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八路軍的軍裝,不光沒有漂亮的,就連人均一件軍服都是奢望。
紅軍將士換上的軍服,是根據國共之前達成的協議,由國民政府發放。抗戰初期以實物形式發放,1938年改為貨幣化,由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到經費后自行找裁縫店制作。數量上,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到1940年11月則幾乎完全停供。
國民黨當局的斷供,對八路軍影響并不算大,一來他們所發物資本來數量就不多,1937年,他們發來的軍服約4.5萬套,只夠當時八路軍8萬兵力的一半用;二來中共領導人從一開始就沒指望對方有多大方,他們發揚自身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靠自力更生解決物資短缺的問題。
八路軍115師獨立團在完成平型關戰役阻擊任務后,人數很快從1700人增加到6000余人。另一支部隊344旅689團進駐冀南威縣后,僅在一兩個月里就招收新兵兩千多人。到1938年,在一年時間里,八路軍兵力就較前一年增長了近一倍,達到156700人,這還不包括一些游擊隊、武工隊、縣大隊等地方武裝。所有入伍的新戰士,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一身八路軍的灰軍裝。
需要軍服的人數越來越多,供給和產能卻暫時跟不上,供需矛盾一下子凸顯出來了。
一般來說,地理位置好點的,如晉察冀、晉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條件比較好,部隊每人每年發2套單衣,1至2年發1套棉衣;晉綏部隊地處高寒山區,供給比較差,每人每年只發1套單衣,棉衣2-3年才能發一套。軍裝布都是手紡線織的,線很粗,布厚,但不結實。每個人一頂棉帽子,一套軍裝,還有棉大衣。這棉大衣沒有全發,一個班里頭只有三五個人有。沒有棉大衣的,給發一條被子,這被子上有個領子,站崗放哨時把被子打開,系上帶子披在身上防寒。不管怎樣,這防寒的東西也能挺一陣子。條件較好的冀中軍區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更慘。
有時為了節省,還得延長服裝使用期。129師1943年曾規定:凡去年冬新領的棉衣、皮衣,無論如何破爛必須照此前規定,用褲面縫補,再穿一年。
新四軍也好不到哪去。1940年四五月份還發不了單衣,干部戰士撕去棉衣里的棉花當夾衣,直到端午節才發了第一套單衣,到了中秋節才發第二套單衣。襯衣還是沒有辦法發下去。戰士只有一套衣服,沒有替換的。夏天戰士到河里洗澡,洗了衣服曬在河灘上,等衣服干了才能上岸。
不光是一線官兵,在延安的毛澤東也是穿著一件洗得發白、補了又補的軍裝。后來警衛員數了數,大大小小補丁一共有18塊。
正因為這樣,八路軍在敵人那里獲得了“窮八路”“土八路”的稱號。不過,窮也有窮的好處。1944年,山東東平的日偽軍企圖假扮成八路軍搞偷襲。他們穿著清一色的八路灰軍裝,裝具齊全地出發了。結果被“土八路”一下子識破了,這么整齊的衣服,八路軍哪那么富有啊。
(曾自強薦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