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誠濤
(集安市青石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集安 134203)
作為最為重要的糧食產物之一,在其實際種植期間,需要針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加以明確,同時以不破壞生態環境和不影響玉米產量與品質為基礎。而在傳統玉米病蟲害防治期間,農戶在防治玉米病蟲害期間主要以農藥的形式,但是由于缺少科學使用,這農藥的過量使用不僅會影響到整體玉米生長質量和產品效益,同時也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難以實現綠色農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在綠色防控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期間,對于提升玉米品質和產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本文首先對綠色防控技術的相關概述進行分析,隨后支持目前在應用該技術期間存在的問題,最后指出其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具體內容如下文所示。
綠色防控理念的提出,是在我國植保工作會議中提出的理念基礎上形成的,該理念主要以預防位置,并加上綜合防治的整治措施,結合目前我國玉米種植的實際狀況所制定的一項技術性概念,并采取相關的物理、農業、化學以及生態調控等農藥使用技術來進行玉米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而農業產品產量和經濟收益[1]。
在綠色防控技術使用中,以吉林省為例,吉林省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有著極高的重視程度,并且已經積極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同時根據玉米螟防治技術和一些重要技術推廣項目,將綠色防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深度逐漸提升。現階段在吉林省內部,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示范區域主要存在80多個,各種綠色防控技術有10多項,在技術應用的示范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3.33萬hm2以上。隨著近些年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在吉林省內部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66.67萬hm2以上,在2017年已經超出333.33萬hm2以上。基于技術創新與推廣背景下,吉林省逐漸探索出一種新型有效的技術模式,以農作物種植為主線,結合件容易操作的技術模式,如在玉米種植中所使用的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和水稻種植的二化螟生物防治措施等,都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在技術的示范層次上,隨著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的逐漸擴大,促進吉林省內部的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作用在持續提升,在近5年玉米與水稻良種重大病蟲害沒有爆發過以此。同時在技術試驗區域農藥的使用量也在逐漸降低,總體技術應用效果良好。即使在這種技術強力應用的背景下,在綠色防控技術實際應用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還需加強解決。
在目前的一些玉米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雖然目前的綠色防控技術已經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但是在實際的技術推廣期間依舊會因為農民的環保意識缺失而造成一定的應用難度,影響到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和實施,同時在推廣上的阻礙也嚴重影響了玉米的推廣速度[2]。在目前對于相關玉米種植農戶的調查中發現,很多農戶都只對該技術有著一些淺層次的了解,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在實際玉米病蟲害防治中應用到這種技術,導致在實際玉米種植期間,農藥的使用量并沒有下降,難以實現種植環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與農業種植經濟效益的提升。
雖然上文分析到我國吉林省玉米種植和綠色防控技術的使用面積在逐漸提升,并且相關政府部門和農業農村部門對于玉米病蟲害的綠色防治技術加強關注力度,但是目前在我國總體上來講,這種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面積依舊相對較小。綠色防控技術相比于農藥,其使用成本相對較高,很多農民會在經濟利益的選擇下放棄該技術的使用,造成現階段農藥的使用量依舊只增不降。在此背景下,難以實現該技術的有效推廣和發展[3]。
在實際玉米病蟲害的農業防控方面,重點技術應用在于耕作制度合理的制定與規劃中,在合理的耕作制度支持下,采取科學的田間管理模式來實現病蟲害防治效果。如在實施玉米耕種期間,可以將耕作制度隨著種植實際情況來改變,選擇輪作倒茬的方式進行優良玉米種植品種的選擇。在耕種玉米種子之前,為了全面提升種子成活率和出苗率,可以選擇包衣和浸泡等方式,隨后實施拌種工作,提升種子自身對于蟲害的抵抗能力,并且也可以預防病蟲害發生,提升玉米的生長速度和質量以及農戶種植的經濟利益。另外在對玉米田實施田間管理期間,建立科學的防護措施,配備有效的科學技術來保障田間管理的科學性,同時對水肥進行科學控制,在實際化學藥劑使用中,將其與肥料的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部,進而促進玉米等農作物的健康生長。
在綠色防控措施中,其應用最為廣泛的防控就是物理防控形勢,可以根據對蟲害的了解來控制害蟲數量。使農戶在病蟲害防治期間將化學藥劑使用量降到合理范圍內。在實際病蟲害防治期間,物理防控主要以誘捕燈和捕蟲板為主,根據害蟲的趨光性特征進行有效治理[4]。作為一種在玉米生長期間最為常見的蟲害之一,玉米螟蟲害對于玉米生長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玉米螟屬于鱗翅目昆蟲類型,幼蟲可以進入到玉米內部啃食玉米,導致玉米生長質量和產量嚴重下降。因此在物理防控措施中,可以在五月中旬當氣溫逐漸升高以后,采取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殺。該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捕殺玉米螟,同時可以減少一些對顏色或者氣味比較敏感的其他害蟲數量與排卵量,進而保障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全面提升。
在實際玉米種植過程中,化學防控技術不屬于違反綠色防控治理理念,由于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化學藥劑是難以避免使用的,使用適量的藥劑能夠對病蟲害進行適當的去除和病蟲害量有效控制。另外為了有效的保證農產品安全,農藥需要選擇一些殘留低、環境友好、高效性和毒性較低特點的農藥。如在玉米發生大斑病期間,可以選擇多菌靈500倍,濃度為50%,加上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濃度為80%的溶液加以防治。而在進行玉米圓斑病防治期間,可以選擇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 g兌50~75 kg的水噴霧,有著良好的防控效果。另外如吉林省榆樹地區農戶在采取適量的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進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銹病等防治有著十分有效的效果,在玉米產量和質量提升中都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在使用化學防控期間,在農藥的使用上需要注意控制農藥的使用量,避免過量的農藥發生殘留造成環境污染,影響后續玉米生長的質量和農戶生產的經濟效益。
作為綠色防控技術的重點技術形式,生物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針對于一些不同種類的病蟲害形式,可以結合其蟲害特點來實施不同的技術方法,達到促進玉米品質提升的目標[5]。如在實際病蟲害防治期間,玉米螟可以利用赤眼蜂來處理,減少玉米螟的生長數量;對于蚜蟲的處理可以投放瓢蟲來起到預防的效果。但是在該技術實際實施期間,需要明確一些技術實踐因素的影響,如在繁殖季節中,需要采取性誘劑來進行害蟲的防治,并且還需提升性誘劑的投放范圍,以此來提升整體的預防效果。在生物防控技術實施期間,不僅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理病蟲害,同時還可以極大的提升玉米種植的生態與經濟效益以及病蟲害防治效果,作為重要的綠色防控技術,其對于提升玉米生產的產量和質量,促進農戶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在本質上是為了實現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治任務的全面實施。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戶的知識水平較低,并且知識結構不夠完善,難以對這些新知識與新技術進行全面理解。因此相關農業部門需要加強對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與宣傳工作,加強農戶的科技使用意識全面提升,改變傳統的病蟲害防治習慣和理念。另外相關政府部門還需要建立綠色防控試驗田,將該技術的實際應用成果展現給農戶,強化農戶對于該項技術的認可程度[6]。如在吉林省榆樹地區進行應用期間,其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建立了健全的綠色防控試驗田,讓農戶可以親身體驗到該技術的特點與優勢,在提升農戶技術使用意識基礎上,擴大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范圍。
本文對目前玉米病蟲害防治期間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措施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和意見,進而在提升玉米產量與質量的同時,提升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