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振,許世龍*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一隊,江西 鷹潭 335000)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對礦產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大,使得我國的礦區數量在逐年增加,雖然礦產資源得到了有力地開采,但相應地也破壞了礦山的地質環,有的礦區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一般情況下,礦山在開采的過程中,會占用很大面積的土地,開采時會有大型設備、機械等行駛,給周圍的環境形成極大地壓力,便很容易出現環境問題,極難去恢復和治理。不僅如此,礦山的開采區域通常還具有一定的多變性,一旦發現新的礦區,舊的開采礦區往往會被棄用,棄用的礦區在經過風力、雨水等外部因素的侵蝕,土地很快就會產生沙化的現象,進而被閑置浪費。不僅如此,礦山開采之后地質環境的破壞,還很容易產生污染,這些污染因素不僅能夠危害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對于農田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舉例來說:開采造成的污染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抑制作物的成熟、甚至會使作物腐爛。在巖土項目的開發過程之中,地質環境的好壞也會對工程產生極大的作用,所以,對基于巖土項目開發的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思路進行討論。設計較為靈活的治理方法,在保證項目順利實施的同時,還可以更加全面、高效地對礦山的地質環境進行治理。解決堆積在地表無法二次利用的廢物,通過科學的方式對有害垃圾降解,建立相應的處理機構,對礦山的水文環境作出改善,緩解水資源的污染壓力。另外,還要將礦山開采區域與周圍的農耕區域作出科學地隔離,可以通過安裝柵欄、設立隔離帶甚至拉警戒線等方式暫時將兩個區域分開,這樣其實可以更好地提升礦山最終的治理效果,同時對于農戶的田地和農作物的安全也是一種保障,極大地避免出現關聯性的污染現象,進而來保證巖土項目的順利開發[1]。
近年來,隨著礦山開采數量的逐漸增多,我國各大礦區的地質環境也在慢慢變差,嚴重的區域甚至出現礦區污染的問題。因此,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問題刻不容緩。造成此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其一是違規開采,一般情況下,違規開采是很容易造成礦山地質災害的,當礦產資源工程運行的過程中,未使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或者機械時,就很容易產生出現違規操作的現象。它產生的影響可能不是實時的,相當于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隱患,隨時可能發生事故。另外,還存在一些工程為了節省成本,使用安全性較差的設備,不僅與礦產資源開放的相關需求不符,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證。其二,是過度開采,一些地區為了增加經濟效益不斷地擴大開采面積 ,但是卻沒有增加資金和技術對于環境的保護,忽視了后期治理的成本消耗,進而造成了過度開采的現象。具體如下圖1所示。

圖1 過度開采造成的房屋坍塌
通過圖1,可以了解到過度開采的消極影響,這也極大地增加了地質災害相對應的風險指數。最后,是不科學開采,這部分具有一定主觀性。主要與我國的礦山開采模式有較強的聯系。不科學開采造成的破壞通常是綜合性的,且不易恢復治理。另外,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開采礦產資源的質量。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礦山污染所帶來的影響是極大地,存在的問題以及治理缺陷如不及時作出優化應對,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態隱患,甚至會產生礦山的地質污染,造成更高的開采成本,也增加了各種礦山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2-4]。
對巖土開發項目的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目標以及任務作出明確。通常情況,采礦后期所出現的問題大部分來自對環境破壞污染以及突發的地質災害。因此可以將環境問題的控制和解決設定為礦山地質治理的主要目標。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治理的范圍,同時也形成了礦山環境的良性發展趨勢。治理任務的規劃需要依據礦山地質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可以通過加固山體邊坡、增加綠化面積、構建生態園區等方式,構建循環式的生態環境。最終礦山治理目的還是要落實在恢復山體原貌,并且通過科學的方式講解周邊臟亂差的情況,實現人類與生態協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對周邊的影響降至最低,形成高效治理。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思路的原則應該在地質災害上,礦山常出現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泥石流、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等,在進行礦山開采時,一旦發生地質災害,便很容易出現地面塌陷的情況,對開采人員的安全也構成了威脅。所以在創建治理原則的時候,要謹遵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設計相對應的規則條件,另外,在實施治理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宏觀意識,不僅要做長遠的打算,還要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地質問題,對其逐一處理,最大程度地提升治理效果。在創建治理原則的時候,還要依據實際的情況設立,可以親臨實地考察、調研,利用精密的設備獲取實測的數據信息,作為治理原則創建的基礎數字資料,這樣有利于提升方案的可使用性。一般情況下,會制定多份治理方案,并在其中篩選出使用價值最高的三份,作為備選方案。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進行治理部署時,千萬不能夠忽視各類地質與周圍環境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在治理原則中添加關聯條件,提高治理工程的實施治理效率,同時進一步完善治理原則。
巖土項目的開發對于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是條理化的,所以會事先設定許多的治理指標,以便于后期工程的實施,具體的重要指標如下表1所示。

表1 礦山地質環境重要治理指標表
根據表1中的數據信息,可以了解到相關的礦山地質環境重要治理指標,在實測時,可以先對部分指標作出預期測算,在治理時,計算預期測算值與實測值之間的差值,完善治理結構,具體如下圖2所示。
根據圖2中的治理流程,完成實操處理。除此之外,治理率也是可以體現礦山治理效果的一項重要的指標,主要包括治理工程帶來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等。因此,在巖土項目開發之前,盡早明確實際的礦山治理指標,可以提升治理的效率,更好地開展治理工作。

圖2 礦山治理步驟圖
在完成治理目標、原則以及指標的確定之后,接下來,在巖土開發項目之中,進行礦山治理的實踐。可以依據礦山的實際治理情況,在治理效果較好的區域實施新型產業的置換,這種產業主要是以資源改造與再生為主要目的,實現高效率的二次利用。另外,還可以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修復,舉例來說:山西的國信森林公園是一處較為典型的修復案例,主要將周邊的環境與未遭破壞的山體關聯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種風格的自然景觀。所以,在進行治理時,也可以適當地融合新穎的元素,可以在廢棄礦山附近建造森林公園、園區等場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提升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率、提升治理水平的同時,還可以拉動當地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便是對基于巖土項目開發的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思路的分析與討論過程。其實,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不僅關聯著項目的完成以及開采的進度,同時也作用著周圍的生產生活區域。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還要對自己的開采行為負責,切實處理好后續的治理工作,對被破壞的礦山進行改造和再利用,將開采區域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依據實際的破壞情況,制定符合恢復的制度條例,大力支持礦山的治理工作,在改善礦區地質環境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相對應的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