的,但是卻有助于瘤黑粉病菌生長。而在以上階段過去之后,我國絕大多數區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降水天氣,玉米田地間的環境十分濕潤,瘤黑粉病毒萌發、浸潤條件優越,玉米感染數量也會有所提升[3]。
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中出現連坐田面積增加,土壤病菌數量和種類逐漸上升現象,造成玉米感染病蟲害的幾率與日俱增,玉米田間發現病蟲害的情況十分嚴重。一部分玉米種植用戶為了提升玉米產量,增加了玉米播種的面積,單位土地中的玉米種植數量不斷加深,秧苗之間的密度加大,田地之間的透光度較弱,影響玉米吸收陽光和養分。玉米種植密度提升,造成其生長環境中的濕度較大,為病蟲害的傳播和繁殖創造了條件。并且,一部分農戶在種植過程中使用了計量較大的化肥,造成玉米組織柔軟,為病蟲害創造了天然的溫床。一部分農民對田間長時間堆放的秸稈沒有有效處理,其中一部分已經出現病菌感染現象,大量孢子攜帶者細菌在田間地頭飄散,形成二次感染[4]。
隨著我國市場乃至世界市場中對玉米需求量不斷擴展,大量農戶在種植階段過于重視玉米品種、生產量,而忽視了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造成玉米種植階段極易出現病蟲害。根據筆者在多年工作中得出的數據顯示,在我國華北地區,玉米種植出現瘤黑粉病的幾率為2%~4%。
4.1.1 使用先進的耕作技術。秸稈全部覆蓋還田簡稱“秸稈全量還田”。指的是在秋季機械收割玉米之后將廢棄的秸稈全部覆蓋玉米種植地表,第二年春天稍作處理之后就能夠直接播種,這種措施對土地養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適時進行苗期深松同時配合高效植保,秸稈全部覆蓋還田是處理秸稈的最好的途徑。
玉米寬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閑種植技術。常規情況下的壟作距離是65 cm左右,而寬窄行交替則將其擴張為90 cm、40 cm兩種。窄行玉米進行施肥時需要同時進行深松,秋收階段需要將高差保留在40 cm。與此同時,用條帶旋耕機對寬行進行旋耕,達到播種狀態,窄行上秸茬自然腐爛還田。
4.1.2 選擇優質的玉米品種。選擇優質的玉米品種能保障玉米的穩產和高產。具體選種時,需要結合當地的自然情況和種植需求,選擇能夠符合區域發展的玉米種類。通常情況下需要選擇耐堿性、適應能力、抗寒、抗寒、顆粒飽滿、且無明顯病蟲害的玉米品種。
4.1.3 實施科學的種子處理。在玉米選種之后,需要進行晾曬處理、攪拌處理,以保障種子具有較高的發芽率和出苗率,以及較強的抗病蟲能力[5]。曬種時,需要選擇風速較小、天氣晴朗的時間,晾曬時間需要保證在2~3天之間,晾曬過程中需要定時翻動種子。在攪拌處理的過程中需要觀察玉米種子是否存在明顯的病蟲害,選取針對藥劑。
化學防治是指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選取適宜、有效的玉米病蟲害防治農藥減少病蟲害,如敵敵畏、殺蟲雙、殺蟲單等。該方法使用較多,能更好地控制病蟲害。
具體來說,在播種前要使用化學方法對種子進行包衣,以更好地保護種子。在出苗之后,使用藥劑,抵抗病蟲害。在使用化學防治的過程中,種植人員要注意觀察和檢測,在蟲害初露苗頭時及時運用合理、適量的化學藥物加以干預和治療,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
玉米瘤黑粉病指的是玉米的生長系統被影響,在病毒防治方面,化學防治是較為有效的方式之一,主要是使用200 mL粉銹寧乳劑,濃度為20%進行拌種,拌種的計量為50 kg,或者是濃度為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使用計量為1:0.5。或者也可使用玉米種衣劑包衣,在建立玉米防治措施之后進行播種,進而能夠有效減少玉米出現病蟲害的幾率[6]。
大部分玉米蟲害都是不及時防治與管理導致的。物理防治病蟲害,就是指通過處理玉米生長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科學預防和控制蟲害。為此,在正式種植玉米之前,需要詳細研究區域內經常出現的玉米病蟲害,以及病蟲害出現的規律、天敵等,全方位做好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常見的病蟲害如玉米蚜蟲的病發具有較大的規模,經常會以黑色片狀吸附在玉米葉片或者玉米莖部位,其具有超強的繁殖能力,對玉米的正常生長影響極大。因此所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使用生物形式進行病蟲害治理,向玉米地投放一些病蟲的天敵,在維持良好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病蟲害防治工作。其次,在玉米種植位置周圍種敵物喜歡吃的有益雜草,進一步增加稻田內害蟲天敵的數量。
在玉米實際栽培的過程中,應制定完善的栽培技術方案,編制完善的計劃方案,要靈活運用栽培技術,選取科學的種植模式,更好地進行玉米栽培處理。且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采取病蟲害防治措施,科學合理地進行病蟲害的分析與預防,將控制作為輔助工作,從而保障玉米種植的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