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土雞蛋、古法榨油、現擠羊奶等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原因在于消費者的“純天然”情結,以及商家的“無污染”“零添加”“無公害”“無農殘”“無化學成分”等宣傳語。但是,“天然”與“安全”“營養”“衛生”之間真的能畫等號嗎?
第一種常見說法是:純天然食物最安全。比如所謂古法榨取的花生油。有人覺得能夠親眼看到小作坊的榨油過程,這樣做出來的油一定比看不見、摸不著的工廠里生產出來的產品安全。但是,有關機構曾檢測某地一家榨油坊出產的花生油,其中含有的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超過國標13倍。黃曲霉毒素是誘發肝癌的元兇,其源頭是黃曲霉菌。黃曲霉菌廣泛存在于土壤中,其孢子可擴散到空氣中四處傳播,產生黃曲霉毒素并污染農作物,如花生、油菜籽、大米、玉米、堅果等。若生產工藝不達標,很可能造成相關產品污染。
純手工制作的食品可能確實如宣傳的那樣沒有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等食品添加劑,卻容易發生腐敗變質,加之這些食品主要通過網絡銷售,更容易在運輸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換言之,“零添加”反而會增加食品的安全風險。何況,絕對的“零添加”根本不可能,因為原材料中就含有添加劑,如食鹽中有抗結劑,食油中有抗氧化劑,食醋里有防腐劑。
除非商家自己曬鹽、榨油、釀醋,否則“零添加”只是噱頭而已。其實,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的品質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添加的化學合成物或天然物質,只要在國家標準內進行添加,就不會影響健康。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傳統工藝”本身就不安全,如用含鉛配料做松花蛋,用硼砂處理米粉和粽子,用含鉛小轉爐做爆米花,用硫黃熏果脯、蜜餞等,這些做法均有可能導致食用者重金屬超標。
第三種常見說法是:純天然食材更有營養。其實,這只是一種想當然的說法,營養學家們不止一次地做過檢測比較,天然食材的營養成分并不比人工養殖、培育、加工后的食材更豐富。
以奶粉為例,有些無法母乳喂養的新手媽媽,放棄“配方奶”而給寶寶選擇更“天然”的鮮奶。卻不知“配方奶”是經過改造的牛奶,如用不飽和脂肪酸代替飽和脂肪酸,添加牛磺酸、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等營養強化劑。配方奶在營養的全面性與均衡性方面最接近母乳,比鮮奶更能保證新生兒的需求。
再如廣受追捧的土雞蛋,與雞場蛋相比較,營養差別也不大。土雞蛋的磷脂含量和歐米伽-3脂肪酸含量確實比雞場蛋要高一些,但礦物質含量又稍遜一籌。實際上,雞蛋營養含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飼料的營養結構、雞的攝食情況等。雞場通過配方飼料,能讓雞全面、均衡地攝取營養,而農家散養雞產的蛋則可能受到季節、地域的限制而導致飼料養分單一,總體營養價值甚至有可能低于雞場蛋。
(王俊薦自《戀愛婚姻家庭·養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