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聽過的最大謊言之一,就是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錯誤不是出在“選擇”兩個字上,而是出在“喜歡”上。
我們經常說“要做什么,取決于你想要什么”,其實是把順序弄反了。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如果以這個作為行動的前提,就什么都不用做了。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每年我做線下分享的時候,現場觀眾里都會有一個小朋友,說自己的夢想是當作家。然而當我問他“你對作家的工作了解嗎?”的時候,具體的他也說不出來,只說會堅持自己的夢想。
一個不了解的事情,憑什么談喜歡呢?但這就是存在于年輕人中的怪現象,實際上我們并不了解理想職業的日常工作,我們喜歡的只是這份工作帶來的財富和光環。為什么很多人說當作家、出道做明星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這些職業的曝光率很高,尤其是明星。每天光鮮亮麗地出現在新聞里,并且被人追捧。而我們會把自己稍微了解的職業,當作喜歡的職業。
我以前也以為自己喜歡當作家,原因很簡單,我喜歡看書,我接觸得最多的就是作家,其他的我并不了解。后來我發現,其實我更喜歡教育行業。學習是我的興趣所在,對于怎么學習、如何快速成長,我一直有著濃烈的熱愛,表達分享和影響他人又是我的特長,最重要的是這份工作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讓我擁有很強的價值感。能把興趣、特長和成就感結合在一起的工作,對我來說就是天選之路。而發現這條路,是我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才做到的。高中畢業的時候我選擇了經濟專業,因為彼時家境貧困,最想解決的是經濟問題,這個專業出來之后能夠確定的是薪水不錯。但整個大學期間我卻非常迷茫,像一只沒頭蒼蠅一樣亂撞,什么都嘗試,什么都敢做,一直到真的給我撞出一條路。
到現在,我對我的工作不只是喜愛,可以說是有些敬畏,它不是“興趣”這兩個字可以概括的。而喜歡,在我看來反而是需要警惕的。
為什么這么說?在我看來,談及喜歡的時候,一定要確認下面這幾件事情。
首先,喜歡絕對不是一時興起。
看了一個節目,看別人比賽唱歌,覺得自己也想學唱歌。這種一時興起想做的事,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容易放棄,更何況我們隨時可能有別的一時興起。所以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應該從更長遠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興趣。你應該學哪個專業,不是取決于你此時心里所想,而是取決于你最后想要做的職業。
我們當下所做的每一個想或不想的選擇,其實都取決于最終想要過的生活。
舉個例子,比如我沒有興趣學英語,但是我非常希望成為一個外交官,可是英語又是外交官必會的語言,所以我要為我的夢想去克服和忍耐一些東西,這跟自己隨心所欲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次,不要把興趣當成即時滿足。
看小說、看電視劇、吃,這些都是能夠讓人即時滿足的,能夠帶來即時快樂的。所以有人問起,你的興趣是什么,很多人就會回答“我的興趣是吃”。吃確實能夠讓你馬上快樂,但能夠讓你馬上快樂的東西,也會讓你非常容易厭倦。
最后,不要在開始的時候,就對興趣下定論。
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隨便放棄,輕易說沒興趣,大多數真正有意思的事情都不能像吃一個冰激凌那樣,馬上產生快樂感。你一定要堅持到成就感發生的時刻,再去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興趣。
我們對于一件事情的熱情,是可以源于成就感和自信的。相比物理、化學這樣的學科,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對文學、音樂感興趣,為什么?因為這些東西是我們平時最容易接觸到、最先了解到的,人在聽歌這件事情上,是沒有門檻的。
實際上,你的興趣有可能根本就不在音樂上,而是在物理、化學或者編程上,但是由于后面這些學科門檻太高,所以一開始學習的時候你就覺得難,便放棄了,那么你的興趣就被忽略了,你的天分被埋沒了,可是你從頭到尾都不知道。
“喜歡”和“不喜歡”這兩個詞說的是自我感覺,所以我們總覺得自己最有資格說出口,我們可以不用害怕否定。
但是“喜歡”這個詞,真的很不靠譜。每次我想要說不喜歡而放棄的時候,我都問自己,是真的不喜歡,還是只是暫時遇到了困難?
創業初期,時時刻刻都覺得自己可能真的沒有那么感興趣。我不喜歡社交,連和員工打交道都覺得費勁。有一陣子我想,可能我更喜歡成為一個作家,或者其他什么家,這種獨立工作才是最適合我的,我可以一個人在房間里一直工作到死。
但是其實我覺得創業才更有意思,帶著一群人,去實現更大的可能,制定更大的目標,從無到有,從渺小到偉大,這樣的工作方式能讓我活著的時候完成更多更宏大的事。
即便是喜歡的事情里,也藏著不喜歡的部分。
等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應該不會用“喜歡”或者“不喜歡”這種詞來形容此生。我會說,那就是我的命運。這比有些人掛在嘴上的“喜歡”可靠譜多了。
真正的喜歡,并不容易被發現。
應試教育不會給你答案,大學也不會給你答案,只有你自己主動去尋找,慢慢地去了解這個世界,然后結合自己的特長,去摸索出一個自己愿意奉獻終生的領域。
這種穩定的喜歡,才是終生奮斗的力量源泉。
(任慧晨薦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