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我在整理房間時,在書柜里發現一摞《軍嫂》雜志。抽出一本,輕輕翻開,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2014年。
我的家鄉在云南大理。2014年8月,我來到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學讀高中。德宏是一座邊境小城,剛下車,我看到的不是老師和同學,而是邊防部隊的軍人(現已改為邊防派出所民警)。他們在進行邊防安檢時,個個英姿颯爽,精神十足,瞬間給了我一種安全感十足的力量。
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部隊,關注國防,在手機里下載了很多軍旅歌曲和軍事電影。可以說,只要提到“軍”字,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多加關注。那年年底,我在互聯網上無意間得知有《軍嫂》這么一本雜志,她的“軍人的集體家書,軍嫂的精神家園”辦刊定位更是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跑到郵局訂閱了《軍嫂》雜志。
不知什么原因,雜志遲遲沒到。兩個多月后,我從網上查到了《軍嫂》的客服QQ。就這樣,我認識了雜志社的“小姐姐”——編輯李娟,和她說明情況后,她承諾每個季度給我寄雜志。雖然未曾謀面,但我從話語中能夠感覺到,她是一個認真負責的人。我們互加了微信,一直到現在都是好朋友。
后來,每個季度我都會如期收到雜志,每次拿到雜志,我都會愛不釋手,既想快點打開閱讀,但又舍不得,因為看完了又得等下期。在這份幸福的煩惱中,我品讀了《軍嫂》的一篇篇精美文章,走進了一個個精彩故事:軍嫂康志敏跨越萬水千山去墨脫哨所完婚;既是軍人又是軍嫂的邊防軍醫汪瑞,以女性柔弱的雙肩挑起了軍人之家……我看過很多關于軍人的文章,但很少像《軍嫂》帶給我的觸動這么大。她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真誠的講述;沒有煽情的“雞湯”,只有質樸的記錄。她用樸實的語言講述著一個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讓我常常禁不住感動流淚。
2015年底,因為身體原因,我離開了那座邊境小城,但愛軍的情結一直深深扎根在心里,我很想為邊防軍人做點什么。2019年底,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給邊防戰士寫信,給他們寄些有意義的東西。我把家鄉的特產、自己制作的鞋墊等寄到阿里地區、日喀則、山南等地的邊防哨所。每次收到邊防官兵的回信后,我都無比激動,這群可愛的人更加讓我掛念。
近幾年,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我也很少再翻閱紙質刊物,也沒有再訂閱《軍嫂》雜志,而是通過《軍嫂》微信公眾平臺——“軍嫂微平臺”繼續關注她的一切,因為她帶給我的感動一直都在。
日月往復,一切都在變,但《軍嫂》始終沒變,辦刊初心沒變,嚴謹細膩的風格也沒變。能夠忠實追隨一本雜志這么多年,我自己都沒有想到。未來,我還將繼續追隨下去,看那群最可愛的人最真實、最感人的故事,看軍人家庭背后的笑與淚、行與思,盡管里面有艱難也有困惑,但我從中讀到的更多是幸福和快樂。
清點完書柜中的《軍嫂》后,我馬上又聯系李娟姐姐,將手中所缺的期數告訴她——我要補訂。幾天之后,幾十本飄著墨香的《軍嫂》雜志就“飛”到了我身邊。
更讓我高興的是,軍嫂微平臺發布《2020年度誰是您心中的最美〈軍嫂〉封面人物?2021年,看你的!》后,我積極參與留言,最終入選優秀留言,有幸獲贈2021年全年《軍嫂》雜志。
對于《軍嫂》,對于軍人,我有很多話想說,提筆卻不知怎么表達,那就讓“謝謝和祝?!绷舻轿恼伦詈蟀伞8兄x分享文章的作者們,你們讓我傾聽到軍人家庭的動人故事;感謝為《軍嫂》努力耕耘的編輯們,你們的辛勤付出將陪伴著我繼續閱讀。
我很喜歡一句詩:人生若只如初見。我與《軍嫂》的感情便如這般,無論身處何時何地,我與她都有著初見般的歡樂和溫暖。
(作者為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大三學生)
因為崇敬軍人而愛上《軍嫂》,又因為被《軍嫂》中故事感動,而向邊防軍人表達一份崇敬……作者茶秋月是一個愛軍女孩,也是《軍嫂》的忠實讀者,她從讀者的角度分享了與《軍嫂》的情緣,其情也真,其意也切,讓我們深受感動和鼓舞。
借此機會,感謝每位作者、讀者的真心陪伴和靜靜守候,我們將繼續努力,以更優的辦刊質量,為廣大讀者呈現更多好作品,回饋每一份熱忱支持與厚愛。
編輯/張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