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陜西龍門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韓城 715400)
鐵前成本在長流程鋼鐵生產中占比達到80%,而低成本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此鐵前工序在鋼鐵企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影響煉鐵工序生產中焦炭質量占比35%,含鐵原料占比20%,生產組織占比10%,設備管理占比20%,操作技術占比15%,其中焦炭質量在整體影響過程中占比最大。煉鐵操作人員一直追求低水分、低灰分、低硫、高固定碳、好的冷態強度、好的熱態指標、適宜的粒級組成的“三低、一高、兩好、一適宜”的焦炭質量,但在生產實際中很難保證所有指標都達到理想值。受到優質煉焦煤資源逐步枯結、焦化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制約,焦炭的眾多指標此高彼低,如何從眾多的焦炭指標來評價焦炭的整體性能,是當代煉鐵人及管理人員所期望的。
焦炭的理化性能檢測有6大類30個小項,針對高爐生產公司目前對焦炭質量指標的檢測主要是工業分析(水分、灰分、揮發分、固定碳、硫)、物理性能檢測(M40/M25、M10)、冶金性能檢測(CRT、CSR)、粒級組成。為盡可能將現有焦炭納入評價體系,所以需參照當期所供應焦炭質量指標來選擇。
表1中對全部焦炭指標進行了統計,對最好值、最差值進行取整操作,作為基準值、極限值,確定評價范圍。但是部分指標為成對出現指標,如M25與M10,CRI與CSR,為減少重復測算影響評價結果,對于成對出現的指標只取其中一項, M25與M10僅取M10作為評價指標,CRI與CS僅取CSR作為評價指標。依據行業內同級別高爐對焦炭指標的要求、高爐爐容,結合高爐生產實際情況,CSR在65%以上對高爐指標提升的貢獻量不大,太高造成資源、成本的浪費,所以調整CSR基準值為65%。干熄焦水分一般小于1%,調整水分基準值為1%。

表1 當期10種焦炭指標區間及基準值(%)
1.2.1 冷態強度、熱態強度
焦炭是高爐料柱的骨架,料柱透氣性的保障性物料。M25、M10是對焦炭在冷態下強度的檢驗,但是最終的衡量指標確是經過轉鼓破壞后的焦炭粒度,即焦炭在經過一定的冷態環境下破壞之后也要保證有足夠的粒度;CSR、CRI也是對焦炭粒度的檢驗,與前者不同的是在模擬高爐軟熔帶冶煉狀態下的檢驗,最終的衡量標準也是對焦炭粒度,是對焦炭粒度在高溫冶煉條件下的檢驗。
就目前的技術狀況來判斷,作為高爐煉鐵骨架作用的數量至少要220Kg/t~250Kg/t左右,焦炭的這一作用目前尚不能為其它燃料所代替,基于其重要作用,設定強度指標占總評價比重的40%,其中熱態指標20%、冷態指標20%。
1.2.2 焦炭粒級
近年來,隨著高爐大型化、高富氧、大噴吹,焦炭粒級組成逐步成為煉鐵工作都對焦炭質量評價核心內容,入爐原始粒級對焦炭劣化后粒級組成有較大影響,若冷態、熱態強度穩定,原始粒級越大,則在風口區焦炭粒級組成越好,亦是影響高爐透氣性、透液性的關鍵,設定粒級指標占總評價比重的10%。
1.2.3 灰分、固定碳
灰分是焦炭的重要指標,首先灰分增加其固定碳含量降低;其次焦炭結構中因碳素和灰分的脹系數不同,在高溫作用下產生內應力,使焦炭碎裂,造成焦炭強度降低;第三是灰分大部分是SiO2和Al2O3等酸性氧化特,因此焦炭灰分增加必須增加堿性熔劑用量,從而使渣量增加、燃料比升高;第四是灰分中的SiO2,Al2O3遇到K2O,Na2O等時會發生反應形成低熔點的礦物白檔石,鉀霞石等,體積膨脹30%造成焦炭嚴重劣化。
焦炭作為高爐生產的發熱劑與還原劑,固定碳含量高,其發熱量高,能夠為高爐生產提供更多的熱量,同時單位重量焦炭所提供的還原劑也多,利于燃料比的降低,但焦炭的這個作用可以用噴吹代替燃料予以代替,將焦炭固定碳評價比重定為15%。而灰分升高而造成堿性熔劑用量增加、渣量增加、燃料比升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灰分的權重定為10%。
1.2.4 硫含量
高爐冶煉過程中,高爐爐料帶入爐內的硫,大約有20%~25%的硫由含鐵爐料帶入;大約75%~80%的硫來自焦炭,所以焦炭是爐料中硫的主要來源。其負面影響有,一是硫負荷大幅增加使硫負荷升高,為了滿足生鐵質量要求,勢必需要適當提高爐渣堿度,保證爐渣脫硫能力,由于渣堿度提高,增加了堿性熔劑用量,使單位生鐵渣量增加,影響了料柱透氣性,使入爐風量降低,冶煉強度降低;二是因增加熔劑后,增加熔劑用量后也使綜合入爐品位有所降低,使產量降低、燃料消耗升高;三是直接影響到高爐生鐵質量為脫S增加熱量消耗。依據行業經驗,焦炭硫含量每升高0.1%,焦比升高1.5%,結合實際進購指標,硫含量的波動范圍較大,其權重定為20%。
1.2.5 水分
焦炭水分主要為游離水,在100℃以上時蒸發,且焦炭在塊礦帶的停留時間超過2小時,對高爐生產的影響表現在水分波動調整焦炭負荷時造成爐溫波動。但在若水分較高冬季若水分較易造成頂溫低,布袋放灰困難,因此在行選擇焦炭,應盡量降低水分及波動,尤其在冬季更要做好水分控制。所以在確定水分權重時,夏季可適當低些,取5%,冬季根據頂溫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依據各焦炭各指標對高爐生產的影響,最終確定各指標權重(見圖1),冷卻強度權重20%、熱態強度權重20%,粒級組成權重10%,硫含量權重20%,灰分權重10%,固定碳權重15%,水分權重5%。

圖1 焦炭指標權重分布
依據指標權重建立百分制評價辦法,將基準值設為滿分,極限值設為0分,采取退分制的原則建立評價辦法如下。

表2 焦炭評價辦法
從表3可以看出,在所供應的焦炭中,煤化、海燕、陽光、中匯評分相對較好,高于70分,暫定其為主流焦炭,其余為補充焦炭。

表3 2019年1~4月份焦炭評價結果
2019年5 月份以后,通過利用焦炭評價辦法,對進購焦炭指標進行全面評價,評分較高的優先在3-5#高爐(1800m3)使用,剩余部分供1-2#高爐(1280m3)使用,對于評分低的焦炭全部在1-2#高爐使用,為焦炭分級入爐提供了依據。
通過評價評比,若某種焦炭評分較低,及時約談供應商并提出改進要求,確保焦炭質量滿足生產需求。通過焦炭評價辦法形成管理倒逼機制后,焦炭指標持續向好,水分降低了1.04%,灰分降低了0.05%,CSR提高了3.27%,大于40mm粒級占比提高了6.54。整體評分達到90分以上,較評價辦法運行前提高了13分,為高爐穩定順行,經濟技術指標穩定提升奠定了基礎。
通過與焦炭企業持續運行“雙溝通”機制,一方面把焦炭對高爐生產的作用及影響形成課件,進行行巡回宣講,提高焦炭企業從領導班子到操作人員對焦炭質量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焦炭質量出現波動時,及時進行溝通協調,共同查找原因進行提質,有效降低焦炭的質量波動。通過持續改進,到2020年5月份后,焦炭品種由最多時的14種/月,穩定到6-7種/月,整體評分結果穩定在90分以上。
焦炭作為高爐工序的重要燃料,其每一個指標都對高爐生產有都或多或少的影響,根據爐容及區域資源情況建立相適應的評價辦法,可以清晰的反應出焦炭的整體質量水平,有助于操作人員及時發現焦炭質變化進行合理調劑,實現高爐的長期順行。從管理上進行推動,長期運行焦炭評價機制,形成質量提升倒逼機制,為焦炭的采購、高爐分級使用、淘汰不合格供方提供依據,督促焦炭質量改進創造良好的供應氛圍。通過焦炭評價辦法的長期運行,可促進焦炭質量的穩步提高,為經濟技術指標的提升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