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幽魂及第”

2021-12-29 00:00:00戚昊
古代文明 2021年0期

關鍵詞:科舉;進士追賜;追憶;文人心態

學界對于科舉制度、科舉與文學文化、科舉與士人心態等方面的研究早已造端,孜孜矻矻,洋洋大觀,可謂珠玉琳瑯。然而,經過文獻爬梳,發現在古代的科舉取士中,存在著一種獨特的非常規舉措,即“進士追賜”——對身歿士子的科名追賜。1這一舉措屬于“特賜第”制度的延伸,2在科舉時代比較少見,施行頻率亦較低。每次施行,背后都潛藏著當時獨特的歷史動因,在一次次偶發中,成為科舉制度下的另類存在。而這一偶然舉措,對于古代文人的情感心態,仍然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一、“慰士心以挽頹廈”:進士追賜的肇始

科舉初創于隋,唐宋時風行天下,周流四海,在制度方面亦逐漸規范完備。文獻記載,進士追賜始于唐末昭宗時期。原始材料出于唐末五代文人王定保的《唐摭言》卷十《韋莊奏請追贈不及第人近代者》:

孟郊,字東野,工古風,詩名播天下,與李觀、韓退之為友……(莊云不及第,誤也。)

李賀,字長吉,唐諸王孫也。父瑨肅,邊上從事……

皇甫松,著《醉鄉日月》三卷,自敘之矣……

李群玉,不知何許人,詩篇妍麗,才力遒健……

陸龜蒙,字魯望,三吳人也。幼而聰悟,文學之外,尤善談笑……

趙光遠,丞相隱弟子,幼而聰悟……

李甘,字和鼎,長慶四年《及第登科記》已注矣(莊云不第,誤矣)。

溫庭皓,庭筠之弟,詞藻亞于兄,不第而卒。

劉得仁、陸逵、傅錫、平曾、賈島、劉稚珪、顧邵孫(吳人)、沈珮(吳人)。

顧蒙,宛陵人,博覽經史,慕燕許刀尺,亦一時之杰……

羅鄴,余杭人也。家富于財,父則為鹽鐵小吏……

方干,桐廬人也,幼有清才,為徐凝所器,誨之格律……

前件人俱無顯遇,皆有奇才,麗句清辭,遍在時人之口;銜冤抱恨,竟為冥路之塵。但恐憤氣未銷,上沖穹昊,伏乞宣賜中書門下,追贈進士及第,各贈補闕、拾遺,見存明代。唯羅隱一人,亦乞特賜科名,錄升三級,便以特敕,顯示優恩,俾使已升冤人,皆霑圣澤;后來學者,更厲文風。

論曰:工拙由人,得喪者命。非賢之咎,伊時之病。善不為名而名隨之,名不為祿而祿從之,茍異于是不汩,而小人之儒也尤人,君子之儒也反己。《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1

這則材料首先羅列了孟郊、李賀等19人的姓名,除劉得仁等8人外,各作簡短小傳。其中“莊云不及第,誤也”“莊云不第,誤矣”兩處小注,以及“唐諸王孫也”的表述方式,明顯與后文“見存明代”不相統貫。由此可以斷定,這部分內容當是王定保在知悉被追賜人的姓名后,自己書寫的簡要小傳,并非韋莊所作。

其次,便是韋莊呈予昭宗的奏件。在開頭又有“前件人”的說法,可見韋莊的原奏是否有傳,不得而知,但至少亦羅列了這19人的姓名。于理而論,也應附上此名單,以供昭宗及有司稽查核考。最后則為王定保自身所發之議論,表達對不遇才士的同情。

可以看出,韋莊的奏疏較為簡短精要,指出這些人雖然未得科名,但“皆有奇才”,原因是

“麗句清詞,遍在時人之口”,言外之意,其才情已經得到了科舉之外的輿評檢驗,確已身負進士之才學,只是未有進士之科名。而“憤氣未銷,上沖穹昊”,如果對這些人不聞不問,不加以補償的話,可能會令其魂魄怨氣郁結,形于天象,影響國家的運勢與走向。因此追贈進士與官職,不僅可化解怨氣,還可昭示來者,有助于籠絡士人群體,重塑他們對于朝廷的向心力,即所謂“后來學者,更厲文風”。

南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七《唐昭宗恤錄儒士》云:

唐昭宗光化三年十二月,左補闕韋莊奏:“詞人才子,時有遺賢,不霑一命于圣明,沒作千年之恨骨。據臣所知,則有李賀、皇甫松、李群玉、陸龜蒙、趙光遠、溫庭筠、劉德仁、陸逵、傅錫、平曾、賈島、劉稚珪、羅鄴、方干。俱無顯過,皆有奇才,麗句清詞,遍在詞人之口,銜冤抱恨,竟為冥路之塵。伏望追賜進士及第,各贈補闕、拾遺。見存唯羅隱一人,亦乞特賜科名,錄升三署。”敕獎莊,而令中書門下詳酌處分。2

王定保雖列出獲得進士追賜的士子名單,并點明這一追賜事件的提議人為韋莊,卻未記錄具體時間,這則材料可補其闕。即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十二月,時任左補闕的韋莊提出這一建議,奏于昭宗,并最終獲得允準,下旨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事件為何不見于正史,卻在《唐摭言》中被言之鑿鑿地記錄下來,甚至附上了韋莊上奏的原文?韋莊的文集今已散佚不存,難以稽考。今本《浣花集》為近人所輯之詩詞集,已非原貌,自無此篇奏文。然而,清人陳洪墀在《全唐文紀事》中收錄了韋莊的這篇奏文,于其后注曰:“《乞追賜李賀皇甫松等進士及第奏》,《浣花集》。”1則于其時,陳洪墀所見之《浣花集》中,確乎收錄了這篇簡短的奏文。2又詳《韋莊年譜》,“昭宗光化三年庚申,六十五歲。夏,自中諫除左補闕。”3則唐昭宗光化三年,韋莊確任左補闕之職,亦無捍格。此外,《唐摭言》一書雖為文人筆記小說,仍有個別道聽途說的不經之談,但整體而言,古今學者們仍多傾向于肯定其史料價值。并且,王定保為晚唐入五代之人,時間上相距不遠,加之其本人亦為光化三年進士,4縱非親歷其事,亦當聞于時人。

因此,《唐摭言》所載的“進士追賜”事件,應是真實可信的。至于正史所不載,當是由于施行于唐王朝行將落幕之際,世事紛亂,不遑記錄。同時又是初次施行的偶然性事件,不入正史,亦是理所當然之事。5此類前朝舊跡,三五零落,由距其不遠的文人筆記所載錄,而正史闕如者,亦非鮮見。

古人亦曾提出質疑,認為提出“追賜進士”這一建議者,并非韋莊,而是另有其人。

(萬歷)《紹興府志》云:“方干,字雄飛,新定人,工詩賦……唐末宰臣奏名儒不遇者十五人,追賜進士出身,干與焉。”6既稱“唐末宰臣”,言下之意,自然不是韋莊。

清人平步青《lt;如不及齋文鈔gt;校誤》云:

書(《如不及齋文鈔》)末云:“昔唐韋莊憫當代才士不及第者若干人,奏請追贈進士及第,而所奏列有已及第之孟郊、李甘二人。韋去孟李時不甚遠,乃誤引為銜冤抱恨輩,其殆憐才心熱,期廣搜羅,弗及詳察耳。”庸按:奏名儒不遇者十五人,請賜一官,乃宰臣張文蔚、中書舍人封蔚卿事,非韋莊完素,蓋本《摭言》之誤。7

此處明確對于“韋莊上奏”這一記載提出否定,認為乃當時的宰執大臣張文蔚與中書舍人封舜卿二人所奏,8并非韋莊,《唐摭言》所言為誤,但卻并未說明自己所論之依據。且所謂“請賜一官”,與“請賜進士”有所不同,因“進士”并非官銜,平步青在此將二者混淆。并考光化年間,張文蔚并非宰臣。9且封舜卿任中書舍人應在后梁時期,其于晚唐光化間是否擔任此職,則史料未載。

趙翼《陔余叢考》載:“《通鑒紀事》:‘宰相張文蔚奏名儒不遇者方干等五人,請賜及第,以慰

其魂。’”11但傳世的《通鑒紀事本末》中,卻并未有此記載。

五代后蜀何光遠的《鑒誡錄》云:“唐末宰臣張文蔚、中書舍人封舜卿等奏:‘前有名儒屈者十有五人,請賜孤魂及第。’”12這或是這種說法最早的出處。何光遠生卒不詳,其在后蜀時僅為普通基層官吏,即便曾身際唐末,也當未得顯職,未必能親知其事。故而在史料的可信度上,似要小于《唐摭言》。

清人方象瑛《補唐玄英先生傳》云:“光化中,起居郎韋莊奏名儒不遇者十八人,請追賜進士及第。天祐末,同平章事張文蔚、中書舍人封舜卿復請賜一官,以慰幽魂。”1則認為是韋莊奏請追賜亡故才子進士及第,而時間稍晚一些,張、封二人又再次上奏,請求對這些士子追賜官銜。這種說法亦可能成立,但仍未指出依據所在,并且光化中,韋莊并未任起居郎之職。

以上3種說法,究竟何者為真,已難考證。綜合來看,“韋莊說”相對可信。因王定保在時代上更為接近,甚至可能親歷其事,無疑更具有史料方面“當庭作證”的特殊意義。而另兩種說法,其相關記載則多有細節上的錯訛。因此,“韋莊說”仍較其它說法,相對更為可信。對于古代的大多數文人學者而言,亦習慣于將“進士追賜”的最初提議人定為韋莊,而非他人。

此外,這篇奏議在《全唐文》中被重復收錄,分別系于韋莊與吳融名下,前者題為《乞追賜李賀皇甫松等進士及第奏》,后者則題為《代王大夫請追賜方干等及第疏》,內容上幾乎沒有分別。后者當為編者之誤,或所據之本書有訛。因《唐摭言》的作者王定保恰好為吳融之婿,2若此篇奏文為自己岳丈所作,又豈有不知之理,而妄系于他人名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唐摭言》中所載的“進士追賜”事件,雖然對于其提議者仍有一些爭議,但應為真實的歷史事實。唐昭宗雖身際末代,但并非是一位無所作為的帝王,其在位期間憂心勤政,多次有所作為,最終歸于失敗。在大唐正式謝幕前的數年中,他依然試圖扭轉時局,并未坐以待斃。因此,鑒于士子離心、文人離德的慘淡現實,為了籠絡士人之心,激發他們對于唐王朝的向心力,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正因如此,當時雖尚未離世,因“十上不第”而投于吳越王錢镠帳下的羅隱,依然被特殊關照,得到了“進士及第”的名號。并且在一年后的天復元年(901),昭宗又專門下詔,對年老的及第進士贈官撫慰。

唐昭宗及當朝大臣企圖逆轉政治局勢,爭取已然慘淡零落的士人之心,為唐王朝的國祚存續,再作一段乏力而悲壯的努力。與這樣的政治考量相契合,遂施行了一整套籠絡士人的科舉策略。而對于那些獻身科舉、終生不第,以至于“恨骨填蒿里”的悲劇士人進行科名追賜,便是這籠絡政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恩蔭與旌表:唐代之后的進士追賜

繼晚唐首次進士追賜后,宋代又將之施行3次。第一次為宋真宗時期,《宋史·王欽若傳》載:

欽若子從益,終贊善大夫,追賜進士及第。后無子,以叔之子為后。3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七《真宗》載:

乙未,判河南府。王欽若言其子衛尉寺丞、勾當國子監從益改官十一年,望特遷秩隨行,詔授太子右贊善大夫。4

夏竦《lt;桂籍追榮gt;序》云:

樞密相國太原公次子,故衛尉寺丞某,字慶之。幼而辯悟,不樂戲玩,始就外傅,卓如成人,屬詠景物,動會辭律……

于戲!天道云遠,大化難諶,育而不苗,聞者增欷。上閔其幼慧,贈襚有加,追賜進士及第,以成其志。有詩賦、雜文二十卷,題曰《桂籍追榮集》,所以紀漏泉之澤,昭夙成之美,死而不朽,其在茲乎?時大中祥符六年十二月日,具銜某序。5

夏竦與王欽若有往來交誼,這篇文集序當是應王欽若所托而作。從中可以得知,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三月間,王欽若為亡子請求追賜進士及第,得蒙允準后,便著手匯輯亡子的詩賦文章,且將集子命名為《桂籍追榮集》。可見真宗追賜的“進士及第”,雖對亡子而言并無實際意義,僅為身后虛名,但其名號所帶來的榮譽價值,仍然頗受重視,惟恐旁人有所不知,故在文集名中直白展現。此外還可得知,王益之所以在死后能夠受到進士追賜這一寵遇,其直接原因為“上閔其幼慧”。不過,其父王欽若以宰執大臣的身份上書真宗,使其子獲得追賜,這種行為本身便蘊含了“籠絡大臣、恩蔭其子”的政治意圖。畢竟天下間早逝的“幼慧”才人蕓蕓眾矣,未必皆能享此殊遇,若無其父之權位,必無此身后之科名。而晚唐昭宗時期的進士追賜,卻是對那些經過世人充分肯定的亡故才子進行追賜,雖皆為籠絡人心,但兩者之間,仍有著相當之差異。

宋代的第二次進士追賜,施行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宋史·宗室一》載:

追封韓國公子世豐,終太子右衛率,追贈進士及第。

又《宋會要輯稿·帝系四》載:

十一月二十五日,從藹言長男世豐勵志精學,不幸夭折,乞追賜一進士及第,詔可。

此次進士追賜的對象為宗室子弟,即韓國公

趙從藹之長子趙世豐。與之前追賜王欽若亡子的流程基本一致,即由身居高位的父親向皇帝提出申請,之后獲得準許。申請的理由也幾乎一樣,即“勵志精學,不幸夭折”。二者的性質也并無不同,不過這次是為了籠絡宗室,昭示皇恩。

宋代的第三次進士追賜,施行于南宋初年,具體時間不詳。《分疆錄》載:

蔡良臣,章峰里人,字唐卿,允嘉次子。少肄舉業,有才能,嘗從學梅溪先生之門,補太學上舍。時金人逼京城,良臣慷慨賦詩,云:“征夫弓箭在腰緊,太學琴書滿架閑。蒿目胡塵騰萬馬,那堪烽焰逼前山。”遂請從軍。以約會之師失期,歿于王事。南渡后,追賜釋褐,同進士出身,累贈徽猷閣直學士。

此次追賜,授予同金人作戰,慷慨就義的太學生蔡良臣。與前兩次相同的地方在于,仍是朝廷為了籠絡人心而做出的非常之舉。南渡之初,正須褒獎忠臣烈士,以激勵人心,翊衛皇室。但這次追賜,無疑顯得更加危急緊迫,非如之前的太平時節,因而并未像前兩次那樣“名不副實”。換言之,太學生蔡良臣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忠義行為本身,獲得了“身后及第”的殊榮,并無高位者的權勢蔭庇,顯示出一種“自下而上”的色彩,這又與晚唐時的那次追賜,于內在肌理相通。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蔡良臣得到的追賜,也非一甲“進士及第”,而是差了兩級的三甲“同進士出身”,在級別上有所不及。

整體而論,宋代的進士追賜,基本上已經淪為了傳統恩蔭制度的一種延伸。得到追賜者,自身并非有任何已得到證明的“超常之才”,甚至在生前似乎并未參加過哪怕一場科舉考試,純粹是由于父親的權位勢利,霑皇恩以澤子孫。王欽若之子雖“恥由官蔭”,卻于身后仍由“隱性恩蔭”而取進士,可為一哂。而身為忠臣烈士得到進士追賜的蔡良臣,雖于才學方面未見所長,未必已身負“進士之實”,于此仍顯示出違背進士本義的一面。但至少是“由己而成”,在個人的道德氣節方面得到一致認可,可視為傳統旌表制度的特殊延伸。但即便如此,仍掩蓋不了宋代進士追賜的濃重恩蔭色彩,被賜予的“同進士出身”,與高門子弟的“進士及第”相比,級別差異一目了然。

元代是否存在進士追賜制度,不得而知,現存的文獻材料中,尚無相關記載,這或與元代科舉不振有關。之后的明代仍有兩次施行,分別為明英宗天順年間,及明神宗萬歷年間。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載:

天順七年,貢院災,會試舉人死于火者九十人。事聞,俱賜進士出身。1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載:

天順七年會試,科場遇火,焚死士子九十余人。國子學正閻禹錫請贈以進士,上切責不許。既而如其言,皆贈進士出身。上親制文祭之,斂其骸為六大冢,葬于朝陽門外,題曰“天下英才之墓”。2

天順七年(1463)的京城會試,科場忽遭火災,九十余名參加考試的士子不幸罹難。明英宗最初不肯采納大臣的建議,將這些遇難的舉子一概賜予進士科名,不久后又允準其事,皆追贈進士出身。

英宗最初“切責不許”,態度較為堅決,或是考慮到進士之名,應負進士之才,不宜作為追賜之具。后來改變初衷,斟酌之后,追贈“進士出身”,而非“進士及第”。徐乾學《讀禮通考》云:“此即所謂孤魂及第也。明英宗時,貢院火焚死舉人皆贈進士葬之,事亦相類。”3

人們對這批不幸的士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亡故士子的名姓偶然留存,便引起感嘆吟詠。如樊彬《燕都雜詠》:

一炬文闈火,群賢赴夜臺。幸留銘硯字,名姓識英才。(天順甲辰,會試貢院火燒,死多人,以吳才硯上有姓名,皆賜及第葬之,名“天下英才吳才等之墓”)4

明代的第二次進士追賜,載于(康熙)《湖廣通志》:

曾朝簡,臨武人,領隆慶丁卯鄉薦。事親孝謹,出入必告。萬歷甲戌,就禮部試,聞父訃,自傷不及視,含殮歸。而拊棺大慟,哀毀過甚,卒于苫塊間。事聞,詔旌孝子,復特賜進士,以慰泉下。5

隆慶丁卯,即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這次追賜進士的對象為士子曾朝簡,其于參加禮部會試時,忽聞父親去世,于是扶櫬歸鄉,由于過度悲痛,哀毀而亡。對于孝子的褒旌,歷代皆有,但從未有過追賜進士之舉。曾朝簡既是孝子,因父喪而亡,時間又正好落在他參加會試之時。多種巧合的匯聚,使得朝廷自然而然地在孝子之外,聯想到他的舉子身份。因此,曾朝簡遂成為中國古代惟一得到進士追賜的孝子。

明代的進士追賜,依然延續了宋代“不以真實才學”為標準的施行特征,得到追賜的人,并非腹笥豐裕,已負進士之才的亡故士子。但與宋代的不同之處在于,明代的進士追賜,已然擺脫了恩蔭色彩,純粹成為旌表制度的延伸,顯示出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性,雖然仍舊違背了科舉取士的本意。

在清代的相關文獻中,尚無關于進士追賜的記載,不過卻留下了許多與“進士追賜”相關的吟詠與議論,于中透露出文人的情感心態,留待后文詳述。茲將歷代進士追賜的相關細節,列表匯總如后文表1。

三、否定與追懷:“進士追賜”的議論及吟詠

經過以上梳理考辯,進士追賜的歷次施行細節,包括施行朝代與時間、施行流程、施行緣由與目的、受追賜人以及受賜級別等方面,大致已得到了澄清。

綜上而論,朝廷之所以會施行“進士追賜”這一獨特的舉措,皆是出于政治統御方面的考慮,或是籠絡士人、大臣、宗室,或是旌表忠烈、孝子,無一例外,都與科場取士本身毫無關系。雖然開科舉士在本質上仍是服務于政治統治,一方面為官僚階層輸送人才,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另一方面則消弭統治隱患,即“疲敝天下人心”。然而,無論如何,科舉制度本身是在致力于建立一套相對公平公正的選士流程。是臨軒唱第,抑或名落孫山,一決于舉子自身于場闈中展現的才情學識。因此,讓身負進士才學之人,通過層層考試,最終獲得進士之銜,名實相稱,乃其最基本的制度理想。在這個層面上講,中國古代所有的進士追賜行為,無疑都是不合理的,違背初衷的。因為死去的舉子形魂已逝,無法于九原之下復生,所謂的入闈運筆、翰墨縱橫,自然也無從談起。

而朝廷之所以仍會不時地施行這一舉措,乃出于籠絡人心的現實考量。但須注意到,這一目的,只有在“進士”這一科舉取士的最高位階,逐漸由現實的功利價值,某種程度上過渡到精神榮譽價值的時候,方能最終實現。對于亡故士子而言,既已命絕九幽,勢位富貴皆成云煙,即便在身后被追賜為進士,也無絲毫實際意義,畢竟“科名不潤冢中骨”。而且即便獲得傳世之聲名榮譽,泉下之人亦無從得知。這項舉措,實際上是為那些獻身科舉、懷才不遇的尚存士人所施行的。以撫慰他們屢試不第的慘怛之心,激勵他們不要灰心喪志,只要孜孜不倦地虔心向學,即便生前不得一第,亦可在死后成為進士,揚名顯親,歸于不朽,可謂是科舉制度下牢籠士子的極致之舉了。

不過,上述梳理出來的被追賜者,除晚唐昭宗時期的數人外,其它時代的受追賜者,可以說無一例外地“身與名俱滅”,澌然而盡。所謂的名歸不朽,傳于后世,為傳統儒家所提出的現實主義“長生”理念,這些受到進士追賜的人,依然無名于后來,為人們所遺忘。而留得身后長久之名的人,如同樣受到追賜的李賀、賈島、陸龜蒙、羅鄴、方干等人,乃以己之真實才學,得到眾人之認可,遂不至于“恨骨填蒿里”。可以說,任何名不副實的“恩蔭”路線,或者“與才無涉”的旌表路線,都只是一時之舉,真正的進士,仍須真正的才學來支撐,方具有長久之價值,播在人口,千祀不滅。

也正因如此,除去晚唐時最初的那次進士追賜外,其它時代的進士追賜行為,不久后便紛紛為世人所遺忘,如清人梁清遠在《雕丘雜錄》中所誤認為的“歷代無行之者”。在后人的記憶中留存下來的,最終只有昭宗時的進士追賜,因為只有這次的追賜行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至名歸之舉。俞樾《茶香室叢鈔》云:“《唐摭言》載《韋莊奏請追贈不及第人》……按:此舉人多知之,然罕能言其人者。”1可見至少在清代,很多文人的記憶中,都集體沉淀著這次久遠的進士追賜事件,只是對具體的受賜人不甚了悉。

針對這一特殊的事件,古人(主要為清人)在詩文中展開了深切的吟詠與議論,這對認識士人在科舉制度下的獨特心態,提供了一面鏡子。

葉矯然《龍性堂詩話續集》云:

韋莊此奏雖為憐才闡幽至意,然未免為識者所笑。夫科第非褒封之物,且長吉召賦玉樓,修文天上,其視人間青紫,真一蚍子,寧復以一命為介介者?予去歲過京口,見顧修遠所刊有《李杜同榜登科詩》十首,蓋為李杜惜一第也,其韋補闕之見歟?2

這里明確對追賜進士的行為提出了質疑與否定,認為這是違背基本常識的無聊之舉,不免為人所笑。因科第乃取士取材之道,非如爵位官銜,可以用來褒旌封贈,兩不相干之物,不可混雜一處。又舉李賀為例,言其為天帝所召,“修文天上”,早已俯瞰塵寰,韋莊反以俗世科名予之,未免為無謂之舉。言下之意為,以李賀為代表的亡故才士,其本身的價值早已得到世人之認可,這才是高于任何科名追賜的真正褒封,相較之下,追賜之舉則顯得渺小無稽。至于后人“為李杜惜一第”,而刊布所謂的《李杜同榜登科詩》,其用心與韋莊別無二致。諷刺了世人視科名為性命,以己度人,乃至妄溯前賢的這一行為,同時也說明了清代科名崇拜之甚。

朱鶴齡《書lt;笠澤叢書gt;后》云:

光化三年十二月,與李賀、溫廷筠等十五人俱追賜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生者羅隱亦與焉。未幾,李詢辟莊判官,宣諭西川,莊因往依王建,而唐亡矣。嗚呼!先生詩文瑰異,本因清風高節,以傳區區遺補一官,何足為先生重?況盧攜之附田令孜、韋莊之相王建,其人齷齪無足數,先生顧樂蒙其齒錄也哉!興言及此,為之三嘆。3

即認為韋莊依附藩鎮王建,背棄唐廷,大節有虧,與陸龜蒙這樣的高蹈之士相比,顯得殊無足論。若是陸龜蒙泉下有知,亦當恥于“蒙其齒錄”,又豈會樂于受到追賜呢。可知對于這一追賜行為,是持否定態度的,原因在于提議者韋莊的道德品行,不足以當此大任,反而對受追賜人的名譽有所玷污。

亦有人看出追賜進士這一行為本身的虛妄無益,畢竟是授予死者的頭銜,萬事湮沒,歸于黃土,何況一第。華希閔《廣事類賦》卷九《科第》云:“方干之及第原虛,東野之看花已老。錦衣雖傍月宮飛,春風空向蓬山到。”4一個“虛”字,便已道出此舉對于被追賜人的妄誕虛幻。李鄴嗣《覓錄郡中耆舊逸詩》云:“無數風華流草知,單章斷筆亦堪思。惟傳蕉韻舟中句,僅見鐘聲亭上詩。萬卷破書身共朽,五言行世數猶奇。但教傳得方高士,絕勝孤魂及第時。”5所謂的“孤魂及第”,不如詩名如方干一般流傳后世,認為文人真正的不朽,只有通過永傳后世的作品才能實現。

除卻基于各種層面與理由的否定性評價以外,多數文人,對于昭宗時的進士追賜,更多地表達了一種深切的追思與肯定。尤侗《艮齋雜說》云:

唐昭宗時,韋莊奏請追贈近代人不及第者……嗚呼!此千載盛典也。唐人詩云:“直教桂子落墳上,生得一枝冤始銷”,諸君之冤,可以銷矣。崇禎庚辰,上有厭薄進士意,將下第舉人與廷試貢士史惇等一百六十三人、吳康侯等一百人盡留特用。于是惇等上疏,請援進士例,謁文廟,行釋菜禮,并立石題名。閣臣張四知以為不可,上命如所請,大學士周延儒奉敕撰文,立石國學中。予謂進士之名非生而有之,乃朝廷所賜,故有賜進士及第、賜進士岀身、賜同進士岀身之例,今既奉旨特用,則亦賜進士矣,豈天子所用反不如主司所取乎?甚矣,四知之陋也。然以愚論之,韋莊與四知略同,以其皆有進士之見者存也。士君子顧自立何如耳,杜陵大布衣,豈讓乞相新郎君哉!

尤侗認為,昭宗時的進士追贈乃“千載盛典”,原因在于確實可以安撫亡故才士的魂靈,使其懷才不遇的冤屈得以洗刷,正面肯定了這一舉措的價值。然而,之后卻舉崇禎時科舉事,與韋莊上奏事合并而論,認為乃其心中事先便已存有“進士名銜值得追求”這一價值理念在,故而遂有此舉。但進士之名不過為“朝廷所賜”之名號而已,并非代表真實的內在修養與品德,追求這一名頭本身,便是舍本逐末,難道終身布衣的老杜,尚且不如蠅營狗茍、夤緣攀附的新科進士么?這里顯示出一種前后情感及態度的矛盾性。

章藻功《上翰林合肥李先生書》,中有“方元英恨骨難銷,幸題黃甲;盧延遜殘牙欲脫,始啖紅綾”之句,2則是在干謁書中表達自己對于科名的深切向往。即便是如方干那樣,在身后取得科名,也是非常幸運的事情,可見科舉陷人之深。

不過整體來看,對于“進士追賜”的深切懷戀,主要還是體現在對亡故親友的吊唁與追思上,列舉如下:

君等之名,其將與草亡木卒,澌盡而已乎?當今之世,有援唐故事,追錄名儒者乎?縱欲錄之,其何所挾,以附于干等之后乎?

握手春帆卸,離筵酒盞溫。

何人為論列,及第慰孤魂。

斜陽舊曲有哀聲,誰贈孤魂及第名。

腸斷生前杯酒淚,只雞墓下不勝情。

倚晴閣集百千言,垂老詩篇海外喧。

誰向杏花無月夜,特追及第到孤魂。

傷哉!令季先俟泉臺,痛絕孀妻,獨持門戶,慰孤魂以及第,更待何年?7

鬼錄可容追及第,父書應與覓幽婚。

愿君再世為人去,只向閻羅乞鈍根。

桂枝曾向月中看,芳杏云端欲折難。

留得雄文數千首,也應及第賜方干。(唐賜方干等十五人孤魂及第)

我來慟哭寒云鋪,文昌司祿天聞無,請賜及第哀魂孤。

河岳英靈氣未伸,有才無命最傷神。

何時得上韋莊表,追賜科名十六人。

以上都是在亡友去世后的哀悼之辭,無一例外地提到了“孤魂及第”這一事件。殷切希望有人可以再次向帝王進奏,以效韋莊故事,對自己的亡友追賜功名,以撫慰其抱恨而亡之孤魂。

又如:

曲江宴后放歸艎,豈謂才人祿命妨。

差勝孤魂追及第,最憐無子奉高堂。

這里所哀悼的亡友,是在生前已經獲得進士科名的,而之所以還要引用“孤魂及第”的典故,亦是為了安慰其魂靈,并以自慰。即:雖然友人因故去世,實可堪憐,但至少已考中進士,相較于身后方得到追賜的才人而言,已是萬幸。

對于不及第的亡人,以“孤魂及第”作卑微的盼望與希冀。及第的亡人,又以“孤魂及第”作反面之襯托,寬慰其九泉魂靈。可謂生也科舉,死也科舉,幸也科舉,憾也科舉。科舉制度對于古代士人心靈的強力撕扯與揉搓,在“孤魂及第”這一偶發性措施的鏡照下,愈加顯得生動鮮活且悲哀慘痛。《儒林外史》的最后一章,亦是承續了這種執拗的文人心態,希望對科舉制度下被埋沒的才士,作一段“進士追賜”的儒家式道場法事,以安慰死者與生者的疲憊心靈。即所謂的“伏乞皇上憫其沉抑,特沛殊恩,遍訪海內已故之儒,修考其行事第其文章,賜一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職銜有差。則沉冤抑塞之士,莫不變而為祥風甘雨,同仰皇恩于無既矣。”

晚唐僧棲白《吊劉得仁》詩云:“忍苦為詩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難招。直教桂子落墳上,生得一枝冤始銷。”2然而,這不過是人們的自我安慰罷了。金代詩人李俊民以集句的形式翻案此詩,云:“來往風塵共白頭,誰人肯向死前休。直教桂子落墳上,富貴何嘗潤髑髏。”3這可能才是最真實理性,同時又最為冰冷慘酷的現實寫照。

賜”,以唐昭宗時期為肇始,此后在宋、明二朝又有出現,或是“恩蔭”之延展,或是“旌表”之擴大。這一獨特舉措,深切反映了士人對于科名的狂熱追求與獻身,以至于將“進士”這一頭銜賦予了超越其本身的價值含義。生而求之,以其幾乎為人生價值實現的唯一途徑,尚可理解,而期之于已死之后,則近乎令人錯愕。這說明“進士”這一名號,隱然具有了宗教般的心理價值,“幽魂及第”,可以滿足人們超功利的精神需求,帶來一種類似終極關懷般的撫慰。由此,可以概見科舉之于文人心態的非凡影響力,加深對于相關現象的理解與認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一区18禁|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欧美色亚洲|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青青草欧美| 色135综合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人人视频| 91国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社| 91精品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二区| 在线99视频|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性|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青青草综合网|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 国产精品页|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一级黄色片网|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日韩激情成人| 国产一级毛片yw|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激情亚洲天堂|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在线一级毛片|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欧美激情首页|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人人射|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干中文字幕| 无码在线激情片| 免费欧美一级| 丁香六月综合网|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伊人|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