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
事實證明,招聘網站不僅可以用來找工作,還可以成為外界圍觀大公司戰略轉型的瓜田。
教培機構“猿輔導”轉型做羽絨服的故事,就是一位眼尖的記者在某招聘平臺上發掘的——“猿輔導”在該網站上發布了幾個與服裝設計相關的職位。似乎希望以此抵御季節和行業的雙重寒冬。
雖然事后“猿輔導”辟謠,稱服裝乃母公司投資的新業務,獨立運營,與公司教育主業無關。但秉承“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邏輯,一家公司要開辟、重點發力某一領域,首要之事就是招人。招聘網站或許可以成為觀察“雙減”政策后,教培機構轉型的獨特切面。
不只是羽絨服
如果“猿輔導”做羽絨服、進軍制造業是個烏龍,那么大力教育(字節跳動旗下)涉足玩具制造領域的可能性看起來更大。
或許是受到泡泡瑪特盲盒手辦熱的鼓舞,或許是看到迪士尼玲娜貝兒背后達菲家族IP的吸金能力,字節似乎也有意加入分一杯羹。招聘網站上,大力教育招聘的與玩具相關的職位主要是兩個:衍生品設計和玩具策劃。職位描述中明確了方向:負責自有IP衍生品玩具方向設計,滿足兒童玩具開發需求。兩個職位開出的薪水都不低,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都有招聘。
可供佐證的一條信息是,今年4月,揚州維揚經濟開發區官網上發布了一條新聞,大概意思是說,字節相關負責人來此考察調研五亭龍玩具城。
IP衍生品玩具對學齡期少兒更具吸引力和相關性,或許比羽絨服的用戶轉化率要高。
俞敏洪的動態也牽動著吃瓜群眾的心。據報道,9月中旬的一場高管會上,俞敏洪在講話中表現出對直播電商的興趣,“薇婭一年能賣100多個億,我帶著幾十個老師做直播是不是一年也能做上百億?”后來,一張不知出處的截圖在網上流傳,截圖里一位備注為新東方HR的人士稱,開出100萬元高薪,招聘一位私域流量負責人,負責俞敏洪在抖音和快手上的直播帶貨。
另一方面,新東方主頁也確實在招幾個與直播電商相關的崗位,其中一個電商運營經理。崗位描述的第一句話,或許透露出一點兒端倪:基于新東方需求,篩選具有網紅特性的員工進行專業打造。這一點與前文俞敏洪提到的“我帶著幾十個老師做直播”的定位剛好契合,可能這個職位需要的人才,正是“幾十個老師”中的一個。
當然,以上只是猜測。一切以俞敏洪和新東方權威發布為準。
另外,據天眼查顯示,近日由北京新東方旗下一家子公司——迅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的東方優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包括銷售化肥、低毒低殘留農藥、農作物種子等。
無論是羽絨服還是化肥,一家公司投資與主業看似不相干的業務,平常并不會激起水花,但放在“雙減”政策后的行業寒冬之下,人們對一個行業將去向何處好奇心拉滿,此類投資看起來就頗為心酸而富有戲劇性了。
實際上,在公司內部設立投資部門,乃至成立獨立的投資基金,在大公司里是極為常見的做法,一來以投資收益作為營業收入的補充,二來以并購方式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三來當公司主業遇阻時,投資收益還能補貼主業,對沖風險。
所謂“船小好掉頭”,相比大公司,小公司的靈活度更高。
在Boss直聘上搜索發現,一家不算知名、規模很小的教培公司甚至轉型做起劇本殺。該公司發布了一個“內容創作”的職位,崗位職責這樣寫道:研發針對7歲~ 16歲孩子的劇本,劇情設計,并建立游戲機制,和團隊一起合作或獨立創作劇本。
從該公司簡介可以看出,這家公司過去是一家少兒英語培訓公司,走精品路線。不妨給這家公司出個點子:轉型面向少兒的英語劇本殺,或許能贏得一批中產家長們的歡心。
越來越像互聯網公司
除了以上關于行業轉型趨勢的總結,教培行業的招聘啟事中,還有幾個有趣的現象。
第一,職位名稱互聯網化。最具標志性的是,一個源自互聯網行業、名為“產品經理”的職位在各大教培公司的招聘中隨處可見。這一稱呼的普及,要感謝開發了微信的張小龍,從此他自己和“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一道被推上神壇。一位知乎博主提醒,在“產品經理”這個詞遍布各行各業之前,傳統行業對這個崗位的稱呼是什么呢?其實就是策劃,或者叫創意部門,也就是出點子的人。
“產品經理”這個玄乎稱謂的廣泛使用,也反映出互聯網文化對其他行業強勢的、無處不在的滲透和賦能。但到底如何定義“產品經理”,也沒幾個人能說得明白。
第二,不少教培公司的在招職位中,技術性崗位數量甚至超過講師群體。互聯網公司常見的web前端、Java工程師等一些技術性職位,大量出現在教培行業的招聘信息里。
第三,就單個公司來看,字節薪水最高,網易有道實習生崗位最多。字節跳動一直以大規模燒錢方式開辟新領域的打法而聞名。去年6月,教培行業還一片向好之時,字節旗下清北網校發布招聘啟事,以200萬元年薪招聘網課教師,上不封頂,讓業內其他公司無從招架。如今大力教育的招聘職位中,雖然“200萬講師”已成歷史,但其薪資水平在行業中仍然處于上游。另外,背靠大廠網易,網易有道繼承了老牌互聯網公司的傳統,是提供實習生崗位最多的教培公司。從技術到產品,再到教師等職位,都提供實習機會,薪資按天計算。這對公司與求職者來說其實是雙贏。
總之,至少從招聘網站上來看,教培機構已經看清了形勢,正如7月24日,中國民辦教育協會聯合校外培訓機構發布倡議書中自陳的那樣:正確認識校外培訓定位,加快轉型成為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