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邢西剛,閆 峰,李 宇
(1.海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天津 300170;2.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北京 100120;3.南昌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河湖健康評價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河長制”“湖長制”貫徹落實的重要手段[1-3]。為了保障河湖健康評價的順利實施,我國于2020年8月頒布了《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以指導各地開展河流和湖泊的健康評估工作[4-7]。
在河湖健康評價中,水質狀況是其中最重要的評價因子之一[8-10]。為了準確地量化河流和湖泊的水環境質量,《指南》中提出了“水質優劣程度”指標[11,12]。該指標通過對照評價閾值和污染物在研究時段內的均值,依據線性內插模型和最劣值原則對水質狀況展開評估[13,14]。
然而本課題組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當污染物年內分布不均勻且不同污染物的時程分布有較大差異時,年均值通常不能準確反映污染物的實際超標狀況,《指南》中的水質優劣程度評價結果往往過于樂觀。本研究將通過一個簡單而直觀的反例,揭示目前水質優劣程度算法的缺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與建議。
按照《指南》的要求,水質優劣程度的評價周期為每年1次,且月水質監測期應覆蓋一年四季;有多次監測數據時應采用多次監測結果的平均值進行計算;由評價時段內最差水質項目的水質類別代表該河流(湖泊)的水質類別,當有多個水質項目濃度均為最差水質類別時,分別進行評分計算,取最低值;評分值采用線性插值法,即根據各指標的實測濃度值和文獻[14]中的水質類別標準值,對照表1中的評分閾值進行線性內插得到[5]。

表1 水質優劣程度賦分標準
《指南》中的水質優劣程度計算方法可以概括為如下數學模型。
設某河流∕湖泊共有m項水質指標參評,每年進行n次監測(其中n≥4),并將第i項指標在第j次監測中的實測值記作xij。依據文獻[14]和各地的水質考核要求,將第i個指標對應于第k個等級的理想最優值和理想最劣值分別記作opti(k)和infi(k),其中k=6對應著劣V類。
首先,根據式(1)計算評價指標i的年均值。

而后,根據各計算指標的分段線性函數,計算指標i的評分值yi。對于越大越好的指標,如溶解氧的計算公式為:

對于越小越好的指標,如高錳酸鹽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最后,該河流∕湖泊的水質評分值z根據最差的水質指標進行計算,即:

在本節中,結合如下簡單而直觀的反例,揭示目前水質優劣程度算法的缺點。設某河流的水質目標為Ⅲ類,且控制性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CODMn)和總氮(TN)。該河流的水質監測頻率為每季度1次,且實測值見表2,水質等級見表3。

表2 評價河流控制性污染物的實測值 mg∕L

表3 評價河流控制性污染物的水質等級
由表2 可知,該河流不同污染物的時程分布具有顯著差異。其中,CODMn在春季和冬季含量較高,而在夏季和秋季含量較低。經過水環境調查發現,這是由于春季和冬季水量較小,流速和溫度均較低,水體的稀釋降解能力弱;而夏季和秋季水量較大,流速和溫度均較高,水體的稀釋降解能力較強所致。而TN 的時程分布與CODMn剛好相反,其在春季和冬季含量較低,而在夏季和秋季含量較高。水文調查發現,TN 的主要來源是流域內的農業面源污染,且該河流流域內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這一時期坡面匯流較大,由攜帶的氮負荷較多所致。
由表3 可知,污染物的時程分布差異造成不同季節的最劣水質指標也有所區別。其中,春季和冬季的最劣指標為CODMn,僅為Ⅳ類;而同期的TN 均能達到Ⅱ類。夏季和秋季的最劣指標為TN,僅為Ⅳ類或Ⅴ類;而同期的CODMn均能達到Ⅲ類。根據文獻[14]計算,該河流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水質等級分別為Ⅳ類、Ⅴ類、Ⅳ類、Ⅳ類。由此可見,該河流全年的水質狀況均不能達到水質保護目標Ⅲ類的要求。
根據傳統模型,評估該河流的水質優劣程度,結果詳見表4。

表4 傳統水質優劣程度模型評價結果
根據傳統模型,表4 中CODMn和TN 的評分值分別為76.88 和76.50。因此,TN 為最劣指標。相應地,該河流的水質評分值也為76.50。對照表1、表3、表4可知,雖然該河流4個季度的水質狀況均無法達到Ⅲ類,而根據傳統的水質優劣程度模型,該河流的水質狀況能夠達到Ⅲ類,屬于“健康”等級。由此可見,《指南》中的水質優劣程度模型無法反映該河流實際的污染狀況,評價結果過于樂觀。
由表3 可知,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是,當污染物的年內分布不均勻且不同污染物的時程分布有較大差異時,年均值不能準確反映污染物的實際超標狀況。比如,在該河流中,CODMn雖然在春季和冬季均超標,但由于其在夏季和秋季含量較低,因此年均值為5.75 mg∕L,仍能達到Ⅲ類。TN雖然在夏季和秋季均超標,但由于其在春季和冬季含量較低,因此年均值為0.95 mg∕L,也能達到Ⅲ類。
針對傳統模型的缺點,本研究提出了如下改進的水質優劣程度評價模型。設某河流∕湖泊共有m項水質指標參評,每年進行n次監測(其中n≥4),并將第i項指標在第j次監測中的實測值記作xij。依據文獻[14]和各地的水質考核要求,將第i個指標對應于第k個等級的理想最優值和理想最劣值分別記作opti(k)和infi(k),其中k=6對應著劣Ⅴ類。
首先,根據評分指標的分段線性函數,計算污染物在各次監測中的評分值yij。對于越大越好的指標,如溶解氧計算公式為:

對于越小越好的指標,如高錳酸鹽指數計算公式為:

對于第j次監測,其水質評分值zj根據最差的水質指標進行計算,即:

將第j次監測的代表時長記作tj,河流∕湖泊的水質綜合評分值Z根據各次監測評分按代表時長的加權平均值進行計算,即:

根據改進的水質優劣程度評價模型,對該河流進行評價,結果詳見表5。

表5 改進的水質優劣程度模型評分值
由表5 可知,改進的水質優劣程度模型中,春季和冬季的水質監測評分值根據CODMn進行評估,夏季和秋季的水質監測評分值根據TN 進行評估。由于4次監測的代表時長一致(均為1個季度),因此河流水質的綜合評分值根據均值計算,為65.85,屬于“亞健康”等級。由2.2節討論可知,該河流全年水質均不達標,其中春季和冬季CODMn超標、夏季和秋季TN超標。
對比表4—5 可知,改進后的水質優劣程度模型首先計算各次水質監測的評分值,而后按代表時長加權平均,計算水質綜合評分值,這有效地解決了年均值不能準確反映污染物實際超標狀況的問題。
《指南》中的水質優劣程度模型直接根據年均值進行水質評估。當污染物年內分布不均勻且不同污染物的時程分布有較大差異時,這種算法不能準確反映污染物的實際超標狀況,評價結果過于樂觀。
改進后的水質優劣程度模型首先計算各次水質監測的評分值,而后按代表時長加權平均,計算水質綜合評分值,有效地解決了年均值不能準確反映污染物的實際超標狀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