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萊州市土山鎮中心小學 曹 晶

“提問” 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聯系師生思維對話的紐帶,它不僅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也是一種特別的教學藝術。教師會不會提問,提問的難度是否恰切,提問的問題是否有內涵,都會影響師生思維對話能否深入有效地開展。所以,要想取得好的課堂效果,教師必須要學會有智慧的提問。有智慧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既能促進學生深度思維、深化感悟,又能觸摸學生的心靈深處、激發學生的情感,還能提升學生品質、促進學生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學會有智慧的提問,需注意如下幾點。

提問的針對性,是提問最基本的藝術。一般來講,提問要針對教材的主干知識點、教學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模糊點、能力拓展點和情感激發點來進行,才可收到良好的提問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重點是否凸顯、難點能否突破,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不僅要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正確定位重難點,而且還要研究設計緊扣重難點的問題,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進而達成教學目標。
教師要充分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模糊點,針對這個模糊點來設計或進行提問,通過“提問”來促進學生解決知識或認識上的模糊點,為其后續學習掃清障礙。例如,在《不亂發脾氣》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常有的“情緒發泄是個人的事,與他人無關”這個問題,教師要著重在“個人情緒與他人的關系”上設置提問,使學生明白“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的道理,從而學會更加正確地調控自己的情緒。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道德能力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點。課堂提問的設置,應充分結合學生某種或某幾種能力發展的需要,力促道德能力目標的實現。例如,在進行《學會合理消費》一課教學時,“合理消費”既是主干知識和本課的重難點,又是學生多種能力發展的拓展點,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提問來引導學生開展案例評析、情境探究、方案設計等事項,促進學生道德評價、道德判斷、道德踐行等各項能力的發展。
《道德與法治》作為德育課程,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必須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同步發展。課堂提問要關注那些能夠激發學生良好思想情感的教學點,通過提問,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刻思考,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促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如在教學課題《家人的愛》時,可以讓學生回顧“爸爸媽媽為我做了什么”“我為爸爸媽媽做了什么”,讓學生從中感悟父母無悔的奉獻和無私的給予,激發學生內心的感激之情,為“孝敬父母”的教學打下堅實的感情基礎。
通過觀課發現,當下的課堂提問,依然存在著“‘是不是’‘對不對’以及對照課本就能讓學生作答的簡單提問”的現狀。
要改變這一現象,我們必須加大提問的思維含量,增強提問內涵的豐富性。從知識、能力與思維方法三個維度著手設計。從知識角度看,提問要著重反映對新內容的學習、富有意義的舊知識的回顧與整合、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挖掘和新知識推導與發現;從能力角度看,提問要觸及學生的理解、比較、應用、論證、評價或探究等能力,對其中的一種或幾種能力進行檢查和訓練;從思維方法角度看,提問要考慮對學生已有思維狀態的檢驗和對邏輯思維方法、辯證思維方法的引領。

以 “對班級、學校、社區和社會負責、做有責任感的人”這個比較抽象的知識點教學為例,如果直接提問“為什么”,學生可能會從課本上直接找到幾條來應答,這樣的提問就失去了思考性和實際效果。如果改設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誰在對我負責”“我如果不對他們負責結果會是怎樣的”和“我應該怎么辦”,則能引導學生在回顧親子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國家與公民關系和相關法律知識基礎上,調動回憶、比較、分析、評價等能力以及通過歸納、比較、因果分析和逆向思維等方法,從中感悟個人成長與他人、與社會密不可分,進而認識到自己必須對他人、對社會負責。這樣,提問的內涵就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和豐富。
當然,提問內涵的豐富并不等于提問難度的隨意增加。提問的難度應該以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為紅線,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經驗范圍,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達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
提問的生活性,即整堂課教學或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對話都應該立足于生活的話題而展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個體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來設計,或緊密聯系國內外大事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或緊密聯系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來設計提問。具體在設計生活性提問時應注意如下兩點。
社會時事熱點和師生生活經歷是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課堂提問只有聯系當前的社會生活、緊扣教師和學生自己已有的經歷經驗,提問才會內涵豐富、內容鮮活,才會富有感染力和沖擊力。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資源,創設良好的提問情境,形成學生“悱憤”的心理狀態,然后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有感而發,說出心語,道出真情,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之真諦,感受生活之美好,培養學生親社會、愛生活的積極情感,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生活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良好習慣。
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是生活化活動型的綜合性課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須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實際出發,緊扣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要,使提問與現實生活相融合,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指導學生掌握生活本領,適應生活、學會生活。例如,在進行《身邊的侵害和保護》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說一說:身邊可能的侵害有哪些?這些侵害對自己有什么影響?如果碰到這些侵害時應該怎么辦?從而引導學生學會避免傷害,享受安全健康的生活。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一堂好課中,精彩的“提問”往往都不是提前預設的,而是教師不失時機地抓住課堂教學過程中一系列的生成性問題而靈機“提問”步步深入的。教師只有適時抓住生成性問題,并及時地向學生“發問”,課堂教學才具真實性和指導意義,學生才會因為教師的“提問”,結合自己的思想、情感、行為上的感觸進行回答。
教師能不能通過“提問”創造互動開放的課堂學習氛圍;能不能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發現與提出新問題、探討與解決新問題;能不能及時準確地抓住生成性資源并通過“提問”升華課堂效果。這都是課堂智慧提問應著重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們要敏銳地去捕捉和開發。
提問是一種問題性發問,問題發問后必須要給對方足夠思考問題的時間。如果思考問題的時間留得不充分,那必然會影響思考的結果,從而影響提問的效果。因此,教師應學會等待,不要怕課堂沉寂下來,要給學生長一點的思考時間,以便學生進行充分思考和醞釀,把問題思考得更全面、更有深度。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讓學生把話說完,且待學生回答完后再給予恰當的評價、引導、指正;教師還應注意,向學生發問后不要急于給予過多的解釋與引導,因為思考時間是學生思維高度集中、高度活躍的時期,也是學生知識結構、大量信息迅速重組的時期。這段時間是寶貴的,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教師欲在新時代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增強課堂提問的智慧性,必須要在課前認真研究和設計好提問方式,把握好提問的針對性,增強提問的深刻性,注重提問的生活性,抓住提問的生成點,給學生留足提問的思考時間。同時要注意把握好提問時機,合理安排好提問密度,適時引導學生應答,及時評析學生的應答結果,仔細分析錯答原因,引領學生進行正確的思考。我們相信,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只要潛心研究教學,精心設計提問,充分發揮提問作用,一定能在課堂上“問”出思想、“問”出感受、“問”出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