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吃得香、睡得著,事實上,這也是健康的奧秘之一。瑞士伯爾尼大學科學家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吃與睡之間的密切關系:快速眼動睡眠狀態會直接影響白天的飲食規律及進食量,且這種影響可持續4天。睡眠和營養專家也發現,吃不好的患者往往也睡不好,反之亦然。
睡得不好不僅會增加抑郁、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心臟病以及肥胖等疾病風險,還會影響我們的飲食偏好。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下降可影響到飲食,具體包括以下4個方面。
偏好不健康食物:高熱量、高脂肪食物,會導致膳食纖維和優質蛋白攝入降低,整體飲食質量下降。
進食量增加:睡眠不足會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使食物帶來的滿足感增強,饑餓感增加,導致吃太多。
飲食節律改變:睡眠差可造成人體激素分泌的改變或紊亂,包括食欲肽的分泌增加和饑餓感的增強,導致飲食節律發生改變。
酒精依賴:睡眠不足者相對更偏好飲酒,產生酒精依賴的風險更高。
另外,睡眠與飲食的關系從來不是單向的,不健康飲食習慣同樣能夠“反噬”睡眠。如:咖啡因、能量飲料會降低睡眠質量。
生活中,尤其應當避免7種不良飲食習慣。
太飽。吃得太多,會令腸胃負擔過重,導致入睡困難。
太油或太素。飲食長期以肥甘厚膩為主,會影響胃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導致晚上睡不好。
攝入太多咖啡因。濃茶、可樂、咖啡等含咖啡因飲料會刺激大腦亢奮起來,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難以入睡。
睡前喝酒。酒精雖有鎮靜作用,但會縮短深睡眠時間,導致睡眠質量差。
吃較多脹氣食物。大豆、玉米、紅薯、板栗等食物進入胃部后可能產生大量氣體,嚴重的腹脹會影響睡眠。
貪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等食物會刺激胃部,更易導致入睡困難。
吃太晚。睡前吃飯會延長消化系統持續工作的時間,使人難以入眠。
除上述不良飲食習慣外,長期營養不良,特別是某些營養素的缺乏也會加重睡眠障礙,如B族維生素攝入不足會導致神經亢奮、入睡困難。鈣和鎂的缺乏會降低睡眠質量。
吃好、睡好和多運動是公認的預防疾病三大方法。如果每周至少出現兩次以上的入睡困難、早醒等睡眠障礙,且連續超過3個月,就會對健康產生明顯影響,應及時就醫。
如睡眠問題只是偶爾出現,可考慮進行飲食及起居方面的適當調整。同時調整作息,盡可能保證早睡早起。睡眠時長沒有絕對的限制,但絕大多數人健康的睡眠時間是7~8個小時,老年人則要盡量保證每天6小時以上。最后,午睡時間一般不建議超過1個小時,若午睡后晚上入睡困難或容易醒,就不建議午睡。
日常喜好高脂肪高熱量食物、不喜蔬果的人,應密切關注自己的睡眠狀況,一旦發現睡眠質量變差,就應盡快進行飲食調整。
要想有個好睡眠,飲食上至少應保證定時定量,推薦:早餐在上午7~8點吃;午餐11~12點;晚餐下午5~6點。關鍵是最后一餐與入睡時間的間隔不可短于4小時。
此外,要注重三餐能量的分配。普通人早、中、晚餐的熱量攝入占比是3:4:3,中餐應是一天中吃得最豐盛的,晚餐則是最清淡的,建議少油少鹽少糖。
(馮俊民薦自《廣州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