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宇
(浦北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浦北 535399)
近年來,隨著國務院陸續印發《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系列環境保護及污染防治法律法規文件,畜禽養殖業發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廣西浦北縣畜牧業發展蓬勃、成績顯著,但也帶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急需解決,縣環保部門聯合畜牧部門成立專項工作組,先后通過全面調查、制定措施、聯合整治、政策扶持、廣泛宣傳、綜合利用等措施,全方位多層次共同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治理成效顯著,環境日益改善。然而,隨著大量禁養區和限養區規模養殖場的陸續關閉和停養,浦北縣畜產品供給減少、養殖用地落實困難、治理成本高等問題日益凸顯。加之2018年以來,受周邊縣市(外圍)非洲豬瘟的持續影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打擊,浦北縣生豬養殖業發展一度跌到谷底,生豬生產嚴重受挫,極大制約了浦北縣畜牧業綠色轉型發展。
2016 年底,浦北縣生豬存欄量約52 萬頭。2017年以來,浦北縣大力開展環境整治工作,共關停養殖場(戶)463家,清拆養殖場面積78 811 m2,嚴重打擊養殖戶的養殖信心,加之受周邊非洲豬瘟疫情影響,2018年底生豬存欄量急劇下降至16萬頭左右,生豬產能嚴重下滑。為盡快恢復生產、振興生豬產業,浦北縣多措并舉,致力恢復生豬產能,至2020年底,生豬存欄量升至36萬頭左右,成效較為顯著,但較之2016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浦北縣位于廣西北部灣地區,水資源豐富。境內有10條主要河流,河流縱橫交錯,河網密集,除南流江外,其余9 條河流發源地均在本縣境內,總流域面積2 517.47 km2。全縣河流、池塘、山塘水庫面積廣闊。2017 年以前,浦北縣部分規模養殖場位于河流上游、兩岸及水庫四周,且養殖場糞污處理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養殖產生的糞污和廢水直排入附近水體,造成較大程度的水環境污染和大面積水生生物死亡。自2017 年環境污染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全縣大量位于禁養區、限養區內的生豬養殖場陸續被關停,生豬養殖量急劇下降,豬肉供給安全受到極大挑戰。
浦北縣地處廣西南部,受地理環境影響,境內以丘陵為主,加之水網密集,用于發展種植業的耕地資源非常有限。受耕地保護政策和禁限養區政策等因素影響,可用于畜牧業生產的養殖用地千里難尋。設施農用地“原則上不得占用基本農田”,導致設施農用地無地可批,畜牧業發展用地落實困難。目前,浦北縣新建養殖場用地基本來源于荒山、荒坡、自留山及自留地,養殖用地選址異常困難。選取山地建場的前期手續繁瑣、工作量大、投入成本高,極大挫傷了養殖戶的積極性。此外,對于一些已建規模養殖場,因用地落實困難,改擴建及配套設施升級換代等計劃一再延后,進一步抑制了浦北縣生豬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浦北縣大部分養殖戶及大型企業依靠自有資金發展,并未通過其他途徑獲取資金支持,特別是疫情期間,縣內部分大型規模豬場受影響較大,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部分規模豬場資金鏈已經斷裂,沒有再生產能力。此外,由于國內外形勢嚴峻,經濟增長受限,導致地方財政用于發展生豬產業的資金進一步壓縮,部分生豬項目扶持資金尚未劃撥到位或已被縮減。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浦北縣生豬規模化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浦北縣生豬產業依然是散養為主,散養戶的飼養量占全縣生豬飼養量的70%以上。中小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大部分為家庭式經營,場主一人負責多項工作,缺少專業分工,專業養殖水平不高,基本從事欄舍糞便清理、日常投料飼養等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大部分養殖戶及企業仍采用傳統的養殖模式,憑經驗生產,生產設施簡陋,技術薄弱,生物安全沒有保障,抗擊復雜疫病能力不強。此外,部分新建在建養殖場缺少科學規劃,憑傳統養殖經驗建場,場內建設布局不合理,為今后科學、生態、高效養殖埋下隱患。
2018 年以來,受周邊非洲豬瘟疫情及價格影響,浦北縣大部分規模養殖場較長一段時間因疫病風險高不敢引種,出現了種豬供應短缺、無處引種、種豬成本高引不起等現象,導致種豬存欄急劇下降。疫情發生前,浦北縣種豬存欄量6.18 萬頭,現全縣種豬存欄量僅3萬余頭,減少近51%。
近年來,浦北縣養豬業發展雖然總體向好,但受豬瘟疫情和市場供需關系影響,生豬收購價起起伏伏,極不穩定。特別是行情低迷時期,生豬收購價很低,嚴重挫傷了一些養殖大戶的積極性,一段時期內生豬存出欄量急劇下降?;谶@些因素,生豬收購價和豬肉零售價波動幅度較大。
1)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自治區人民政府相關文件精神,將規模養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屠宰加工、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生豬產業用地納入“十四五”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當中,在年度用地計劃中優先考慮、統籌安排。2)嚴格依法依規科學劃定禁養區,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禁止養殖區域之外,不得超范圍劃定禁養區,對超范圍劃定禁養區、隨意擴大禁養限養范圍等現象,要限期整改。對依法劃定的禁養區內關停搬遷的養殖場戶,要安排用地支持異地重建。3)鼓勵利用荒山、荒坡、荒丘、荒灘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安排生豬生產。在保證養殖不污染環境的基礎上,允許并鼓勵生豬養殖場在原址內進行重新規劃和改擴建[1]。4)督促已獲批的未開工生豬養殖場盡快開工建設;在建擴建養殖場要加快建設進度,盡快建成投產;已建成養殖場要積極補欄增量,提升養殖產能。
1)各類金融機構要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為符合條件的養豬場戶提供便利高效的信貸擔保服務,落實規模豬場貸款貼息政策。2)進一步完善生豬保險政策,適當提高保費保額,將強制撲殺納入政策保險范圍,保險機構對符合投保條件的生豬養殖場戶不得拒保,做到愿保盡保,并根據保險合同按照應賠盡賠原則及時賠付。3)實行政策性保險免交政策,對出欄商品肉豬給予獎勵。4)大力扶持種豬生產。
1)繼續加大對本縣年出欄2 000 頭以上的大型規模生豬養殖企業和改擴建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推動擴大生豬產能的各項政策順利落地,保障生豬生產所需的各類物資正常調運,努力恢復生豬產能到常年平均水平。2)積極引進正大、揚翔、新希望等生豬龍頭企業,推行“公司+農戶”發展模式,擴大生豬產能。同時,繼續抓好中小養殖場戶補欄增養,抓大不放小,帶動中小養殖場戶加快補欄增養。3)落實好保障生豬養殖用地、生豬養殖使用林地、環評告知承諾制、拓寬抵押貸款試點、生豬政策性保險、流動資金貸款貼息、規范禁養區劃定、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等政策。4)支持高架網床環保豬舍建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扶持政策,加大養殖場糞污資源化處理設施的配置,在減少污染的同時,提高生豬生產效率。5)充分利用空欄養殖場戶的生產設施,鼓勵養殖戶恢復養殖信心,大力發展養殖業。此外,積極引導全縣養殖場完成自動投料系統的升級改造,提高養殖效能,實現科學化管理,多渠道擴大生豬生產。
1)繼續嚴格按照四個“一豬不漏”的總體要求,對標對表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2)落實好農業農村部“十不得”要求,加強生豬產業全鏈條風險管控,確保每個環節監管落實到位。加大疫情排查力度,嚴格把控養殖場、屠宰場、冷鏈運輸等每個生產流通環節,規范開展疫情防控和處置工作。3)強化動物及動物產品調運監管,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調運行為,嚴防區外疫情傳入,為恢復生豬生產提供有力保障。4)統籌用好非洲豬瘟防控專項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