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消息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衛生與健康的重要論述,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近日,教育部印發《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充分發揮中小學課程教材在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指南。
一、總體目標
力求做到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在中小學課程教材中的布局安排更加系統、科學,內容更具針對性、適宜性、實用性。課程教材在有效增強學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識、提高心理社會能力、養成健康行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顯著提升,為學生健康成長、終身發展和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幫助學生樹立關愛生命、熱愛生活的觀念;增強“安全為本”意識和能力,培養應急救護能力;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呈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特點;注重有機融入學科,注重趣味性、互動性、體驗性、生成性,提升教育實效性。
三、主要內容
(一)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
教育學生從小認識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自覺采納健康行為,注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本領域要點包括:認識健康;個人衛生與保健;健康問題與疾病預防控制;用眼健康;耳鼻口腔健康;形體健康;健身鍛煉與運動;健康作息;合理膳食;公共環境衛生;關注健康信息。
(二)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
教育學生了解生長發育和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學會自我保護,減少健康風險行為及其危害。本領域要點包括:生長發育;青春期心理;青春期性健康;性侵害預防;珍愛生命。
(三)心理健康
引導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保持積極心理狀態,了解并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增強主動尋求幫助的意識,主動化解困擾,增強抗挫折能力,提升幸福感。本領域核心要點包括:社交與社會適應;情緒與行為調控;心理問題與援助支持。
(四)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
引導學生掌握傳染病防控知識和技能,了解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樹立公共衛生意識,提高傳染病預防能力。本領域核心要點包括:傳染病基礎知識;常見傳染病及防控措施;傳染病對社會的影響;口岸公共衛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
(五)安全應急與避險
引導兒童青少年增強安全防護意識,學會預防和規避危險,掌握應急常識和急救技能,提升信息素養,增強網絡信息的辨別意識和能力。本領域核心要點包括:應急常識與急救技能;用藥安全;社會安全;校園安全;實驗、實習安全及職業健康;網絡與信息安全。
四、學段要求
(一)小學階段
一是了解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知道預防常見健康問題和疾病的基本知識,了解個人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養成規律作息與文明衛生的習慣。二是了解生命與生長發育知識,初步學習青春期發育、心理健康及相關保健知識與技能,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三是了解自己,悅納自己,養成禮貌友好的交往品質。四是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知識,初步認識常見傳染病及預防措施。五是掌握自我保護、求助、避險與逃生的基本技能。
(二)初中階段
一是學會分析與評估健康影響因素,積極實踐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系統了解和主動預防兒童青少年常見病,認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保護公共環境衛生。二是理解生長發育的主要規律和影響因素,積極應對青春期心理健康問題。三是學會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四是知道常見傳染病及防控措施,了解疫苗接種和免疫規劃的意義。五是培養安全責任意識,學會急救知識,提高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等突發事件的能力。
(三)高中階段
一是深入了解煙草、酒精和毒品危害身體健康的機制,營造無煙環境,遠離酒精和毒品(含新型毒品);了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知識。二是深入理解健康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了解婚姻和生育相關知識及法律法規,能夠有效預防和應對性騷擾與性侵害。三是了解社交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提高健康的異性交往能力。四是了解傳染病基礎知識及防控措施,能夠識別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行為,提高防范能力。五是進一步掌握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了解用藥安全機理,預防校園安全事故發生,提升防范網絡電信詐騙能力。
五、組織實施
一是加強專業支持。組建以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專家為主的指導組,加強統籌、指導,確保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課程教材的準確性、系統性。二是加強專題培訓。組織開展對編寫、審查團隊的專題培訓,加強對各學科課程教材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專題落實情況的審查把關,確保應進必進,落到位。三是強化學科落實。堅持核心素養導向,結合學科特點,以體育與健康學科落實為主,有機融入其他相關學科。四是強化科學評價。采取多元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及行為表現觀察記錄的基礎上進行評價。有效使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診斷促進、反思改進等作用。
(摘自“微言教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