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皇帝第四次巡游全國,很是熱鬧:在云夢澤祭了舜,到會稽山祭了禹,刻石立碑,威風八面,項羽看到了都念叨“彼可取而代之”。又在瑯琊臺看東海,還去海里捕大魚,終于歸途之中,身體不行了,駕崩了。
崩就崩了,還得被趙高們塞進辒辌車里,假裝沒死;尸體發臭,只好跟鮑魚擱一塊兒。最后回到咸陽下葬時,我都難以想象他的身體是怎么個模樣了。
說到鮑魚,其實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也跟食物相關。
埃及人做木乃伊,挖空內臟,腹腔填滿乳香和桂皮,縫好,干燥,擱一段時間,再填香料,涂樹脂。怎么看,都像是在腌肉。
保留下來了好嗎?古埃及人是相信,雖然身體被掏空,只剩下一具軀殼,卻還是能享受死后世界。可惜,世界不那么安定。古埃及許多木乃伊——沒來得及被博物館保護起來的——歷史上曾多次被挖出來,劈開剁碎當柴燒:因為木乃伊干燥,還有大量的樹膠和香料,當燃料還挺好的。
挺殘忍,但大概,就是這么回事了吧。
1118年,法蘭克國王鮑德溫一世在遠征到埃及時覺得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于是提前考慮了自己的遺體。他倒是想歸葬耶路撒冷,可惜同行的諸位不這么認為:太胖了,路又遠,埃及又熱,運不回去啊!
最后,是他的廚師解決了這個問題:國王歸天后,廚師剖開國王的腹部,取出內臟埋葬了,體內抹好食鹽,全身抹上香料。最后國王陛下的遺體安然回到耶路撒冷——這位廚師基本是入鄉隨俗,參考埃及技法,做了一個木乃伊吧。
也有不用香料的。像中國古代戰功,講究首級。要殺雞儆猴,得傳首九邊。所以保養首級挺重要。老評書《興唐傳》里說了,斬了首級,先把人頭掛在桿子上控血,讓血風凝了,然后洗干凈,擱一個小缸里,用水銀泡上:是為了不變樣。《楊家將》里說,也有直接用石灰護住的。總之吧,都得折騰這么一番兒。
作為英雄的遺體呢?嗯,也有法子。
英國素來重視海軍,海軍第一人又自然是納爾遜爵爺。1805年10月21日傳奇的特拉法爾加海戰,納爾遜在確定勝局后被法國人擊殺,遺體得運回英國去呀!
于是,剪了頭發(送交納爾遜親愛的漢密爾頓夫人),脫了衣服,放進木桶里,裝滿白蘭地:酒精殺菌嘛。據說從10月24日到10月28日,還換了一次酒。
到12月11日,爵爺的遺體被取出時還算完好,于是醫生取出他的內臟,棉花裹了遺體,放進樟腦棺材里,再加白蘭地和沒藥,如此堂皇地運回英國去。
外表自然是完好精美,但里頭已經被折騰得亂七八糟了——但至少要給英國人民一個交代嘛。
不知道您做何感想,至少我自己在寫作本文的過程中,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越來越堅定了一個念頭:還是塵歸塵土歸土的好。畢竟千秋萬載不腐不敗的背后,是各色殘忍的、毫無尊嚴的、讓活著的人想起來就戰栗的手術細節。被剖,被掏,被浸泡,跟一道菜似的配香料,真還不如一陣風揚了,干干凈凈的好。
(曹心薦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