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教委 倪閩景
孩子們過重的課業負擔帶來的教育問題大家心知肚明,但誰都不愿意從自己的孩子開始減負,特別是被資本裹挾的校外培訓瘋狂擴張,進一步加重了全社會的焦慮,孩子們苦不堪言,教育到了十分危險的地步。“雙減”新政抓住了人民群眾的核心利益,也抓住了教育改革的重點。但是,“雙減”是一項非常艱巨的系統性工程,要取得全面勝利,需要全社會一起行動。
學生作業量過多,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師對于教學要求把握不住,希望通過學生做大量題目來彌補課堂教學質量不高帶來的問題。
學生校外培訓過多,情況就相對復雜一點,課堂教學中,一些孩子不能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課后如果學校沒有適時提供個別化輔導,就會造成校外補課的需要,這種情況一直是存在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不是去參加補課,而是去參加超前學習培訓,如果教師上課時不能把握正常的教學要求,就會導致沒有超前學習的孩子跟不上教學節奏,結果超前學習成了剛需,甚至很多孩子主動要求家長送自己去參加超前培訓,“劇場效應”由此產生。
因此,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要義,是教師能按照課程標準要求,精準把握教學內容,讓沒有參加超前學習的孩子也能夠自信地完成學習,同時由學校來提供更加豐富的、免費的課后服務,包括線上線下多種方式,能夠讓有疑惑的學生及時得到高水平的學習支持。
這兩方面的質量提升,都需要高素質的教師團隊來支撐,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在職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專業素養,另一方面也需要全社會進一步增強尊師重教的氛圍,提高教師的收入待遇,引導更多優秀人才來做教師。
很多人認為,高考選拔制度是導致學生負擔越來越重的原因,實際上,各個國家都有相應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總體上來講,我國的高校招生制度是一個公平公正的好制度,目前的高考綜合改革是一種完善,基本框架并沒有改變,高校是不可能通過搖號來招生的。
進一步講,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學習能力和承受負擔的能力,教育改革不是要消除學生的學業負擔,而是要消除學生沒有意義的負擔,所以減負不是考試的難易問題,而是學習意義的問題,特別是要消除大規模超前學習帶來的毫無意義的學業負擔。
我認為,通過基礎教育系統內部的改進,是可以大幅度減輕學生無意義負擔的。學校是教育的專業機構,其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而不僅僅是升學,因此,學校需要用專業的評價來約束,這個專業的評價,必須從原來只關注學生的學科成績以及比升學率的狀態里跳出來。
比如,上海推出的學業質量綠色指標,把學生的學業負擔、身心健康、師生關系都納入到學校和區域教育質量的評價范疇,就是要教育者知道,學習是有代價的,只追求學業成績好了更好,無視學生的全面質量提升,是有風險的。
各培訓機構應嚴格按照中央要求主動整改,立即停止雙休日和寒暑假培訓收費和補課,課中的培訓也要回歸到針對學習困難孩子答疑解惑的方向上來,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補充。對培訓機構而言會存在一個陣痛的過程,但是,這個陣痛是對近幾年校外培訓機構野蠻生長的一種修復。一些針對未成年人學科類的培訓機構會轉型到其他內容或其他群體的培訓,也會有一些培訓機構關門停業,企業負責人有責任盡最大努力做好教職員工的安撫和學員的退費消課安排。
政府部門要堅決落實文件要求,摸清底數,指導機構做好減少文化學科類培訓的方案。對于非文化學科類培訓,比如,體育、藝術、科技類培訓,也要形成有效的審批制度和預收費資金監管制度,以提高培訓質量,確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這幾年,校內減負校外加負情況比較突出,如果家長觀念不轉變,學校減少作業量,家長會自己布置作業給孩子;校外培訓機構嚴格監管了,家長就會轉向家教和團課,如果這樣,“雙減”工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演變為更加無序的校外補課情況。
教育教學有自身規律,孩子不是機器,并非作業做得越多成績就越好——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PISA測試表明,15歲孩子的周作業量最好控制在11.2小時,作業太多,學生成績反而下降了;PISA測試也表明,課外補課與學生學業成績相關性并不大,也就是說,補課并不是有效提高孩子成績的辦法,與學生學業成績提升最相關的是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所以要提升師生關系,提升學生對學校的熱愛程度。
很多家長把孩子們送到培訓機構去補課,是出于無奈。在這方面,家長更應該支持國家有關“雙減”文件的要求,讓孩子們在周末和節假日,有更多的親子活動,參加有意義的家庭勞動和體育運動。政府部門應該形成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積極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同時動員學校和全社會力量,創設更多主動學習、休閑的空間和機會,為孩子們和家長提供更充分的多樣化服務,讓家長沒有后顧之憂。
總之,“雙減”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和行動,要讓所有校長、教師明白,通過教育系統自身努力,是可以在減負上有所作為的;也要讓全體家長明白,只關注學業成績是有風險的,孩子的全面發展不是靠學科培訓實現的;更要讓培訓機構明白,無論是校內教育還是校外教育,其根本都是立德樹人,不能把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