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能與太陽能的應用,能夠為電網提供合理補充,確保電網供電穩定性。本文以互補發電應用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風能發電原理和太陽能發電原理,對互補發電優勢進行了探討。通過理論依據分析、構建經濟模型,研究了太陽能與風能光伏互補發電應用價值,注重對發電系統進行優化,以期為行業有關人員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風能;太陽能;光伏互補發電;優化
一、風能與太陽能光伏互補系統及發電原理
(一)風能發電原理
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推動風車葉片旋轉,并與增速設備配合,使得旋轉速度加快,以此帶動發電機發電。根據發電機運行方式不同,可具體分為恒速恒頻發電與變速恒頻發電兩種。在利用風能發電時,可在發電系統中設計旋風發電裝置,以此提高風能系數。通過人為創造恒定風力發電環境,也能夠降低風能利用中的離散性與不可控因素[1]。
(二)太陽能發電原理
太陽能系統的核心是電池板,當陽光照射在太陽能電池板上時,電池組會吸收光能,出現光生電子-空穴電子對。通過電池內建電場作用,使得光生電子與空穴被分離出來,此時光電子的兩端會出現明顯的異號電荷積累情況,并產生“電壓”,這一現象也被稱為“光生伏打效應”。通過太陽能電池板內部材料的光生伏打效應,可將太陽輻射的能量轉化為電能,是目前應用的新型發電技術。
二、風能與太陽能光伏互補發電應用及優化
(一)理論依據
電力系統可靠運行十分關鍵,通過互補發電系統,能夠保證穩定的電力能源供應,增加風能與太陽能在整體發展體系中的占比。基于光伏互補發電應用,能夠通過合理開機、停機、以適應電網負荷,并且為電網系統提供了備用容量,以降低電力網損,使得電力系統運行更加安全、可靠。
實際應用中,考慮到電力系統負荷處于不斷變化趨勢中,存在較為明顯的高峰負荷與低谷負荷。在高峰負荷階段,通過風能與太陽能光伏電池的投入運行,滿足實際用電需求。由于不同組合方式之間轉移會出現附加費用,如裝置啟動費用、系統維護費用,因此,在互補發電系統運行期間,不能根據某一時刻的負荷水平,確定機組的組合方式,而是需要將全天運行的整體狀況作為參考依據,對風能、太陽能光伏互補機組的運行與停機時間進行確認。
(二)經濟模型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在充分考慮互補系統特點后,構建了促使系統應用優化的經濟模型。模型創建中,以全天作為研究周期,引入了互補系統整體運行費用最小的適應度函數,函數表達式如下:
函數表達式中,Xi表示風力發電機組、光伏序列、蓄電池等裝置設備的實際輸出功率;C1(Xi)是發電成本;C2(xi)為風力發電機組、光伏列陣、蓄電池在運行中需要投入的維護成本;yi表示上述裝置與設備的額定輸出功率。C3(yi)為互補系統中設備待機時的成本支出;m則為運行設備數量;n表示系統中設備總量。
本文研究的風能、光能互補發電系統中,有2臺風力風電機組,分別是75kW、45kW;30kW光伏陣列;80kW·h蓄電池。在具體應用環節,相關人員考慮了某一天內地區內用電負荷情況,并在光照條件與風速均滿足要求的條件下,開展了為期14天的采樣分析,并使用運行費用最小適應度函數求解發電成本。采樣數據及優化前后的成本比較,如表1所示:
參考上表,在滿足負荷要求的情況下,應對每個時刻的發電成本進行優化,使得風能與太陽能互補發電效益提升。
(三)結果分析
現階段,國內外學者對風光互補發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靜態結構中,通過底層發電、蓄能設備配置和系統仿真等多種方法,使得風能、光能互補系統進一步發展。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光伏互補發電系統能夠提高經濟效益、解決電力供應不足問題。但是,考慮到互補系統運行成本,為促使其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優化[2]。
一是做好風能與太陽能的勘測統計工作,為風光互補發電系統構建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二是利用最新技術,更新互補發電系統的蓄能方式和發電裝置,對相關的發電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最大程度降低運行和維護費用。三是建設分布式風光互補發電場,確保風能、太陽能互補發電方式獨立運行與并網運行有機結合,為可再生能源的充分開發提供支持。
結束語:風能光伏互補發電應用后,可彌補風能、太陽能發電存在的缺點,降低發電成本,并為電網系統提供更加穩定、清潔的電力能源。本文在綜合分析風能發電原理、太陽能發電原理、互補系統實際應用的情況下,對系統優化的理論依據、經濟模型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未來研究發展方向,為提高電網運行效率作出了較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郭蘇,何意,蔣川,等.風電-光伏-儲熱聯合發電系統的多目標容量優化[J].太陽能學報,2020,41(11):10.
[2]崔楊,楊志文,張節潭,等.計及綜合成本的風電-光伏-光熱聯合出力調度策略[J].高電壓技術,2019,45(1):7.
作者簡介:李學佳(1986.7—),男,漢族,北京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新能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