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細弟
抗疫期間,宅家學習,網絡充分發揮育人功能。瞬間教師人人成了主播,學生學習課程有了更多、更大空間的選擇。網絡化教育環境中,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多媒體網絡的輔助下,自主、能動地參與學習全過程,從而在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語文能力,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優化大語文課堂教學。
一、網絡化教育技術改變了學生的角色本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學生不再只是作為學生,而是在不斷地轉換角色,他時而是發問者,時而是解釋者,時而是協助者,時而是評價者,甚至還可能是指導者。在課堂上可以互相學習,在家里也可以通過網絡互相交流、互相指導。這是傳統語文課堂無法比擬的,它拓寬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時空,有效實現了新課標提倡的大語文教學觀,更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筆者在開展《家鄉的變化》的習作教學時,學生單靠圖片、文字對汕頭近幾十年巨變難以形成全面的認識。由此,筆者利用網絡教育技術采取如下措施解決問題:(1)引導學生理清、明確習作要求。(2)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具體要求是:(1)從網上收集有關汕頭近20年來城市建設的圖片資料。(2)查看收集的資料,向小組同學具體介紹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方面內容。(3)把自己認為寫得最精彩的片段發送到班級主頁上與同學交流。
學生利用網絡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等特點,廣泛汲取寫作素材,這樣不僅擴大作文教學的容量,還優化大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利用網絡,可以即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且不會干擾其他同學。學生還可以利用網絡視屏或WEBQUEST將自己的精彩習作呈現在別人面前,請教值得他學習的同學。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對優秀習作的修改意見,然后選派代表進行匯報,再小組互評,師生點評,形成多元化修改方案。最后學生在電腦上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案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再展示,供大家欣賞和評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指導者,學生的角色切換自由,真正體現了學生“想學、樂學”的最高境界。
二、網絡化教育技術提供了全新的評價機制,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傳統的評價形式是用試卷考學生,學生只是被動的評價對象,而老師是絕對的評價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和選拔等多種功能,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構建綜合評價體系。而網絡化教育技術正好提供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改變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優化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
例如,學完《只有一個地球》后,學生利用網絡查閱資料,分組討論確定小組的研究專題,組員圍繞本組的研究專題,按照分工,深度閱讀相關資料,并把自己的學習成果整理成為PPT、電子手抄報、網頁等,形成綜合匯報材料。到活動后期,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不僅是教師的意見,學生利用網絡可開展自評、互評等方式。這樣的評價不單是針對學習成果,還注重針對學習過程。小組和教師可根據網上活動記錄來做學習過程的評價。
我們不難發現,學生通過學習所獲得的不僅僅表現在知識的獲得,還表現在關心他人、合作互助意識的形成、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的建立、動手動腦習慣的養成等多方面素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創設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及時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而網絡化教育技術正好提供全新多元化評價機制,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優化了大語文課堂教學環境。
三、網絡化教育技術創造了探究的交流平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北京大學辜正坤教授指出:“網絡時代知識會過剩,會太容易,人們所關心的將不只是知識本身,而是類似于INDEX(索引)之類的東西。”而網絡教育技術正好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知識索引庫”。學生利用網絡隨時可以找到與至之學習相關的知識,以及這門知識最新的發展趨勢。而在網絡信息化環境中,我們不僅要繼續讓學生發揚“釘子精神”去擠、去鉆,不恥下問,努力克服畏難、畏苦的情緒,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信息量大、更新快的特點,積極探索新的問題,思考新的思路,養成嚴謹的科學學習態度。由此可見,網絡教育技術的應用彌補了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不足,營造了適合學生探究的交流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如學完《只有一個地球》,筆者引導學生借助網絡查閱人類保護或破壞地球資源的資料,并按學習興趣分組,各組組員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討論確定本組的研究專題,如“水資源”“森林資源”“大氣資源”等專題,根據分工,合作將各自的研究成果形成綜合匯報材料,如PPT、電子手抄報、研究報告。最后,各小組把本組的研究成果用不同的方式在班級主頁上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可以自由瀏覽、留言評價。這樣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知識、情感、能力都得到協調發展。他們不僅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培養了團體協作的精神以及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學生的觀察力、探究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改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