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遼寧省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沈陽 110032)
國土空間開發的總體目標是生態、城鎮和農業空間三類統籌協調,實現人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均衡。分區方法和技術體系是實現國土空間功能分區目的的手段,國土空間規劃及分區的目標和理念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區域實際動態變化的。不同階段所面臨和待解決的國土空間開發問題不同,決定了國土空間功能分區主導方向和分區的目的。
以沈陽市為分析對象,在國土空間類型劃分基礎上,應用地理優化模擬系統(GeoSOS)的蟻群算法,以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農業生產適宜性、城鎮建設適宜性)和空間緊湊性為優化目標,將空間優化配置順序設置為核心生態空間、農業生產空間、城鎮建設空間、農村生活空間、其他建設空間、一般生態空間,并以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和生態廊道識別結果為空間約束條件,結合測算的資源環境承載規模,綜合確定空間類型轉換限制條件,實現了基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約束下、兼顧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的沈陽市國土空間優化配置。
在空間優化配置基礎上,依據沈陽市國土空間布局優化結果,以雙評價中農業生產適宜性、城鎮建設適宜性和生態保護重要性的3個不同的等級構建三維魔方圖,按照空間承載功能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順序初步設定國土空間功能分區準則,參考對應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利用質量單要素指標數值,結合實際情況對國土空間主導功能類型予以適當調整,最終將沈陽市國土空間劃分為農業生產保護區、一般農業保障區、城鎮建設重點區、城鎮彈性建設區、生態核心保護區、生態保育維穩區6類功能區。
主要集中分布與該地區基本農田和耕地分布較為吻合,由于康平縣西北部生態保護重要性凸顯,導致該區域被劃分為生態保育維穩區,但該區域有永久基本農田分布。
零散分布于農業生產保護區周邊。城鎮建設重點區和城鎮彈性建設區集中分布沈陽市市區及周邊區域,是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區。
主要分布于沈陽市北部的康平地區、遼河、柳河、養息牧河堤內灘地以及市區東部、東南部山地及周邊地區,這些區域主要是沙漠化地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區、水源涵養地。
該區自身生態敏感性很高,外部一旦施加破壞性干擾就會影響區域內部生態系統穩定性,還會帶來整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
主要分布在新民市遼河東南地區、遼中縣遼河西農田區、遼中縣遼河和蒲河之間地區、法庫縣中部保護區域以外的平原地區,市區渾河以南的旱作農業區。
該區域主要是遼河及渾河沖積平原地區,能夠承受一定的人類干擾,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好,外部活動對它的影響不大,但嚴重干擾會產生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生態系統穩定性,應以保護生態環境、適當進行生產建設為主。
整合生態資源要素,構建生態網格,推進沈陽市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加大基本生態網格規劃和實施力度,通過山體、水系、城市公園、城市綠地、人文景觀等載體,營造出具有生態屏障、生態保育和休憩功能的城市生態空間。
沈陽市具有優良的生態本底基礎,為國土空間開發的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但是隨著沈陽市工業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張,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也逐漸顯露。
國土空間開發拓展需要與良好的生態環境配合,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環境。未來沈陽市應該依托生態原地、城市綠地、郊野公園等生態資源要素,構建山、水、林、田、湖、草交融的生態網格,拓展綠色開放空間,提升城市整體生態質量,打造城鎮建設空間布局的生態基底,作為引導和制約沈陽市城鎮開發建設的底線和基礎。
通過河、湖、塘多要素疊加的城市水網結合沈陽市地形特色,凸顯出河網交織、林田共生的自然生態格局,充分發揮生態網格要素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形態的促進作用和對城鎮空間拓展的剛性約束作用。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保護好現有耕地、園地及農田防護林帶等農業生產資源,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的生態、和生產等多重功能性,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發揮永久基本農田對城鎮建設布局的約束作用和塑造作用,倒逼城鎮建設空間緊湊開發,結合沈陽市農業資源的區位優勢和質量差異,以耕地布局優化為著力點,將集中連片且產出高效的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集中保護區,構建“點-帶-面”相結合的永久基本農田布局,與城鎮建設空間相互支撐融合,營造出良好的城市田園風貌。
打造城鎮周邊農業景觀點,構建城鎮開發建設的實體邊界,以特色農業園、觀光農業園、農耕體驗園等多種形式打造多個都市農業景觀點,讓城市居民體驗多樣農業文化。
加大耕地質量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力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耕地立地條件,釋放耕地生產潛力中的那發揮耕地糧食生產主導功能。
與此同時,要構建農業生態保護區,協調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充分發揮耕地、園地的生態服務、生態保護等功能。
借鑒國內外城鎮空間布局模式,基于沈陽市城鎮建設空間布局模擬結果,建議沈陽市未來城鎮開發建設應順應山水林田湖資源分布格局,以組團結構為基礎,采取組團分散、組群集聚、軸向拓展、圈層整合的開發策略,構建“多中心、網格化”城鎮開發建設格局。
基于情景模擬得到的沈陽市城鎮開發建設布局將相聚較近的城鎮開發斑塊融合成連片的開發區域,去除孤立的小面積城鎮建設斑塊,根據沈陽市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網格要素構成的自然分割線勾勒出多中心的網格化城鎮建設開發格局。
沈陽市的主城區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區,承擔著城市生產、生活、文化和行政服務等眾多職能,主城區的發展應該以內涵挖潛為主,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通過拆改結合的方式實施舊城改造,適度控制居住用地供應,提升用地混合度,加強交通設施建設,探索推進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拓展城市建設發展空間。
沈陽市新城區的開發與建設應以生態資源保護為前提,新城區建設用地布局應順應城市水系和山體的走向,向城鎮發展軸聚集,延續原有城市發展脈絡,按產城融合的要求,在環境優化的前提下完善城市功能,將城市的生產功能、生活功能與生態功能融為一體,在節約集約的前提下,保障產業、居住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需求,平衡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引導適宜區位的舊工業區進行功能置換。
此外,城鎮建設應該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統籌工業化和城市化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嚴格保護濕地、林地等生態資源,構建宜居綠色的城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