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胡屯鎮徐河口村,我家是“一門三英烈,聲名永流芳”的紅色家庭,3位伯父為國捐軀的事跡,時時刻刻都在影響和激勵著我。
大伯徐寶珊,時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新八旅第二十四團團長,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麻田地區突圍戰斗中壯烈犧牲,年僅34歲;三伯徐寶璧,1945年9月在解放茌平縣城(今茌平區)戰斗中犧牲,年僅26歲;五伯徐寶珍,1944年10月犧牲,年僅18歲。(詳見《軍嫂》2020年第4期文章《前仆后繼三兄弟》——編者注)
在3位伯父的影響下,1982年10月,我應征入伍。1985年1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次年1月,我從部隊退伍被安置到茌平縣計生委工作。
2009年4月,我調任縣黨史辦主任。4年多的時間里,我帶領工作人員共出版各類文集、資料匯編等書籍十余冊,收錄烈士1760余人,為其中98人編寫了簡略事跡。
我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只要是黨組織安排的工作,再苦再累也不能打折扣。2013年在《知青》一書的征編過程中,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我帶領編纂人員調研走訪、收集資料,其間多次赴省、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我們跑遍了全縣77個知青點,走訪、組織座談知青及知情人400余人次,收集到了很多寶貴的一手資料。
到茌平縣博平鎮賈馬村走訪時,得知知青下鄉時的生產隊小隊長正在玉米地里打藥、鋤草,我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到田間找他。那天,我們坐在玉米地頭交談了近40分鐘。7月的天,太陽正毒,悶熱的天氣使人汗水直淌,但我們熱情很高,越聊越深。
經過13個月的緊張工作,2013年11月,黨史辦編纂的42萬余字的《知青》一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3年11月,我調到縣物價局工作。我利用業余時間,沿著伯父們戰斗的足跡,行程3000多公里,對他們的抗戰史料進行廣泛收集、深入挖掘。
2019年4月,我調至茌平區人大常委會工作,崗位變了,初心如一。
吶喊今猶在耳畔,國強民安慰英靈。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如火如荼開展,作為山東省省級紀念設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徐河口村一門三英烈士墓,成為黨史學習教育重要現場教學點之一,區直機關、中小學校紛紛來到這里接受紅色教育。因為這些故事我早已熟稔于心,有的單位便邀請我到烈士墓前講紅色故事。只要有時間,我抬腿就去,從來沒有推辭過。碰上人多時,一撥連著一撥,有時我一站就是幾個小時,講得口干舌燥,汗水淋漓,但我始終激情滿懷。有時,我還走進機關、學校去宣講。
我還參加了聊城市黨史研究院黨史學習教育“史敢當”志愿服務隊、茌平區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茌平區關心下一代“五老”宣講團,雖已年逾半百,兩鬢漸白,但我丹心永在,誓以傳承紅色家風、講好紅色故事為己任,為傳播紅色文化而不斷奮斗。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人大常委會)
編輯/張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