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顯峰
(遼寧省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沈陽 110032)
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的指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近年來,遼寧開展了大量保護和改善礦山地質環境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閉坑礦山地質災害和生態破壞,逐步治理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全省礦產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閉坑礦山是因礦山資源開采枯竭或布局規劃調整,需停止開采并將礦山永久關閉。我國法律規定,礦山閉坑必須編寫礦山閉坑地質環境報告,經原批準開辦礦山的主管部門批準。礦山閉坑是生產礦山監管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按設計開采采空后或因意外原因而終止開采的礦山,一座礦山能否關閉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閉坑條件,按一定程序提交閉坑地質報告,辦理審批手續,經過專家評審論證、上級機關批準,方能閉坑。
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和《遼寧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規劃(2018-2022年)》,要實施閉坑礦山與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并進行有效監測監管,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減少閉坑礦山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破壞,逐步治理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恢復地貌景觀,恢復土地使用功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標,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理念,為統籌和科學推進閉坑礦山生態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提供基礎技術支撐和監測監管保障。
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習近平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中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和國家“擴內需、保增長、促穩定”政策;黨的十九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需求,遵守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
遼寧省是重工業基地,礦山開發曾為全省及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但多年大規模開采造成了礦區周圍的山體破損,廢棄的碴堆占壓了土地,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破壞,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個別地區形成了較大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了礦區周邊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閉坑礦山生態治理意義重大和影響深遠,要增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責任使命感,將閉坑礦山變廢為寶,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對遼寧省地方政府組織實施的閉坑礦山類礦山的修復,因削坡減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等修復工程新產生的土石料及原有地遺留的土石料,可以在利用于現有工程;確有剩余的,可對外進行銷售,由縣級人民政府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其中銷售收益可全部用于本地區生態修復,進而達到資源的合理利用。
近幾年,遼寧省自然資源系統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礦山生態修復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了更好拓寬閉坑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治理思路,筆者認為省、市、縣(區)應協同聯動,明晰各級監管職責和重點,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建立動態化監管機制,加強對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監督檢查。
一是強化各級政府主體責任,要加強規劃實施組織領導,健全規劃管理制度,完善規劃運行機制,出臺配套政策措施,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二是明確政府部門配合職責,自然資源部門負責組織安排閉坑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監測和恢復治理工作;林業部門負責組織、監督和管理閉坑礦山、政策性關閉礦山、廢棄礦山等歷史遺留、責任人滅失或無法確定責任人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工作;環保部門、發改部門負責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三是建立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各職能部門要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做好溝通銜接,加強管理、指導和服務,加大日常巡查和執法監察力度,把閉坑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軌道。
要完善閉坑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政策技術體系,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法規制度、標準與規范體系,完善礦山地質環境管理體系,建立礦業權人履行保護和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法定義務的約束機制,使全省礦山地質環境管理邁向法制化、規范化,使礦業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相協調;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社會監督、政府抽查、行業自律的監督管理制度,設置失信“黑名單”,完善誠信體系建設。落實企業責任,建立礦山地質環境責任追究制度、環境損害賠償與恢復制度,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制度體系。
要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按“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運用市場化手段,制定信貸、財政補貼、土地使用、剩余礦產利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法人或自然人參與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積極探索利用第三方治理方式,促進城市周邊老礦山及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態恢復。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頭作用,大力探索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新模式。鼓勵各地制訂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支持政策,大力推進PPP、EPC等模式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突破財政資金不足的制約瓶頸,實現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共贏。
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加強宏觀監測,完善集礦山詳細調查成果、遙感影像解譯、礦山檔案文件、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數據為一體的信息化平臺,支撐數據和圖像錄入、傳輸、存儲、查詢、統計、分析、網絡發布、決策支持等功能,為開展全省礦山基礎理論研究、地質環境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和治理技術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同時支撐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開展閉坑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和決策,逐步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衛星遙感+互聯網+政務監管”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