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蓓卡

在偌大的城市里,陌生人之間會發生怎樣的交集?短暫的交集在漫長的歲月里會留下怎樣的痕跡?
原來,大家不同程度地懷念著那個不知姓名的人。
2013年,北京,西城區的婚姻登記處。為了在情人節當天領證,我提前去預登記,把證提前做好,當天就可以直接領走。那時還要交工本費,然而,我沒帶現金。9塊錢難倒英雄漢,好在旁邊的小姐姐解囊相助。我的結婚證是別人買的單。感謝你,陌生人。
——時過境遷
在衡水念高中時,每天都是按秒過日子,很少能好好吃飯。為了節省時間,早餐是起床后塞到衣服里的一個蘋果,一塊糕點,一盒牛奶。到了食堂再要一個雞蛋。我習慣去西食堂一樓的第一個窗口。時間久了,每次看到我,小哥就豎起食指,我說:“嗯!”他就賣給我一個雞蛋。
第一次他豎起食指的時候我都震驚了,沒想到他能記住我,能記住我每天早晨只要一個雞蛋。在一個陌生的、充滿競爭的城市里,小哥記住了我的習慣,這讓我覺得驚喜和溫暖。
——酷蓋
以前在英國讀研究生的時候壓力很大,班里的同學都特別優秀,家人為了讓我上學也付出了很多,我寫論文的時候總有很多擔心,會在圖書館待到凌晨三四點,也通宵過。夜里出校門需要經過門衛值班的小屋,有一個憨憨的英國人每天會用中文對我說晚安,說實話,有一次轉過身去,我竟然淚流滿面。
——牛舌餅
某一年冬季,忘了帶鑰匙,深夜在樓下等室友回來開門。等了很久很久,只見人來來往往,也不知道是幾點了。這時,有個小哥哥送下來一杯熱水給我,他說:“杯子是新的,水是熱的。”那一年,那句話溫暖了我整個冬天。
——六月
兩個多月前,我在大學頂樓的教室自習,得知外公去世的消息,出去蹲在走廊上大哭,一個男生走過來遞給我一沓紙巾。那沓紙巾真的很厚,他可能把自己剩下的抽紙都給我了。他戴著眼鏡,當時我只顧著悲傷,沒想太多,現在想想,真的很感謝。
——夏了個茶
在朝陽站那邊遇到過一個收廢品的大叔,看著50多歲的樣子,騎一輛電動三輪車,車上裝著收回來的廢品,正“呼呼”地往前沖。我注意到他是因為他的車尾巴那里系了一排鞋帶,可能是慢慢攢起來的,有長有短,五顏六色。車一加速,它們就在后面飄啊飄的,像好看的流蘇。
忍不住多看了幾眼,收獲了一種很具體、很鮮活的快樂。想起小學時做過的一道閱讀理解題,分析文章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大概是說一個男人在田邊走,把一枝花(或者草葉)插在帽子(或者背簍)上,答案里據此說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當時不理解,這怎么就是熱愛生活了,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啊。后來長大了,就理解了,而且發現,在節奏越來越快的都市,人們似乎也越來越容易被這樣的細節打動,一些瑣碎生活里的詩,以及閑情。
——幾何
前一段時間所在城市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小區封鎖,學校停課,單位停工,全市范圍反復進行核酸檢測。街上空蕩蕩的,加上天氣漸寒,蕭索的氣氛很快貫穿整座城市。
我把自己包裹嚴實,帶小狗下樓散步,小區里沒什么人,走了一會兒猛然聽到風里有熟悉的曲調。我用僅露出的兩只眼睛回頭看去,一位老爺爺獨自坐在陽光下的長椅上,唱著一首很老的童謠,或許是他小時候唱的歌。
我猜不到他的年紀,只感覺他很老了。他獨自在陽光中回憶他的童年。一瞬間,我覺得這個場景可愛而溫暖。
——谷艾
1978年初秋,在北京頤和園,遇見一位名叫潘沅清的上海老人。當時我帶了一卷120黑白膠卷,見老人帶著相機,就冒昧請老人為我拍照。老人竟然答應了。他特別認真,沒有一點兒不耐煩,陪著我在昆明湖畔,一直拍完一卷膠卷。他年近花甲,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皮膚白皙,說一口帶上海口音的普通話,很有風度。他還能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
我那時是一個普通工人,24歲,還沒結婚。當時很感動,希望自己也像他一樣樂于助人,等到了他的年齡時仍然保持熱情待人。
我現在已經68歲了,我成了自己所期待成為的人。
——牛歌
2020年9月底,我獨自在產房等待醫生打無痛針。為了讓醫生準確地找到下針位置,我赤裸著身體,屈腿弓腰坐在床沿堅持著,一動不動。因為陣痛和冷,身體一下下發抖。好長一段時間之后,醫生還在指導實習醫生怎么準確找到下針位置,我已經感覺快要堅持不下去了。
這時,一位護士小姐姐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輕輕撫摸了幾下,說:“再堅持一下,就快好了。”本來已經被折磨得麻木的我瞬間就要哭出來。所有人都在注意怎么打針,只有她注意到了一個快要崩潰的產婦在苦苦堅持。
我記得當時窗外陽光明媚,小姐姐的手好溫暖,放在我冰涼的肩膀上,熱乎乎的。
——狐貍喵?
我是一名視障者,住在28樓。一次,場景是一部沒有語音播報的電梯,一群要到不同樓層的陌生人,以及拿著盲杖的我。第一個下電梯的人跟我講:“我先下了。”第二個下電梯的人跟我講:“現在是27樓,下一次電梯開門的時候你就可以下了。”瞬間感覺小小的電梯里都是暖暖的微光。
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價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作為一個盲人,在一個健全人中心視角的社會中,受到的關注大都是帶著同情或憐憫的。而在這一電梯中,我感受到的是不帶同情的善意。
——小獅子
(晉 耳摘自微信公眾號“人物”,原文編輯:金銅,勾 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