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蘭浩特市教育局 楊 華

在2021年的全國“兩會”上,教育備受矚目。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國教育事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心系廣大學生家長的焦慮與關切,指出:“家長們一方面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個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的起跑線上。這些問題都屬于社會性問題,不是教育部門單獨可以解決的,需要社會多方面、各部門共同努力研究解決。”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領會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心系群眾的“急難愁盼”,從全面系統的角度去努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偉大復興,正在‘深耕細作’文化強國之路,培根固元、創新創優、擔當作為,以清正濃醇的中華文化滋養、孕育無限砥礪奮進的力量。”
“深耕細作”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力量。營造教育良好生態,必須要堅持守正創新與深耕細作并舉,高效聯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問題,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

2020年,烏蘭浩特市教育系統提出守正創新為營造教育生態的根基,明確守正創新就是要守辦學方向之正。今年,面對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烏蘭浩特市教育人就是要旗幟鮮明地講政治,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提升思想境界,從講政治的高度來思考如何做好教育工作。要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提高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能力與水平,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因為“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做好推行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實踐。我們必須堅定堅決貫徹執行,堅定堅決地把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到位,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宣傳教育工作,讓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深刻理解和認識到學好國家統編教材、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舉措,更是幫助學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人生更加出彩的最基礎、最基本、最重要的先決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會幫助我該深刻認識到,學校上好思政課既具有培根鑄魂的重大政治意義,也具有立德樹人、砥礪初心的育人功能。學校開好思政課,需要教育人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思想上徹底搞清楚“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在行動上,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做到知行合一,鑄魂育人。
學校開好思政課,要特別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隊伍,要改變思政課大多靠教師兼職上課、主學科課時量不夠靠思政課添補的局面。還要通過提高認識、加強督導、改變評價體系、加強教育培訓,來確保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學校開好思政課,不僅僅是上好一節課的問題,更要形成校長、書記、團委輔導員、班主任、思政課教師齊抓共管共育的局面,以開展生命教育活動為載體,激勵廣大學生為實現生命的價值而努力讀書學習。個別學校的學生學習效果不太理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沒有立志成才的理想和抱負,也可以說是學校思政課沒有上好。因為開好思政課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將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刻苦學習,在不懈奮斗中體現人生價值。

2021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的講話指出:要緊盯黨中央惠民富民、促進共同富裕政策落實,持續糾治教育醫療、養老社保、扶貧環保等領域腐敗和不正之風,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群眾對教育“急難愁盼”的是什么?“急難愁” 的不外乎課業負擔過重、亂收費、亂辦班等熱點問題。“盼”的一定是好老師和好教育。
2021年,烏蘭浩特市教育系統將繼續加大對教育熱點問題的治理力度,特別是再次重申對教育亂收費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杜絕個別教師收取班費現象,不允許由學生家長為班級提供任何教育用具和班級備用品。
學校校長要切實認識到全面從嚴治黨的緊迫感和重要性,提高“遵守規范干教育”的思想認識,用務實的行動扛起一把手、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樹立紅線意識,鑄牢底線思維,規規矩矩干事,本本分分做人。對學生家長的“急難愁”絕不再添堵,對在管理工作中的規矩和紀律絕不越雷池一步。

在重點工作上持續用功發力,“堅持,則有萬水千山”。 今天,教育工作要進入深耕細作的新維度。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沒有深耕細作就沒有碩果累累。我們要用深耕細作的鉆勁、韌勁,以深耕細作的精神和力量,去努力營造教育的良好生態。
校長要想在營造教育良好生態中發揮主導作用,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獨立思考、進取的精神和悲天憫人的教育情懷,而堅韌不拔的意志則是校長的精神氣象。
堅韌不拔的意志,是成功必要因素。蘇軾在《晁錯論》中提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游泳名將菲爾普斯除了天賦以外,每天練習八小時,全年不休息,持續堅持五六年之久,才締造了一人獨得八塊金牌的奧運奇跡;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張桂梅,看到貧困山區重男輕女,想到如果一個女孩受到高等教育就能改變三代人的命運,于是開始了她艱苦卓絕的建校辦學之路,建校十多年來,已有1645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張桂梅校長“要改變三代人命運”的想法看似樸素,卻是大義博愛。十多年的堅守與傾情奉獻,更體現的是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氣象。
學校校長要學習張桂梅,不僅要具有獨立思考、進取的精神和悲天憫人的教育情懷,還要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品格和精神氣象。要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斗志,明確自己的教育理想、奮斗目標,然后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勁,排除干擾,克服困難,按照理想藍圖做實教育事業。
2017年以來,烏蘭浩特市教育系統校長調整不唯年限,而是以校長的工作狀態、學校的發展態勢、教師的精神風貌和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判斷標準,我認為,今后還要加上一種埋頭苦干的精神氣象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如果一位校長在一所學校工作時間過長,卻沒有令人稱頌的業績和精神氣象,是不利于學校發展的,也是需要調整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一張藍圖繪到底,不僅需要科學決策,也需要思想境界。什么樣的思想境界?就是功成不必在我。”這就是要求我們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不好名喜功。
教育是百年樹人、千秋萬代的事業,更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用功,發揚埋頭苦干精神,“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始終銘記:虛假帶不來繁榮,浮躁結不出碩果。

所謂平實處,就是日常的平平常常、實實在在之處,在平實處用功是做好教育、干好教育事業最應遵循的常識。在常識處發力,本質上講就是要求尊重規律辦教育,常識就是最基本的規律,也是教育上最可靠的規律。比如,保證學生的睡眠、加強鍛煉、減輕課業負擔,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應遵循的基本常識;培養學生興趣、學會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應遵循的基本常識;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是完成育人任務應遵循的基本常識;開放是教育面向未來,也是教育實現現代化應遵循的基本常識。
其實,無論“平實處”還是“常識處”,都是人生和事業的“寶貴處”。
在重點工作上持續用功發力,是工作取得成績的重要途徑。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例,2014年起,我們將信息技術列為年度工作重點。今年2月8日,教育部等五部門,以(教基〔2021〕1號)文件發布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
多年來,我們一直將信息化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但從實際效果看,還存在著差距: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認識不到位,存在濫用誤區,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較弱,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教學實施能力較弱等等。產生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是我們沒有持續用功發力!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得過且過”。
只有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才會給教育教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如今,教育教學質量向上的拐點已經到來,但這沒有引起大多數校長的高度重視,沒有引起大面積的共鳴。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教基〔2021〕1號)指出,“鼓勵教師積極學習、借鑒平臺提供的優質課程案例,有機組合或創造加工各類優質資源,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促進跨學科綜合教學;積極推動線上線下教學組織方式重構和教學方法創新;賦能教師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信息收集,精準分析學情,促進差異化,交互性教學和個別化指導,特別是關心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其中的“有機組合”“創造加工”“重構”“創新”“賦能”五個詞,說出了平臺資源的優勢和優質資源的使用辦法。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中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我想說:“得天下名師而學,一樂也。得天下優質教育資源而用,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天下的名師與優質教育資源、教育方法在哪兒?都在國家教育平臺上。校長要利用好這個平臺,更要組織教師使用這些平臺,尋找好資源,做到有機組合、創造加工、重構、創新,最終實現賦能。
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理念,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以尊重為價值取向的教育文化,并將其融于學校管理、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學生習慣養成等方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一書中明確提出,要重視人文主義方法,倡導人文主義教育觀。維護和增強個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嚴、能力和福祉,是21世紀教育的根本宗旨。可見,一以貫之地落實好人本主義思想,是營造教育良好生態的根本要求之一。
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我們要經常思考和追問,理想追求人文主義的教育是否被“教育內卷”(過度或不當競爭)所沖擊而走向野蠻?在教育中,追求的是因材施教、人人成材,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就是野蠻的代名詞。我們還要經常思考和追問,追求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是否被功利思想所裹挾,而犧牲學生當前的健康?
一以貫之重人本,就是要追求辦好能夠讓學生一生幸福的教育。追求學生一生幸福,就是“既不以犧牲孩子童年幸福為代價來換取未來的幸福,也不以犧牲學生未來的幸福為代價來換取對童年幸福的保證。”不犧牲孩子童年的幸福,在學校層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組織開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多樣化活動,而不是體育、音樂、美術課隨意被擠占;不犧牲學生未來的幸福就是要開展完善的生命教育,通過良好的思政教育與勵志教育等,讓學生明白生命的意義,養成刻苦努力的好品性和積極健康的好心態。
營造教育良好生態,一以貫之重人本,必須深刻認識功利思想的危害性,特別是克服一切急功近利的行為。清醒地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提升人的價值和生命質量,必須從根本上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
教育不是工業,而是農業,教育人則是“園丁”,需用深耕細作這種文化、態度、精神和力量,去經營教育的每一項工作,比如,講安全絕不疏忽、麻痹大意;做管理不輕率、不魯莽;提質量“用心專一,用功精深” 。
“十四五”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號角已經吹響,烏蘭浩特市教育人將不忘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之使命,守正創新,深耕細作,努力營造烏蘭浩特教育良好生態,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精神,以“求真、求實、求是”的優良作風和精神風貌,推動烏蘭浩特市教育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