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英
(潼南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重慶潼南 402660)
潼南區位于重慶市西北部,地處成渝經濟區中心地帶、成渝城市群核心板塊,是重慶向西開放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重要交通樞紐,境內生態優良、風光秀麗、水源清潔、植被豐茂,是成渝兩地休閑的天然大氧吧。潼南區是重慶市典型的農業大區[1],是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國家檸檬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享有“國際檸檬之都”“中國西部綠色菜都”的美譽。
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2-5]。潼南區通過近年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走深走實科技興農路子,現代農業實現了較高質量發展。本文在深入調研潼南區農業科技創新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進一步的發展對策。
目前,潼南區形成了糧油、蔬菜、檸檬、生豬、漁業、特色經果、中藥材七大傳統優勢產業;建立了農業大數據中心和物聯網云平臺,推行“丘陵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示范工程,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示范工程7 000余公頃,農業機械化率達到57%;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 家、市級龍頭企業32 家、區級龍頭企業137家。2020 年,潼南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4.74 億元、農業增加值77.08億元,分別較“十二五”期末增加26.92億元、31.61億元,年均增速達9.1%、4.6%。
1.1.1 檸檬產業
在潼南區檸檬園應用太陽能殺蟲燈、粘蟲色板和樹干涂白劑等生物、物理方法防控病蟲害;利用果園生草栽培技術,推廣示范種植白三葉草333 余公頃。推廣化肥減量增效,倡導科學精準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還田等技術,2020 年累計開展試驗示范面積266 余公頃,化肥施用量較全國平均用量減少20%以上。構建檸檬產業園區現代裝備體系,打造20 hm2以上標準化檸檬種植管理示范基地3 個,升級改造26.67 hm2智慧檸檬園1個,增加智能化水肥系統1套。
1.1.2 蔬菜產業
先后引進展示蘿卜、甘藍、辣椒等蔬菜新品種23個。推廣蔬菜電熱線加溫育苗、膜下灌溉等栽培新技術9 項。示范新模式,示范推廣立體栽培、延后栽培等栽培新模式5項。
1.1.3 糧油產業
潼南區累計推廣示范面積15 333余公頃,每667 m2產量600 kg以上,平均每667 m2綜合節本165元。
1.1.4 漁業產業
建立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推廣基地2 個、配合飼料替代冰鮮幼雜魚試驗推廣點1個;推廣“池塘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模式,每667 m2實現商品魚產量1 400 kg、蔬菜產量800 kg;建成“稻田綜合種養”示范基地300 hm2,稻田養殖總面積超過4 000 hm2。
1.1.5 特經產業
試驗、示范和推廣早熟九葉青、渝佛桃等優良新品種60 余種6 666 余公頃,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熟蠶自動上簇等新技術4 000 余公頃,在200余家經營主體推廣深松旋耕機、花椒篩選機、紙板方格簇等新機具、新簇具。
1.1.6 養殖產業
推行畜禽標準規?;B殖,潼南區規模化養殖場307 家,其中大型規模場17 家,規模化率超過重慶市平均水平。推廣“豬(牛)—沼(肥)—菜(草)”生態循環模式和舍外發酵床等糞污處理利用技術,有效解決養殖場糞污問題。
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西南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檸檬脫毒育苗中心、科光蔬菜種苗基地,建成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專家大院,制定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3 項,研發檸檬精深加工技術300 余項,擁有國家發明專利100 余項。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建設農產品數字化生產線20條、標準化車間17個,開發出檸檬、蔬菜、花椒等精深加工產品300余種。
有柑橘、桃、李、桑等種苗生產企業43家、品種101 個,“兩雜”種子備案零售商180 余家。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共收集到古老、珍稀、特有、名優的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126份。
開展梨樹病害及柑橘實蠅、稻水象甲等有害生物監測普查,建立稻水象甲、檸檬黃脈病綜合防控示范100 hm2。開展種子種苗檢疫,2020 年辦理“兩雜”種子檢疫證書243 份,開具種苗調運檢疫合格證178份。建立典型農作物病蟲災害測報點,安裝病蟲害遠程實時監測系統7套。
潼南區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單位重點任務停留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設施的引進、示范、推廣層面,真正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的項目不多、經費不足、人才缺乏。目前,除重慶匯達檸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從事檸檬加工研發外,潼南區農業科技型企業引進培育較少,創新主體作用發揮不夠。此外,潼南區與科研院校開展的科技研發合作較少,農業科技創新的實質性推動作用不夠明顯。
由于科研機構與公益性種業研發較少,加之古老品種經濟效益低,農作物良種保護宣傳較弱,農戶缺乏保護優秀種質資源意識,導致部分優秀種質資源(如羅盤山黑豬)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與推廣。
農作物病蟲監測以人的調查和分析為主,儀器設備作支撐較少,存在費人力、監測結果偏差、監測預警不及時等問題。
農機操作、維修等服務性人才欠缺,服務組織設施設備成本高、補貼少,中大型農機立地條件問題突出,總體上呈現“有機無人、有地無機、無地用機”局面。
鎮村級信息站點企業入駐率較低,企業參與度不高。智慧農業在實踐中存在套用智慧工業、城市電子商務模式和做法等問題。
主要表現為基地建設不規范、新型設施設備(尤其是蔬菜播種機、移栽機等機械設備)購買較少、農產品質量安全雙認證實驗室建設運行費用高、現代溫室科普展示多實際應用少。
3.1.1 建好農業產業園
依托潼南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檸檬)、塘壩“枳海桑田”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崇龕糧油、寶龍柚子區級產業園,圍繞主導產業吸引一批高端科研團隊、高科技企業入駐。強化科技與產業、企業、人才、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幫助企業對接農業科技創新院校、專家團隊,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企業。
3.1.2 搭建優勢產業創新平臺
推動遂(寧)潼(南)毗鄰地區一體化打造渝遂綿蔬菜產業帶蔬菜科技示范園,建設蔬菜智慧化示范基地、集成轉化有機蔬菜的蔬菜研發中心。建設檸檬工程技術中心、檸檬脫毒苗繁育中心智慧農業展示工程。建成蔬菜、檸檬出口示范基地6 666.67 hm2以上。建立塘壩桑葚母本園、寶龍蜜柚產業園、花巖精品水果園等科技創新園區,設立服務中藥材全產業鏈生產體系建設的藥用柑橘研究院。建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引領鄉村振興示范村鎮2 個、市級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5 個。建成優勢特色產業創新創業平臺6 個,搭建企業孵化平臺10個,培育孵化100家科技型企業。
3.1.3 招引聚集培育科技人才
綜合利用多種優惠政策,加強與農業科技創新院校、企業及專家團隊對接合作,爭取院士來潼南區建設工作站,舉辦好潼南檸檬全產業鏈合作論壇。深化川渝地區人才交流,招聘引進一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3.2.1 加強優良品種培育
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存與選育,建設檸檬種質資源圃,建立水稻、油菜觀測圃,引進、篩選與培育糧油、蔬菜、經果等作物新品種。建設經果新品種試驗示范園33余公頃,引進試驗示范高產優質、抗病抗逆、資源高效、高附加值、適宜機械化的新品種150 個。建設1 500 m2的十萬級凈化科研實驗室,健全10個高附加值品種無性繁育體系,提檔提質建設科光蔬菜種苗基地、檸檬脫毒種苗繁育中心,爭創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
3.2.2 提高耕地質量水平
實施重慶市“千年良田”建設工程,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萬公頃、宜機化改造6 666余公頃、高效節水灌溉3 333 余公頃。結合大中型灌區建設、中小河流流域治理,統籌解決水利工程到農田、到產業基地的難題。開展土壤質量與健康評估指標體系、土壤質量影響機制研究。示范、推廣應用耕地質量維持的土壤保育技術和退化耕地土壤肥力提升技術、土壤改良產品或制劑,形成適宜有效的高產穩產土壤培養保育體系,推動耕地質量提升一個等級。
3.2.3 推廣應用綠色技術
開展糧油、經濟作物豐產高效種植技術研究及推廣,探索實施水稻新型遲直播栽培、淹水直播、印刷播種等技術,推廣水稻新型直播栽培6 666.67 hm2,開展糧油作物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示范。探索檸檬、花椒等經果林套作、行間間作豆科植物種植模式,示范推廣綠色高效標準化種植3 333.33 hm2。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研發檸檬黃脈病田間快速檢測設備,提升檸檬病蟲害防治能力。
3.3.1 推動畜禽養殖增產
開展畜禽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存與評價,建立羅盤山豬“保種場—主產區—精液冷凍庫”三級保護體系,加強羅盤山豬遺傳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支持中小養殖場向規模化發展、標準化提升、生態智能化轉型,創建一批集自動飼喂系統、自動溫控系統、自動清糞系統等為一體的智能化養殖示范場。
3.3.2 推動生態漁業增值
對潼南區天然水域漁業資源及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開展漁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存與評價。聯合西南大學開展鱖魚原種選育及人工配合飼料馴化;探索南美白對蝦工廠化恒溫車間生物絮團全季養殖技術創新,示范推廣工廠化繁育車間和成魚養殖車間模式。建設標準化尾水治理示范基地2 個,加強水產養殖尾水治理示范。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魚菜共生等綠色養殖技術,實施一批池塘升級改造項目,加快傳統漁業轉型升級。
3.3.3 推動防控能力增效
強化養殖、屠宰加工、無害化處理、調入調出等環節動物疫病信息管理。加強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推廣動物重大疫病防控高通量快速診斷產品,研究制訂養殖場出入人畜(禽)車檢測、消毒、隔離技術規范。
3.4.1 建設加工產業園
圍繞“1+4”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完善戰略布局。搶抓創建國際農產品加工園區的重大機遇,有序拓展潼南區食品加工園面積到5 km2;積極引進一批科創型加工企業,力爭3 家以上科創型加工企業上市;規劃建設崇龕、太安、塘壩、古溪4 個農產品產地加工產業園;啟動崇龕、塘壩農產品產地加工園區建設;建設完善農產品產后處理、冷鏈物流、產地加工、精深加工、副產物加工綜合利用體系。
3.4.2 開展加工技術攻關
重點研發攻關蔬菜采后減損、酵素研發。研發攻關納米級檸檬調味汁、檸檬六分離加工、干濕法果膠生產、脫氧檸檬片、新型檸檬纖維加工、檸檬深加工廢水綜合利用等無殘留加工技術。研發中藥材食用、飲用、醫用產品。加強與中國農業機械科研院油脂所合作,建設國家級油脂科研鑒定中心,提升動物油脂科研能力。
3.4.3 實施品牌培育工程
支持企業開發檸檬果膠、蔬菜酵素、中藥飲片、火鍋底料、花椒調味品、盒飯自加熱等特色產品。支持建設產品加工、小包裝全自動化生產線。積極創建國家級、市級知名品牌、馳名商標,培育“潼南綠”“潼南紅”“潼南檸檬”公用品牌、“潼南蘿卜”等地理標識產品。
3.5.1 創新智慧農業模式
強化互聯網在農業監測預警、作業設備智能控制、農產品溯源與電子商務等全過程的應用。接通潼南區農業經營主體養殖場、種植園攝像探頭信息匯入端口,建立主導產業大數據采集、監測、應急處置中心;建設漁政視頻AI預警處置系統,實現違法行為AI識別與主動預警;建立農藥流通與包裝廢棄物回收監管系統;建立健全鎮級農產品電商入鄉出村進城支撐服務體系。
3.5.2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引進應用輕簡化、高性能、智能化的耕種管收裝備,實現主要糧油作物全程機械化、特色優勢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應用。因地制宜研發適合潼南區的各型農機具,推廣運用無人駕駛智能農機裝備,研制蘿卜智能采收機械、鮮食小麥機械脫粒和常溫保鮮設備。推行“新型經營主體+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新型經營主體+信息化社會化作業服務”等社會化服務新模式,保持農業機械化率高于重慶市平均水平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