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興無
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是建設“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前蘇聯專家組組長。2015年5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期間,用“吃水不忘挖井人”來表達中國人民對俄羅斯援華專家的感謝,他特地提到了3位專家的感人事跡,其中一位就是西林。
“我隨時準備接受審判”
? 1949年9月下旬,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建造武漢長江大橋的議案,任命志愿軍鐵道兵團第三副司令員兼總工程師彭敏為局長。1954年7月,蘇聯派遣以西林為組長的28位橋梁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前往武漢。
? 西林到達武漢后,提出了一種新的修橋辦法——“管柱鉆孔法”。西林強調說,用“氣壓沉箱法”下沉速度是以每晝夜幾公分計算;而“管柱鉆孔法”下沉速度則是以每分鐘若干公分計算的。兩種方法的優劣顯而易見。
? 聽完西林的介紹,彭敏認為新方法優點明顯,成功概率也很大,傾向于采用。但茲事體大,他急赴北京向鐵道部長滕代遠匯報,滕代遠速報國務院。周恩來總理傾聽各方意見后認為,為了穩妥起見,要求新方案經過實驗才能施工。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西林格外激動。
? 1954年10月,在漢陽的蓮花湖畔建起了35個試驗管柱,對“管柱鉆孔法”的各個工序逐項進行試驗。正在這時,蘇聯政府知道了武漢長江大橋改變施工方案一事,派出代表團來華,名義上是“參觀”施工,實際上是來“審查”新方案。西林內心很緊張,對彭敏說:“我隨時準備接受審判。”彭敏安慰他:“不要緊張。新方案是中國政府批準試驗的。”
? 在滕代遠、彭敏支持下,西林領銜的試驗工作得以繼續下去。經過半年多的試驗,結果證明新方案是可行的、科學的。1955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新方案。
新辦法使大橋提前2年建成
? 1955年9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動工建設。江中橋墩建設使用了當時屬世界最先進的“管柱鉆孔法”。1956年5月31日,毛澤東到武漢視察建設工地。彭敏詳細地向毛澤東匯報施工情況。毛澤東聽后高興地說:“‘管柱鉆孔法’是蘇聯工程師發明的,可他們不敢用,我們用了,證明是成功的。長江大橋的建設就是世界水平嘛!”
? “管柱鉆孔法”的優越性比預想的還要好,工程進度十分迅速。1957年5月4日,武漢長江大橋南北兩岸的鋼梁合龍。由于武漢長江大橋全面推行“管柱鉆孔法”,使原計劃4年零1個月完工的大橋工程,整整提前了2年,并大大節省了工程造價。
?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典禮隆重舉行。當天,《人民日報》一版同時刊登“表彰蘇聯專家對長江大橋的創造性貢獻,國務院授予西林同志感謝狀”的消息和西林的大幅照片。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