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孝代 陳源昌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吹響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號角,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為我們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文化與教育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兩者都是促進文明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渠道,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源泉。老年教育既有教育的屬性也有文化的屬性,客觀上決定了老年大學既是教書育人的知識學苑,又是推動文化創新和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在堅持文化傳承創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中具有其他社會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新發展階段,老年教育在建設文化強國中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大有可為。
(一)發揮老年教育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可見,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文化自信的核心和靈魂在于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這個根本,充分發揮其主導和引領作用。要準確把握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和老齡化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堅持把老年教育作為向老年群體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把弘揚包括偉大抗疫精神在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重中之重,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夯實全民族全社會休戚與共、團結奮進的思想道德基礎。全面深化思政課改革,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圍繞當地革命歷史創作一批文藝作品,將紅色經典、革命故事納入老年教育教材,在課程中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當地歷史實踐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
(二)發揮老年教育在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中的優勢。推動老年教育和文化融合發展,必須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秀文化產品,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要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教學設施、教學管理、校園環境,要適合老年人特點,方便老年人行動,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教學環境。要探索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機制,用好高校教育、公共文化和社會人才等各種社會資源,采用舉辦分校、聯合辦學等舉措,實現教學資源共享。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開設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科目,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使教育教學更加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趨勢和老年人意愿。
(三)發揮老年教育在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中的優勢。以福建三明為例,當地文化既保存著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又吸納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外來文化。以萬壽巖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以寧化石壁為代表的客家祖地文化,革命老區蘇區的紅色文化,尤溪的朱子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融匯合,形成了三明獨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要立足當代社會生活,結合三明地域特色,圍繞紅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發展,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積極打造特色課堂、特色班級、特色活動,把精品文化搬進課堂和舞臺,把特色品牌進一步做大,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三明全域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是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既是紅色文化旅游勝地,也是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發揮老年教育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創建、紅色教育培訓提升、紅色文化研究挖掘、紅色專業人才培養工程、紅色氛圍營造宣傳等方面的優勢,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服務新時代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
(四)發揮老年教育在培育文化人才隊伍中的優勢。隨著老齡化趨勢加劇,我國原有的“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老年人成為極為重要的潛在人力資源。老年大學是聚合老年文化人才的智庫,是老年人開展文化活動、從事文化創作的陣地。進入老年階段的作家、藝術家、各人文學科的學者等文化人才,被吸引到老年大學,薈萃于老年大學。要充分發揮老年教育作用,注重發掘、培養一批具有號召力、影響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鄉村文藝骨干、精通“紅色三明”相關內容的教師隊伍,構建一批結構合理、門類豐富、素質優良的老年文化人才隊伍。依托非遺協會各傳統藝人工作室進行教學,深入研究傳授技藝教程,制定傳授技藝教學計劃,編寫非遺項目講義,保護傳承泰寧梅林戲、儺舞,沙縣肩膀戲、永安大腔戲、尤溪小腔戲、將樂南詞、客家山歌等優秀傳統民間藝術。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師到老年大學進行授課,提升非遺傳承教學技能,同時達到培養非遺傳承人的目的。引導老年文化人才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主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三明實踐、人民群眾火熱生活中挖掘創作題材,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
(五)發揮老年教育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優勢。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和內在動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育“新農人”,也要樹“新鄉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聚焦城鄉老年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村文化發展不充分問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將其放到構建城鄉一體、區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去把握。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上發力,特別是加快從城市“高地”流向農村“洼地”,發揮城市優質資源對周邊地區特別是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城鄉老年教育對口支援,鼓勵發達地區以建立分校或辦學點、選送教師、配送學習資源、提供人員培訓等方式,為農村老年教育提供支援,助推優質教育資源更多惠及農村老年學校,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使老年人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支生力軍。
(六)發揮老年教育在推進智慧養老中的優勢。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主導性產品與服務形態。截至2020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非網民群體占非網民總體的比例為46%。信息技術一日千里。然而,不會掃碼支付、APP掛號、網上繳費等突出問題,在老年人與便捷的現代生活之間筑起一道“高墻”,使他們成為這場智能化和數字化浪潮中被“遺忘的角落”。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導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并融入智慧社會。要全面推進“互聯網+智慧養老”,充分發揮老年教育在智能技術培訓中的優勢,開展對現有老年教育課程的數字化改造,開發適合老年人學習的數字化資源,推動信息技術融入老年教育教學全過程。要通過遠程教育,加強優質老年學習資源對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輻射,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融入數字時代,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和文化創意完美融合。既為科技注入文化內涵,又推動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創新性發展,提升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老年生活插上“智慧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