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劉向東,馬俊磊
(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建設分公司,寧夏 銀川 750000)
2019-11-29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設一支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應急救援隊伍。輸變電工程建設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落腳點,其應急救援能力建設至關重要。
隨著基建十二項配套政策的落地執行,現階段各輸變電工程正有序開展作業層班組標準化建設。班組建設的核心要義是將分包管理和班組管理高度融合,強化班組及分包“同質化”管理,實行“四統一”管理,由此確保輸變電工程現場作業人員隊伍穩定,進一步做強做實現場安全管理,在保證輸變電工程班組標準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同時,也為當今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投入,以便建立更為穩定、高效的輸變電工程現場專業應急救援隊伍。
建立完善的工程項目現場應急救援機制,建立高效的應急救援隊伍,是現場應急能力建設的關鍵。為此,公司項目部開展了大量工作,成立了現場應急工作組,制定了相關應急處置預案,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實效,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工程開工前,由業主項目部組織,聯合監理項目部、施工項目部成立工程項目應急工作組,結合公司應急工作管理規定和應急預案管理辦法,針對工程具體情況組織編制《現場應急處置方案》,制定并落實經費保障、醫療保障、交通運輸保障、物資保障、治安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措施,以確保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現場應急工作組,由業主項目經理擔任組長,施工項目經理、總監理工程師為副組長,工作組成員由業主、監理、施工項目部安全、技術人員組成;下設事故搶險組、保衛疏導組、醫療救護組、技術保障組、物資供應組,并有效聯動屬地公司應急隊伍,負責實施現場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工作;同時與工程所在地或周邊具備應急救援外援能力的單位加強聯系,力求在事故應急處理中實現相互幫助、資源共享、聯動救援,進一步建立完善、高效的應急救援網絡。
施工作業層班組是指在輸變電工程施工中具備獨立完成相應作業的能力,并在施工項目部的直接管理下開展作業的基本施工組織單元。在未實行作業層班組改革以前,各輸變電工程現場應急組織模式雖然可以滿足現有工程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需求,但在可操作性、靈活性和專業性方面仍顯不足。
以事故搶險組為例,組長由施工項目經理擔任,成員由施工班組人員組成,旨在組織事故救援力量,解救和轉移危險區人員,將受傷人員營救至安全地帶,搶運現場可以轉移的物資,以及組織力量對被破壞的工程進行搶險和搶修。但實際工作中存在如下問題:
(1) 因現場施工班組成員未有效固化,作業人員流動性大,使得搶險組不具備實質可操作性;未能有效組織全員參與演練,應急演練流于形式;施工班組應急作業職責不清,分工不明,尤其是多班組聯合救援行動中,班組間聯絡配合尤為困難。
(2) 未明確責任人員名單,未建立應急處置組成員臺賬,因此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是否具備靈活應對能力尚存疑慮。
(3) 現有應急救援模式的專業性遭遇質疑,勞務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技能是否匹配應急所需尚未明確,雖然各項目數次開展針對具體事件的應急演練,但腳本化演練不能覆蓋實際場景,不能發揮最大效應。
班組改革后,采取“作業層班組骨干+核心作業人員+一般作業人員”模式組建,骨干人員擔任作業層班組的負責人、安全員和質檢員;現場作業人員按專業設置劃分,如高空作業、起重操作與指揮、電工、焊接、測量、機械操作(如絞磨操作、牽張機操作等)、壓接作業、高壓試驗、二次接線、二次調試等關鍵技術崗位人員作為核心作業人員,其余為一般作業人員。
根據公司《輸變電工程施工作業層班組標準化建設示范手冊》要求,作業層班組骨干人員必須滿足崗位任職資格條件,核心人員必須持有特種作業證件,方可入場作業并履行相應崗位職責。從近期的量化考核情況來看,各項目骨干、核心人員均能夠滿足崗位任職條件,為建立基于輸變電工程作業層班組“骨干+核心”的應急救援隊伍提供了基礎支撐。
招標階段,施工單位響應作業層班組標準化建設要求,在投標文件中提前固化班組、固化班組骨干人員,并承諾班組的不可變動性。在分包合同簽訂階段,通過合同約束固化班組核心人員,以減少核心人員流動。項目部成立階段,積極與地方政府對接,將現場應急救援隊伍報備至地方應急管理部門,將其納入地方應急救援隊伍,充分發揮社會聯動功能。
管理模式上突破傳統應急體系,應急救援隊伍直接由業主項目經理統一指揮,按班組劃分,落實“一對多”,命令簡單統一,更貼合目前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實現簡約化、高效化的核心要求。新型現場應急組織機構設置如圖1所示。

圖1 新型現場應急組織機構設置
在輸變電工程應急能力建設和應急隊伍培養方面,固化后的作業層班組組織機制,將快速助推電力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由示范性、展示性向實戰化、基層化、常態化、全員化轉變,做到演練崗位、人員、過程全覆蓋。
以面向實戰、突出重點為基本原則,針對電力應急管理工作實際,以提高應急救援處置實戰效果為導向,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重解決應急準備不足、指揮協調不暢、信息共享不充分等突出問題,在輸變電工程全過程的安委會、安全月度例會、周培訓、日學習中將應急管理知識貫穿始終,深入宣貫應急管理及應急救援對于推動工程建設、有效發揮社會責任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各工程將應急培訓演練體系建設納入班組骨干、核心人員日常考核范圍,實施正向激勵,與薪酬和獎金分配掛鉤,提升績效系數,從而進一步提升應急救援隊伍工作的積極性,確保任務剛性執行,進一步保障現場安全和社會安全。
輸變電工程項目現有的應急演練措施只限于“腳本式”“教育式”,無法有效提升應急救援隊伍的應急處置能力。項目管理部可聯動地方政府或自主開展突發性事件應急演練,具體可針對作業工序、日常生活突發性事件等進行實際演練。演練嚴格按照預警與報告、指揮協調、應急通訊、事故監測、警戒管制、疏散安置、醫療衛生、現場處置、社會溝通、預演結束等環節一一實施。演練內容全由項目經理聯動業主、監理、施工三個項目部掌握制定和全程監督,確保具體負責救援任務的班組骨干和核心人員在不知情、不知任務的情況下進行“實操”演練,力求真實,此舉對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具有極大推動作用。
同時,可在電力行業范圍內建設多支具有不同專業特長、能夠承擔電力施工現場重大突發事件搶險救援任務的電力應急專業隊伍;加強隊伍管理和專業培訓,并按照標準配備應急裝備,進一步提升現場處置和協同作戰能力。
隨著“電力行業應急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落實行業指導、分工負責,面向實戰、突出重點,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技術引領、創新驅動的基本原則,將根植于基于輸變電工程作業層班組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中。
基于輸變電工程作業層班組“骨干+核心”人員建立的應急救援隊伍經過固化提升,將做到在突破原有輸變電工程應急管理模式的基礎上,使現場資源配置實現最大化、最優化。由達到崗位任職要求和能力的骨干、核心人員擔任應急救援主力,有助于隊伍建設向更加專業化、業務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