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臣 楊 暢
讀史明智,知古鑒今。當前,黨史學習教育全面展開。面對波瀾壯闊、雄渾豪邁、滌蕩心靈的百年黨史,如果只學其表、機械閱讀,沒有帶著深厚真摯的感情去學,必然無法深刻領會其中蘊含的巨大精神寶藏,難以喚起心靈上的共鳴。只有實現情感上的高度認同,才能知其偉大、曉其精髓,從而汲取黨史中的智慧和力量。
帶著對先輩的敬仰之情學,堅定理想信念。無論在硝煙彌漫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激情燃燒的建設歲月;無論在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時期,還是在闊步新時代的今天,黨的歷史從不缺少動人心弦的詩篇。當我們以情感的視角去回望這段歷史,就能從先輩們“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責任擔當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魄中,感悟到蘊含其中的堅定理想信念。我們要從黨的歷史中深刻體悟先輩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堅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從中找尋理論滋養、精神支柱,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帶著對人民的赤子之情學,樹牢宗旨意識。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是一部矢志不渝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歷史。從長征途中的“半條棉被”到淮海戰役的“小推車和擔架隊”,從“平買平賣、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到“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從抗洪水、防非典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記錄了黨和人民的血肉之情。學習黨史,就要在學思踐悟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追求“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境界。
帶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學,厚植家國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從黨成立之日起,一批又一批共產黨人思國之興衰、懷復興之志,探索救國救民之路,讓家國情懷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從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到拼上性命也要改變蘭考面貌的焦裕祿;從默默奉獻隱姓埋名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到殉職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扶貧干部黃文秀……家國的書寫、大我的境界,濃郁的家國情懷熠熠生輝、綿綿不斷。學習黨史,就是要學習家國情懷背后強烈的責任擔當,把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堅韌和行動守衛我們的國、守衛我們的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光輝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