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迪,張 浩,樊 濤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北大隊,江西 九江 332000)
香爐山鎢礦西部外圍是香爐山—太陽山背斜的西傾伏端與北東向徐家嶺次級背斜構造的復合部位,是成礦的有利部位。前人通過地質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等工作,大致查明東部外圍鎢礦段成礦地質條件、主要控礦因素、礦體、礦石質量及巖、礦石分布特征,總結出的成礦規律及找礦標志,與香爐山鎢礦床成礦和控礦因素基本一致,但只布置中淺鉆孔對主要礦體進行了驗證,證明了香爐山鎢礦體已向西延伸。未布置深孔對深部巖體進行摸底,從而深部巖體的位置和接觸帶礦化情況不得而知。
本文主要通過香爐山白鎢礦區外圍詳查188線一個深孔對西部外圍深部巖體的揭露,結合已掌握的礦區地質特征資料和香爐山鎢礦成礦模式理念,對西部外圍深部內接觸帶和接觸帶的白鎢礦體分布形態等特征進行歸納和總結,結合礦區成礦預測模式和機理,進一步加強對深部巖體接觸帶白鎢礦評價,有可能擴大找礦遠景,找到深部潛在的白鎢礦床。
大地構造位置。依據中國區域地質志(江西志,2016)的構造單元劃分結果,東部外圍位于下楊子地塊(Ⅰ1)九嶺逆沖隆起帶(Ⅰ2
1)之幕阜山凸起西段(圖1)。

圖1 區域構造綱要圖
東部外圍位于九嶺鎢錫金多金屬成礦帶東端,地層由南華系—奧陶系碎屑巖及碳酸鹽類組成,北東向背斜與北北東向次級構造交匯部位最有利于成礦,與成礦有關的燕山期二長花崗巖呈巖株狀大規模侵入,蝕變主要有角巖化、矽卡巖化、云英巖化、硅化、綠泥石化等,屬矽卡巖型高—中溫熱液白鎢礦床。
礦區內地層由南華系下統蓮沱組(Nh1l)和上統南沱組(Nh3n),震旦系下統陡山沱組(Z1d)和上統燈影組(Z2d)、寒武系下統荷塘組(∈0-1h)和下統觀音堂組(∈1g)、寒武系中統楊柳崗組(∈2y)、寒武系上統華嚴寺組(∈3hy)和西陽山組(∈3x)、奧陶系下統印渚埠組(O1y)和寧國組(O1-2n)、奧陶系中上統胡樂組(O2-3hl)和上統硯瓦山組(O3yw),志留系下統梨樹窩組(S1l)及第四系組成。
楊柳崗組(∈2y)是礦區主要賦礦地層,其不純灰巖與花崗巖接觸帶或其層間破碎帶是主要容礦空間。各地層主要成礦元素的含量見表1。礦區外圍和礦區范圍內各地層中W的含量都低于10×10-6其它元素含量在礦區地層略高于外圍地層。

表1 礦區及外圍地層主要成礦元素含t表(×10-6,外圍/礦區)
礦區內構造主要有褶皺構造、斷裂構造、接觸帶構造。其中以香爐山背斜核最為壯觀,呈北東向橫貫礦區,控制著礦區和礦床地質形態。其次發育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其中北東向斷裂對本區礦床或礦體的控制作用較北西向斷裂明顯;接觸帶構造主要為層間破碎帶、巖體接觸帶等構造。
區內沿香爐山主背斜軸部發育燕山晚期成生的黑云母二長花崗巖體和伴生脈巖,前者為成礦母巖。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侵位于香爐山背斜核部,切割震旦系—寒武系巖石地層,是高湖花崗巖株的西延組成部分。礦區東北角出露1.6km2,絕大部分隱埋地下。據鉀—氬法同位素年齡測定,巖體均屬白堊世(125.9Ma~ 131.1Ma)。
土壤地球化學異常對找礦具有很好的指示意義。通過收集前人對香爐山西部外圍的地球化學資料分析,地球化學區:以Cu、Cr、Ni、Co、V、P、Sb、Mg、Fe等基性組分呈高背景,Be、Nb、Zr、Mo等酸性組分呈低背景,Cu、Mo、Au、Ag、Pb、Zn、Sb等親硫元素異常廣泛分布為主要特征。各元素異常豐值高,具二—三級濃度分帶,其中W、Sn異常規模最大,濃集中心明顯,套合良好。部分異常經查證,發現異常與已知的礦床(點)相吻合,為該地區尋找W、Sn等多金屬礦的重要標志,土壤化探異常對找礦指示意義明顯。
3.2.1 地層標志
通過香爐山鎢礦近年來的找礦實踐表明,白鎢礦體多產于花崗巖與不純灰巖接觸帶上,圍巖中所含鈣質,是白鎢礦的有效沉淀劑。礦區圍巖多為中寒武統楊柳崗組不純灰巖,次為寒武系下統荷塘組和下統觀音堂組不純泥巖(含有鈣質)。外圍詳查188線鉆孔所揭露的深部地層為荷塘組和觀音堂組,通過對巖性編錄發現深部的不純泥巖在接觸帶見有強矽卡巖化現象。因此含有鈣質巖性的地層也是找礦標志。
3.2.2 巖漿巖標志
燕山晚期“S”型花崗巖巖體與礦床成礦有密切的時空和成因聯系。據香爐山礦床分析資料,黑云母花崗巖含鎢大于52.7×10-6,為成礦提供物質來源;經過強烈分異的富含W的燕山晚期5型花崗巖侵人于本區構造空間,形成了接觸帶,同時提供了成礦能量、礦液及成礦元素。故巖漿巖與成礦有著密切關系。巖體與礦床在空間分布上形影不離, 主要體現在礦體產于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以及巖體附近的圍巖中。巖體是尋找該類礦床的先決條件, 是不可缺少的標志之一。
3.2.3 圍巖蝕變標志
巖石普遍遭熱變質和熱液交代蝕變作用,其中熱變質最早且范圍最大。而熱液交代蝕變范圍相對熱變質較小但更強烈,并在侵入接觸的內外帶形成不同類型的蝕變類型。矽卡巖和角巖化白鎢礦礦體的形成是成礦流體與圍巖強烈交代反應的結果,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熱液蝕變巖。角巖化和矽卡巖化較強的地段,其深部常有隱伏燕山期花崗巖體存在,對尋找鎢多金屬礦意義較大。
香爐山鎢礦西部外圍位于香爐山—太陽山背斜的西傾伏端與北東向徐家嶺次級背斜構造的復合部位,是找礦的潛力區。根據香爐山鎢礦剖面圖資料顯示,巖體接觸帶在剖面上呈“7”型,深部巖體位置不知。但經近年來隨著外圍詳查工作開展,在188線布置的一個深孔ZK1881,鉆進至標高-70m,見到了深部巖體(見圖2),巖體接觸帶在剖面上呈“Z”型,并在深部巖體的接觸帶和內接觸帶發現了厚度都在5m左右的白鎢礦體。在接觸帶見一段矽卡巖型白鎢礦,矽卡巖化強烈,礦體品位較高,平均品位為1.26%;在內接觸帶見三段黑云母花崗巖型白鎢礦,硫化物發育,磁黃鐵礦呈團塊狀或浸染狀分布,并且可見明顯的云英巖化。礦體品位一般,平均品位為0.23%。

圖2 188線剖面圖
由此可見,在188線深部鉆孔ZK1881所揭露的礦體標高為-130m,而香爐山鎢礦的礦體最低見礦標高為200m,說明188線深部是新發現的礦體。在深部無論從地層巖性、巖漿巖,還是圍巖蝕變的特征,都符合香爐山鎢礦的找礦標志,預示188線以西深部找礦潛力較大。
香爐山鎢礦西部外圍深部鎢礦也是和香爐山鎢礦一樣,受地層、巖漿巖和構造聯合控制,是巖漿熱液交代蝕變作用的結果。深部鉆孔的對接觸帶的揭露再一次證明西部外圍深部具有白鎢礦床的巨大潛力。香爐山鎢礦在今后的找礦工作中應特別加大西部外圍深部的研究和投資力度, 在以后勘查中應布置鉆孔進行深部控制,為礦山接替資源找礦提供的有利靶區。將為香爐山鎢礦解決資源接替,提高礦山經濟效益,延長礦山服務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