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最先發現了我的反常。每天,我幾乎都會在廁所坐上三四次,每次時間都還不短。她意識到,我可能有了新歡。有一天,妻子抬著頭,盯著我,問出了那個可能將一個幸福家庭撕裂的問題。我頗有些羞愧地低下頭,承認了。是的,我不想欺騙她,我喜歡上了家里的馬桶。坐在上面很舒服,如果沒人催,坐一天我都不覺得累。只要在家,我總是忍不住拿著手機,鉆進廁所,把門一關,與外界的雞娃、內卷、記者的稿子、老板的郵件、該做的飯該洗的碗……統統隔絕。就像魯迅說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很多變態的工作狂,可以忙到沒時間上廁所,可一旦坐在馬桶上,一般是不會再處理工作的。那是唯一的放松時刻。
英國媒體做過一項調查,56%的受訪對象都有坐在馬桶上放松精神的習慣,另有39%的人認為如廁是一個“獨處”的好機會。當然,男女比例各有不同。有機構曾經調查了500名以色列成年人,發現其中64%的男性習慣在廁上讀書,而喜歡這么做的女性只有41%。大文豪歐陽修早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他說,生平讀書有三處,馬上、枕上、廁上。不過,依現代科學眼光來看,前兩者對視力有嚴重影響,還是廁上讀書最好。
廁所正在成為現代人類最后的世外桃源,嗯,或者說世外菊源更形象一些。對一座住宅來說,客廳已經不應再是重點區域——畢竟大部分時候,都沒啥客人——建筑師應該把精力花在廁所設計上。這將是未來建筑領域的重大思想轉變。我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有些細節想必你也能注意到,公司廁所也正成為集休息室、娛樂室、摸魚室于一體的空間。我在公司廁所,曾經聽過隔間鄰居刷魔音穿耳的短視頻,也聽到過槍擊的聲音——大概是在玩手機游戲,甚至有一次,還聽到了優雅的鋼琴聲。這也是一種時代變遷吧。上世紀,公共廁所還是一個社交場合;到現在,它已經變成最好的獨處空間。
6月1日那天,湖南常德,一位女士進自家廁所時,卻沒有獨處的感覺。她發現,一條大蛇正盤踞在蹲坑里。這位女士不驚不慌,反而和蛇講起了道理。她飆著湖南方言對蛇說:“你下去,你下去。哪里來回哪里去!”蛇聽不懂,一臉問號。女士又提醒它:“我不會傷害你,你也別傷害小孩。”蛇張著大嘴,擺出防御姿勢,仍然無動于衷。最終,雙方溝通無果,這位常德女士只好請來消防員,把蛇從自家廁所捉走了。畢竟,廁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堡壘,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能進,蛇王也不行。
看起來,像是我胡說八道,但仔細想想,這似乎也是個人空間、私人邊界不斷遭到壓縮的一個寫照。我們已經處于一個無法靠大門把喧囂世界、工作紛爭關在門外的時代了。4G或者WIFI信號會帶著各種信息穿墻而入。于是,個人世界一再潰敗,直到縮進那一方廁所。那是打工族的最后庇護所。當然,也有人是縮進廚房里。和一個朋友吃飯,他說最喜歡自己做飯。下班回家,無論多晚,都要在廚房里做一頓飯。只有雙手被廚具占有的那一刻,他才能感到,這個世界是專屬于自己的。
網上看到一段視頻,很有趣。音樂人JacobCollier與同伴在廁所里錄制了一首曲子《AllINeed(我想要的一切)》。洗手臺變成電子琴架,馬桶刷柄拿在手里變成鼓槌,敲擊浴缸壁竟然也能混成和音。他們站在浴缸里,坐在馬桶上,對著鏡子唱得非常歡樂。“每次回憶甜蜜的過去,我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你總能帶給我平凡的驚喜——你就是我想要的一切。”聽起來,多像是現代年輕人送給廁所的一首情歌。它所帶來的,確實是那一抹平凡但舒服的感覺。
(馮娟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