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公軟件的窗口上端都有一排基本功能按鈕的圖標。數十年來,辦公軟件更新換代,很多按鈕都變了,然而最常用的那幾個一直都沒變。這些老朋友天天都見,年復一年,隱身于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讓人忘記它們當年標志著一個時代的新起點,現在已經成了歷史的一部分。
網上最近有個笑話說:一個年輕人偶然找到了一張3.5英寸的軟盤,高興地說:“好可愛,有人3D打印了‘保存’的圖標!”20歲以下年輕人是沒見過3.5英寸軟盤的:它是一個小小的黑色塑料封套保護著的黑色圓形塑料磁盤,有1.44MB的存儲容量,跟“保存”的符號一模一樣。在此之前還有五又四分之一英寸的磁盤,更像一張小唱片。
在20世紀以前,軟盤曾是最廣泛使用的電腦存儲工具,它們漂亮則驕傲地取代了更早的存儲設備——磁帶。后來文件越來越大,計算機公司推出了各種各樣的大容量存儲設備,有超大容量軟盤、光盤驅動器、DVD驅動器、DVD刻錄機……現在這些統統成了古董和傳說。計算機時代的歷史更新得特別快,中年人講述童年的計算機,就像敘述已經從生活中消失了的歷史。相比一疊疊的紙質文件,存儲在電腦中的信息已經是虛擬狀態,需要另外的設備才能讀取打開。在過去,這些虛擬的信息至少還有個物理存儲形式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如果不特意保存的話,一切虛擬的信息都可以存在虛擬的“云端”。天上的每一片云都由信息流構成。云飄向何方,在哪里下了雨,在哪里備份了多少次,反而并不重要了。
“保存”旁邊是“打印”符號,這些年來它倒是沒有什么變化,現實生活中的打印機變化也不太大。很年輕的人不再認識磁盤,但還認識打印機。
在磁盤的年代,打印機的主流還是“針式”,使用專門的兩旁有孔的打印紙,每打一行都吱吱作響,發出尖厲的機械聲,讓人想象許多字節通過扁平的線傳進打印機里,指揮排成陣列的尖針咬嚙紙張和色帶,覺得“這才是高科技”。后來噴墨式打印機出現,奠定了打印機在人們心目中的基本形態,還有滾軸卡住時紙張搓卷得皺皺巴巴,沾滿油墨的打印機噩夢。另外許多種打印機則走上了“變大變小變漂亮”的不同道路。
如今,不論是一米寬的海報,還是一厘米大的小標簽,統統都有對應的打印機,為您完美完成任務。只要打印機合適,所有的表面都可以打印,包括抱枕、T恤、手機殼、糖豆。打印機也比過去聰明多了,甚至可以“獨立思考”,直接插上存儲設備或手機發送就可以打出一張張漂亮的照片。小小的一點不同是:當年的“打印”,如果電腦沒有連接打印機,會出現一個錯誤提示;現在電腦如果沒有連接打印機,它可以打印出虛擬的紙張文件,也就是PDF格式的文檔。PDF就是電腦時代的“白紙黑字,童叟無欺”。
(毛如意薦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