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臺州中學高三(18)班
每個人的個性猶如不同食材各有味道,而處事之時的理念方法不同又如味覺的感官各有偏好。似水般寡淡雖凈澈清爽但終究乏味,如鹽般濃郁雖鮮咸熱烈卻渴燥難耐。因此為求生活的調劑與豐富,我們應化解不利于自身的偏執走向,發現和悅納個性的多元。
雖然個性的簡單和純粹有時也具其優勢,但在復雜而變幻莫測的社會環境下,只有善于辨析情況而靈通易性以應變者才能終占上風。若自限一隅,為求一心的平和而不愿探問世間百態,隨時間的推移,一切對新知的渴求均被消磨,喪失獵奇與探索的動力,心態與智慮就會趨于陳腐老化甚至復歸原始。但若過分前衛,為張揚新銳而欲掙脫客觀實際的限制,往往會孤獨孑立,不被理解和接受。處事如此,待人所考慮的因素則更為復雜。有時羞怯沉默卻似拒人千里之外,熱情爽朗卻被誤為世故圓滑,堅定勇毅難免受武斷草莽的質疑,畏首畏尾卻可能受到明哲保身的肯定。在這般困難與壓力之下,我們注定要將自己的個性適時調整,去適應。而調整也要講究靈活務實,明白曉暢地揚棄,而不是喪失自我。在現實的磨礪和個性的把握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確是實屬不易而難能可貴的。
其實在個性的調整過程中,我們就已經對自己的身心進行了歷練與升華,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沒有決意突破自我的勇氣為開端,就沒有而后的豁然開朗與通達。因此一改浮躁心氣而知退之的韓愈最終學養卓著,淡卻浮華而瀟灑于山水田園之間的王孟尋得自然真味,長久沉寂的楚莊王于平庸中蘇醒后一鳴驚人。個性的把握啟于內在,浚于泉源,因而外化的滾滾洪流之強盛見于出人意料的過程轉折與成就。
個性的調和不易,但本真的豐富與個性的多元外化卻較易培養。有的人生來敏感而情感豐富,但不甚感性的人卻也可以在欣賞一些文藝作品時收獲心靈的觸動,軟化固有的思維模式框架,總結自己新的理念態度,從而依據其指示創造新的事物。多元還意味著絢麗與多彩,每個人的個性只有自己能深度解讀,從而發現其中自我的矛盾與沖撞,并在更富深蘊的思考后利用和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更好地表現自己充實的內心世界。
個性如味,多一勺水或少一勺鹽的影響大小取決于其能否有助于調和之前的味道。在個性的發展中,不偏激而不沉滯,中庸趨合,才能濃淡適宜。同時,若能激發個性的多元,深度解讀剖析自我,才能篤定致力于內心的充實和豐富,收獲千滋百味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