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那些拉著幾個大行李箱的旅行者來說,沒有什么比歐洲的電梯更讓人崩潰了——擠到喘不過氣,慢到懷疑人生。
我在德國海德堡住的那家酒店特別有年代感,各處就像歐洲老電影里演的一樣,就是電梯小到轉不開身——人全進去,行李就進不去;行李全進去,人就沒法兒進去。最后我們留一個人坐到箱子頂上進了電梯負責護送行李,剩下的人都走了步梯。
在那里,一部電梯只容得下3個人,這還得是在隨身什么包都沒背的情況下,而且上去就動彈不得,這讓我們好不習慣。歐洲電梯的迷你空間,比航班的超重費更能讓人醒悟自己行李帶得太多。感覺如果是個大塊頭乘坐電梯,就可以直接當專梯坐了。意大利一部電梯上的告示甚至直接告知:一次只能進入“一人一箱”。
歐洲電梯空間小就算了,運行速度還非常慢。急性子的我,硬生生地被它磨得沒了脾氣。我甚至無聊到給電梯掐了表,從底層升到3層樓竟然用了半分鐘。算上等電梯的時間,乘電梯比走步梯還慢。
我在羅馬旅行時,每次回旅館房間,感覺都是被迷你電梯給不緊不慢地“晃”上樓的。而且它啟動和到達時還都會“咚”的一聲震一下,把人嚇得夠嗆。德國制造的電梯全球一流,沒想到在他們國家本土坐到的電梯都是又小又慢,乘客不得不把行李舉過頭頂才能站得下。但這么慢的速度,負重的胳膊真的吃不消。有的酒店的電梯甚至規定只能載行李,不能載人!這還不算,有些電梯的操作還是全手動的。不僅是按鍵,連開門和關門,都是由乘客來完成的。電梯的里外兩道門,都得乘客自己動手關。
上次在歐洲我見識了歷史書上的那種鐵網電梯,泛著一股特有的古舊光澤,聽酒店前臺介紹說那種電梯已經快運行100年了,至今還在使用。乘客進入電梯后如果不動手把鐵網門拉上,電梯就不會啟動。很多人表示,幸虧當年在經典影片《泰坦尼克號》中被科普過,要不然對著歐洲電梯那套復古的系統,還真的可能陷入迷茫。
不過,這些老電梯的諸多不便,在歐洲人眼中卻不成問題。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他們覺得這些電梯只要能正常運行,就還不算“老”,當然也不應該被淘汰更新。歐洲人在物品的使用習慣上真的挺戀舊的。比如家具,只要沒散架就可以祖祖輩輩一直傳下去;電梯也是,就算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他們也認為只要定期保養硬件,保證能安全上下,就不必非得追求跟現代化大廈里一樣的新型電梯。
對于電梯的速度,歐洲人也是相當寬容。他們生活節奏本來就慢,而且很多電梯都沒有關門鍵,反正關門快點慢點他們都無所謂。電梯上下慢是同理的??傊杏X歐洲人就是一個個行走的“反正也沒什么要緊的事情等著我去做”的灑脫人。
至于最讓我們難以接受的電梯空間過小的問題,他們更是早就習慣了。
事實上,現在歐洲的高級酒店中,相當一部分是由那些動輒具有百年乃至幾百年樓齡的老房子改造而成的。然而,我們所熟悉的今天意義上的電梯,則是直到19世紀中后期才被發明出來??上攵?,這些老房子很多起初在設計時就只留有步梯的位置。即便后來隨著時代發展安上電梯,建筑中能夠騰給電梯設備的空間也非常狹小。
總而言之,如果你是抱著體驗歐洲歷史建筑的目的選擇了一家古老酒店,基本就要做好乘坐這種迷你電梯的心理準備。另外,你在上電梯前最好跟同行者約定好,進去后大家都朝著某一個特定的方向站。畢竟不這樣做的話,彼此接下來很有可能就得臉貼著臉,那感覺還是挺奇怪的。
(吳森薦自《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