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為何強調低齡老人靈活就業?研究表明,60至69歲低齡老人的思維能力仍保存著智力高峰期的80%至90%,部分人的智力和創新力甚至會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期。此次《意見》提出靈活就業的方式,讓有能力的老人能夠繼續發揮余熱。
1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這是時隔21年后再次以高規格出臺的老齡工作重要文件,旨在著力解決老年人的“急難愁盼”。意見有哪些亮點舉措?會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制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分類提供養老服務
據了解,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首次出現在中央文件中。
《意見》提出,制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養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復照護、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
“制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是國際上普遍的做法。”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說。
制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有什么好處?杜鵬認為,一方面,清單明確了政府承擔養老服務責任,厘清政府優先保障的養老服務內容;另一方面,清單不但遴選出服務項目、保障機制,還會有相應的支持政策。
“這項制度有助于精準對接養老服務需求,同時促進養老服務市場發展,提高養老服務效率,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杜鵬說。
突破失能老人照護瓶頸,滿足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數據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約有4000萬人。這些老年人的照護難題,可謂是養老服務業的“難中之難”。對此,《意見》提出的發展“互聯網+照護服務”等舉措,是突破瓶頸的關鍵。
如何聚焦解決老年人健康養老最緊迫的問題,推進各項優質服務資源向老年人的身邊、家邊和周邊聚集?
《意見》提出了擴大醫聯體提供家庭病床、上門巡診等居家醫療服務的范圍等舉措。《意見》用大篇幅對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作出了具體部署和安排,為健康養老提供了保障和強有力的支持。
目前,為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一系列政府舉措正在路上。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介紹,《“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即將出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還將陸續出臺進一步加強老年健康服務、加強失能老年人照護工作、加快醫養結合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文件。
拓展教育資源和就業機會,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
國務院發展研究部研究員馮文猛表示,從全球實踐來看,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為老年群體提供充分的為老服務,包括養老服務、健康支撐、精神關愛等,這也是近些年我國老齡工作推進的重點任務;第二階段側重對老年人力資本的開發利用。此次《意見》將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單獨作為一大方面提出,相當于把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第二階段的任務同時提了出來。
接受教育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方面。針對近年來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等現象,《意見》提出,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依托國家開放大學籌建國家老年大學等舉措。
杜鵬表示,我國老年人的教育素質不斷提高,發展老年教育能夠滿足老年人迫切的學習需求,并幫助未“觸網”的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會。
現實中,有人認為,老人辛苦了一輩子,吃好、喝好、玩好就是幸福。這種所謂的“為你好”多少輕視了老人的經驗和能力,無形中對老人造成了傷害。
有研究表明,60至69歲低齡老人的思維能力仍保存著智力高峰期的80%至90%,部分人的智力和創新力甚至會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期。
杜鵬表示,在我國2.64億老年人里,有將近56%是60至69歲的老人,他們的文化程度、健康狀況與10年前的老人相比有了明顯提高,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如何滿足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意愿?《意見》提出,在學校、醫院等單位和社區家政服務、公共場所服務管理等行業,探索適合老年人靈活就業的模式,讓有能力的老人能夠繼續發揮余熱。
此外,《意見》還將老齡工作“納入工作督查和績效考核范圍”,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
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據預測,到2032年,一個工作人口要養一個老人。直到2060年,老年撫養比將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在這個前提下,大包大攬式的“國家來養老”即便可以實現,限于現實國情,也注定是低水平的。所以,子女承擔養老是一個全球性的大趨勢。對此,《意見》提出,將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階梯電價、水價、氣價政策,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承擔照料責任。國家的政策應對此予以鼓勵支持,并給出切實有效的支持。
同時,子女與老年父母同住,在精神方面、情感方面的交流會更加豐富。
(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