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忠
(昌邑市石埠經濟發展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昌邑 261315)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每年所產生的糧食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國農業的變化不斷發展,小麥的產量與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依舊難以避免病蟲害的發生,病蟲害會降低小麥的產量與質量,給種植小麥的農民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因此,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要提高農民對小麥病蟲害的了解,采取正確有效的防治措施,預防并減少小麥病蟲害的發病率。
小麥條銹病屬于銹病的一種,是一種發病時間長的病害,會導致小麥的產量減少,嚴重時甚至可能使種植農民顆粒無收。小麥條銹病的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小麥的葉片上,感染部位成黃色至枯黃色,孢子呈條形狀排列,孢子堆較小,沿小麥的葉片排列成條斑狀,逐漸出現粉狀物。小麥條銹病的發病條件葉片過于濕潤,周圍的環境溫度在5~15℃之間最適合條銹病孢子的發育,在氣溫低于0℃時會影響孢子的發育,小雨以及霧氣重的天氣對條銹病的孢子發育起到促進作用。條銹病的發病速度以及數量是由小麥生長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決定的,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條件下迅速感染小麥的葉片。
白粉病是小麥種植過程中最常見的病害,屬于真菌性病害的一種,也是一種發病率高的病害,這種病害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在感染白粉病以后,小麥的葉片會出現白色的斑點,逐漸演變至白色霉斑,顏色也會漸漸轉變為灰白色,葉片表面覆蓋一層白粉,會隨風飄散到周圍,葉片會逐漸枯死,這種病害主要發生在葉片部位,也會感染致小麥的其他部位。白粉病的產生時間是每年的4月份,氣溫的逐漸升高會導致白粉病的加重,從而給小麥帶來更為嚴重的危害。
小麥赤霉病是由鐮刀菌所引起的,主要發生在小麥的孕穗期、抽穗期以及揚花期,感染小麥赤霉病會在感染部位呈現出粉紅色的霉菌層,小麥赤霉病會使小麥枯萎死亡,莖稈部位也會發生腐爛的情況,導致小麥枯萎,降低發芽率,使小麥的出粉率降低,影響小麥的價值,感染赤霉病的小麥攜帶毒素,人類與動物食用會導致急性中毒。導致小麥赤霉病的發病因素有很多,小麥種子帶有病菌,生長環境排水不暢也會使小麥赤霉病發生。
小麥根腐病主要是由禾旋孢腔菌導致的,是一種真菌類的病害,主要發生在土壤過于干燥和潮濕的條件下,在小麥幼苗期發病率較高,小麥患病以后,感染部位會出現灰白色的菱形斑點,嚴重時會導致小麥出現白穗以及青死,對小麥的產量產生更大的影響,小麥根腐病可以在其根部越冬,一旦生長環境的溫度過高土壤濕度增大,就會大大提高小麥的發病幾率。
蚜蟲是小麥的主要害蟲之一,可對小麥進行刺吸危害,影響小麥光合作用及營養吸收、傳導。小麥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減產,以成蟲和若蟲刺吸麥株莖、葉和嫩穗的汁液。麥苗被害后,葉片枯黃,生長停滯,分蘗減少;后期麥株受害后,葉片發黃,麥粒不飽滿,嚴重時麥穗枯白,不能結實,甚至整株枯死。早期在葉片上或基部葉鞘內外吸食汁液導致麥苗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后期集中在穗部刺吸汁液導致千粒穗嚴重下降大大影響產量和品質。
小麥紅蜘蛛是一種對農作物危害性很大的害蟲,一旦被侵害導致植株矮小,發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以成蟲、若蟲吸食麥葉汁液并使受害葉上出現細小白點,后期麥葉變黃、麥株生長不良、植株矮小嚴重的全株干枯對產量影響很大。
小麥籽粒品質、產量性狀即受品種遺傳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響。遺傳是內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選擇優良品種是實現冬小麥優質、高產最經濟有效的手段,也是預防病蟲害的措施之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經常發生病蟲害的條件以及發生規律等因素進行分析與考慮,合理選擇小麥的品種,優先選擇適合種植環境、抵抗病蟲害能力強、品質優良、產量較高的小麥品種,將優質品種與防治病蟲害的具體措施結合起來,從根本上預防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幾率,更好地促進小麥的生長。搞好良種良法配套,不同的品種栽培特性是不一致的。一個優良的品種還要采取相應的技術以滿足生長的要求,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增產能力。主要做法有:根據品種的分蘗特性和成穗率進行合理密植,建立適宜的群體結構。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基本苗可少些,反之可多些。莖稈粗壯、葉片長寬、穗型較大、株型松散的品種,群體結構指標宜小些,反之宜大些。早生快發、抽穗早的品種,早春肥水宜相應提早;起身拔節和抽穗晚的品種,春季肥水可適當延遲。
隨著小麥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小麥種植上的經驗在不斷積累,在播種要注意還不能只播種一種小麥,要同時選擇不同的品種進行播種,對種植面積進行合理規劃,從而降低小麥病蟲害的感染面積,增加小麥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更要特別注意病蟲害發生頻率高以及受害嚴重的小麥種植區域,根據情況來制定單獨的種植方案來進一步防治病蟲害,提高當地小麥的產量與質量[1]。
為了進一步提高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種植小麥的農民需要科學的防治方案,對小麥種植的每個時間段都做好防治措施。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小麥的播種期是預防病蟲害的關鍵時期,播種期的防治工作主要針對地下害蟲進行防治工作,要加大對土壤保護的力度,同時抵抗通過土壤傳播的病害。在小麥的返青拔節時期,要保證土地肥沃和水分充足,也要控制田間野草的生長,在這三種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可以對病蟲進行農藥處理,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幾率,在防止過程中要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在小麥栽培技術的基礎上加強小麥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逐漸提高小麥的抵抗能力。
在小麥孕穗時期,赤霉病、麥蚜等為主要的病蟲害,對于麥蚜的防治可以采取保護麥芽天敵的措施,可以有效減少害蟲的數量,還可以使用藥物來對田間的麥蚜進行消滅,在防治的過程中要根據病蟲害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防治,采用殺菌劑和滅蟲劑交換使用的方法來達到綜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時期在小麥的灌漿期,白粉病、麥穗蚜等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病害,有關于麥穗蚜的防治措施,可以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 g或25%噻蟲嗪水分散劑3 g均勻噴灑在田地里進行殺蟲處理,但如果害蟲與天地的比例可以達到1:130的比例則不需要進行藥物防治措施[2]。
根據我國多年種植小麥的經驗發現,在小麥播種之前先進行整地工作也可以進一步預防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在耕地的過程中,要最大程度的擴大土地耕種的面積,從而使土地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以此來保證土壤的質量,通常情況下耕種的土地要保證每三年進行一次深耕,來保證土壤的肥沃,可以使小麥的根莖在生長時扎得更深,對于提高抗病蟲害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并且要保證在小麥播種之前,要保證種植小麥的土地足夠平整與密實,種植的土壤也要保證細膩,在耕地的過程中要盡量耕種的深一些,會有利于小麥吸收土壤里的養分。還可以把秸稈回收利用的地方進行深耕,將田野上的秸稈進行粉碎處理,使用農業機械將秸稈埋入土地中,以此來加強種植小麥土壤的肥力,與此同時,在耕地前施有機肥5 000 kg/667m2,純氮9 kg/667m2,P2O511.5 kg/667m2(按P2O5折算為25 kg/667m2磷酸二銨),K2O 7.5 kg/667m2,硫酸鋅1 kg/667m2,缺硼的地塊用硼砂0.5 kg/667m2。為土壤的肥沃增添了保障。
在小麥的不同生長階段,由于受到環境的影響,會發生不同種類的病蟲害,農民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用藥,才能更大程度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起到作用,化學藥劑作為防治病蟲害的一大措施,使用不當就會對農作物造成二次傷害,農藥殘留還會污染環境,因此要根據小麥所感染的病蟲害進行合理用藥,爭取用最少的農藥量來解決病蟲害的問題。最好的防蟲害時機在小麥的播種期,這個時期的小麥特別容易受到金針蟲、紋枯病等病蟲害感染,農民在小麥的秋波時期可以通過羥銹寧、多病寧、紋霉凈三種藥劑來進行配藥,要注意掌控藥劑的比例關系,分別是15%、25%、33%,最后在拌種的過程中按照0.3%的用量來進行添加,最后將種子進行播種,這種防治手段對于小麥病蟲害有著極高的防治效果。安全是農藥使用過程中的重要基礎,在防治期間要注意不要盲目用藥,要根據科學的配方來進行農藥的使用,了解病蟲害的防治內容,根據小麥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高效的農藥,合理使用農藥進行防治,并根據農藥的使用安全期來合理的采收小麥[3]。
為了提高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就要在小麥耕種時,了解小麥主要常見的病蟲害,在種植小麥時,認真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質品種,選擇科學合理的種植模式,利用科學手段來進行施肥,針對不同病蟲害的產生原因來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采取綜合防治性手段,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做好防護工作,以此來減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率,提升小麥的產量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