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霞
(聊城市東昌府區柳園街道辦事處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山東聊城 252000)
我國人口眾多,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頭等大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我國糧食發展的戰略基礎。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出臺,綠色生態的小麥種植、田間管理以及技術逐漸普及開來。
小麥種植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改善小麥種植技術就是促進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我國作為人口和農業大國,需要維持糧食作物的產量,伴隨著近些年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領域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綠色種植技術改變了傳統種植方式,優化了小麥的種植和管理環境,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并且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減少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促使我國農業發展的穩定性繼續提高,而穩定性的提升也詮釋著我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可行性,表明了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的重要性,現今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無論何種農作物,合適的土壤及環境是其優質生長的必要條件。綠色小麥與傳統普通小麥相比適應能力更強,大規模種植或是小面積播種都能夠提升農業收獲,在營養價值、品質和產量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為保障小麥的生長安全,在挑選土壤和環境時需要保持種植區域不會受到污染,并且水源、土質理化條件以及光照都能符合小麥成長標準。當然,我國國土遼闊,并不是任何地區都能符合小麥的生長要求,一些種植標準不能滿足的區域,可以利用科學合理的技術對土壤環境進行調節,以符合綠色小麥的種植要求。土壤的肥沃性、灌溉度、天氣氣候都是小麥種植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發展,土壤與環境的好壞至關重要。
綠色小麥種植前的種苗培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播種工作前應篩選出劣質的種子,選擇具有抗病性和抗干旱的品種進行播種。并在第一次播種工作后,關注小麥的出苗狀況,出現露種或缺苗現象時,要及時進行遮蓋和補種工作,而當小麥大面積出苗后,要再次進行田間檢查,發現露根或未出苗的狀況,也要及時掩蓋和補苗,做好培養壯苗的前期田間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后續綠色小麥生長的穩定。
水肥管理是綠色小麥田間管理工作的關鍵部分,不僅需要掌握對普通小麥水肥施放的基礎工作,還需要對灌溉和施肥的合理性進行評估。尤其是對冬小麥而言,在冬季之前氣候環境會表現為干燥缺水,綠色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補充水分,傳統澆灌只需補充水源即可,但在綠色小麥的灌溉之中除了補充水分外,還需加入營養元素,這就需要田間人員嚴格把控灌溉的水量以及營養配比,在小麥生長發育正常的前提下,達到補充營養的目的[1]。過少或過多的灌溉量都無法滿足綠色小麥的生長需求,只會淪為和普通小麥一樣的質量或是出現積水,干旱等問題。在次年的春灌工作中,應當補充肥料,這一過程的田間管理工作是為了小麥生長中的水分和營養能夠得到供給,保障小麥正常生長,并且在施肥時,肥料施用量的多少需要相關人員進行掌控,過多的施肥不僅可能導致燒苗現象的出現,還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肥料的選用最好是能夠改良土壤,環保效益明顯的綠色有機肥,在保證小麥獲得高產優質的同時,將施肥的負效應降至最低。此外,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小麥自身發育情況,必要時進行特定微量元素的追肥處理,避免小麥出現生長不良的狀況。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長勢旺盛或者發育不良的小麥。如果部分麥田生長旺盛,需要在進入冬季之間利用鎮壓器進行鎮壓控制,在鎮壓過程中要注意使用頻率,一般1~2次即可,并且要注意天氣環境對小麥的影響,避免在潮濕環境中鎮壓小麥。而對于弱苗促控可以選擇定期追肥,添加一定量的水分和所需元素。促控管理往往被很多種植人員所忽視,尤其是技術水平不足的農戶,沒有進行良好的抑制或促生,在未來小麥的抽穗揚花期中會出現生長過旺倒伏或是長勢緩慢顆粒稀少,都會影響到小麥收成和質量。
病蟲害防治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很多農作物都深受其害,導致產量受損,經濟效益低下。綠色小麥為防止農藥的過度使用,主要采用預防為主,運用現代化技術,選出具有抗病性的種子,或利用生物技術釋放害蟲天敵,應避免使用高濃度的化學藥劑噴灑。綠色小麥的病蟲害防治要注重小麥常見病蟲害的發生時間,提前做好噴灑農藥的準備,減少發病后大規模的藥劑施用。此外,除草劑的使用最好在播種時期進行,后續小麥生長過程中只需要少量噴灑除草劑即可。
綠色小麥的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需要由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推廣,只有國家動起來,人民才更容易動起來。給予種植人員或農戶鼓勵,宣傳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勢,讓農戶能夠了解到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發展前景以及為自己帶來的經濟效益。在大力宣傳過后,有關部門可以定期開展種植管理培訓,讓農戶能夠積極參與到小麥種植中,真正學習到綠色、健康、安全的小麥種植理念[2]。為方便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有關部門應該幫助農戶進行管理,在選種,施肥方面給予明確的道路,并且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下,利用網絡信息,電子設備傳播綠色種植技術的優點,也可以派遣相關人員前往農戶家中,實地講解綠色小麥種植的優勢,選擇種植模范,為廣大農戶作為示范,并推出綠色小麥種植保障制度,獎勵那些愿意使用綠色方法種植小麥的農戶,而且設立種植中出現意外情況后的保險,讓農戶可以安心學習和使用全新的種植技術與管理方式,全面促進農業的經濟收入提高。
機械化種植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腳步逐漸放緩,其主要原因是發展質量及效益水平沒有明顯提高,我國農業機械生產和制造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作為農業大國農作物種類不止小麥一種,許多農機無法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并且農業機械的使用還無法滿足信息化發展趨勢以及綠色生態環保的理念。當然,這并不是否定機械化種植的方式,與傳統人工種植相比,機械化的使用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保證了種植速度,而在綠色種植管理方面,機械化給予了小麥質量保障,在土壤深度控制、均勻播種、規避缺苗、穩定收獲方面機械化種植為綠色小麥提供了不小的幫助。為了農業機械的合理使用,需要相關人員進行有效的保養和修理,加大對農業機械技術的宣傳和推廣,農戶也需要加快對機械設備使用方式的學習,配合有關人員維護機械設備,機械化種植不能限制住農民的生活,應該成為其種植和田間管理的助力,只有農業機械真正為農戶帶來經濟效益,才能提高農業生產力,將農機擺在主導地位[3]。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優化小麥種植的技術也逐漸增多,例如配方施肥,品種混播等技術已經在我國小麥種植中推廣開來,但還有一些新型技術沒能拓展。上文提及在灌溉時加入營養元素,例如加鈣,可以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并且可以改善小麥根系的生長環境和條件,主要適用于土壤中含鈣少,有機肥料不足的地質。還有在播種前進行種子磁化處理,可以讓種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發芽率高、出苗快、根系發達、抗病害能力強,這類新技術需要一定的科技設備支持。新技術的推廣需要農業科技或工程部門進行指導,讓農戶了解新型種植和管理技術的形式,并為農戶提供幫助,使更多的農戶能應用上新型技術。大多數種植人員都秉承傳統的種植方式,主要是因為過往的種植模式有著基礎保障,新型技術在他們眼中存在一定風險,需要讓農戶從心理認可綠色種植技術的意義,以及保護綠色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放下心來學習全新的種植方法,才能有利于新技術的推廣。
種植基地既可以是研究新型小麥種植技術的區域,也可以是以有關部門為核心,將周圍的農戶聯系在一起,以相關人員為基礎進行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支持,并對小麥種植的工作和管理流程進行把控的機構。在核心基地為農戶進行指導與展示,幫助農戶進行綠色小麥種植。種植基地也要構建起一系列種植體系,首先是惠民措施,在農戶選擇綠色種植技術時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幫助其選擇優質的種苗;其次是成果示范,優秀的技術成果才能得到農戶的認可,不僅要說明綠色種植技術的優勢所在,也要讓農戶了解綠色生態的意義,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后續新技術的推廣做出鋪墊。最后是種植保障,將整個小麥種植區域連接到一起,保障農戶的經濟收益。建設種植基地要做到先推廣,再普及,后保障三方面,由種植基地引導農戶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
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的推廣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小麥質量,發展前景有目共睹。有關部門做好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工作,促進現代化農業機械和新型種植技術的普及,便能夠提升農業發展的經濟水平,助力農村群眾生活品質提高。在農業發展、鄉村振興過程中應不斷拓展綠色種植技術,優化田間管理,才能夠促進我國農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