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摘要:根據苦參的生長特性和建平縣栽培苦參的地理優勢,重點論述了苦參規范化育苗技術與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關鍵詞:建平縣;苦參;育苗;栽培
中圖分類號:S567.5
苦參野生于山坡草地、平原、丘陵、路旁、沙質地和紅壤地的向陽處。對泥土請求不嚴,普通泥土均可種植。但以土層深沉、肥美、排灌輕易的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山坡、荒地也可種??鄥⒏纳L習性苦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興旺,深度可達60~80cm。建平縣是苦參道地藥材產地,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為更好實現苦參產業化發展,本文主要總結了苦參規范化育苗技術與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技術
依據苦參的生長習慣,應挑選光照足夠、排水優越、倒水輕易、地下水位不高的地塊,泥土請求土層深沉,質地松散,pH值6~8的沙質壤土。土質粘重、低洼積水、有物遮光的地塊不宜栽種??鄥樯罡嗄晟菽?,種前需施足以磷肥為主的遲效長效廄肥、餅肥或化肥作基肥。普通畝施腐熟的農家肥5000kg,過磷酸鈣50kg或磷酸二銨20kg,深翻30~40cm,必然要沖破犁底層,以利根系生長發育。耙細整平,北邊作寬1.5~2m的平畦,南邊作高15~20cm的高畦。地塊四周挖排水溝,使其旱能澆、澇能排。
2苦參選種技術
苦參在一致種植條件下,不一樣種類的產量和質量差別很大。選用劣種是效益高、見效快農業辦法。苦參61-2-22四倍體新品系發育勢旺,并且根部藥材的苦參酮含量也大大高于原品種和其他的四倍體株系,產量高的同時,化學成分含量也高,到達了理想的要求。
3苦參繁衍技術
苦參繁殖以分根、蘆頭繁衍為主,亦可種子收獲和扦插繁衍。
3.1分根繁殖技術
分根繁殖秋天播種時,挑選直徑0.7~1.0cm粗、色彩紫紅、無病蟲害、發育空虛的昔時生苦參根作種根,濕沙藏至翌春。初春3~4月,將種根切成4~6cm小段,按行距株距深度35cm×25cm×6cm的規格,將切好的種根豎著放入穴中,一穴一段,大頭朝上,切勿倒置,覆土2cm左右,不宜過厚,不然影響出苗。每畝用種根50千克左右。用根段栽種,著花晚,昔時難收到種子,但根部發育較快,藥材產量高。
3.2蘆頭繁殖技術
在苦參播種時,拔取強健、無病害的植株剪下粗根藥用,而將細根連蘆頭帶心葉用作種苗持續栽種。大棵的苗,可按芽與根的天然發育情況聯系成2~4株,然后再栽種。還能夠挖取野生苦參,粗根剪下入藥,細根連同蘆頭一同栽種,株、行距與分根繁衍辦法相反,工夫應在晚秋或初春。用蘆頭繁衍,栽種后次年便可播種,消費周期短,經濟效益好。
3.3扦插繁殖技術
在遼西地區的6~7月,拔取發育強健、無病的苦參枝條齊地剪下,切成13~16cm長的小段,下部瘦語要接近莖節部位,呈馬蹄形。剪除下部葉片,按行株距20×10cm,將插條斜插于苗床,深為插條的1/2~2/3,覆土壓緊,地上留1~2個葉片。家種苦參邊剪邊插,不可久放,不然影響插條成活率。插后維護泥土潮濕,恰當遮蔭,15~20d便可從最下部的莖節處長出新根。待根長3cm時,定置于大田。
3.4種子繁殖技術
苦參種子粗大,發芽率70%左右,直播法常常出苗不齊,故多選用育苗移栽法。種子宜選用6月份當前成熟的種子,隨采隨播或9月份收獲。北京地區普通于3月在苗床收獲,條播和流傳均可。條播行株距30×20cm,溝深1~1.3cm,種子與河沙夾雜,平均撒于溝內,覆土0.5~0.7cm。流傳可將種子平均地撒于空中,用腳踩一遍,使種子與土貼緊,不用覆土。667m2播種量0.5kg左右。播后蓋地膜,保溫保濕。本地溫到達20℃左右時,15~20d出苗。幼苗3~5片真葉時,如發明過密應持續間苗,間出的苗可內行栽植、培養。收獲后經2個月發育,便可移栽。
4苦參移栽技術
春播后,幼苗培養75d左右便可移栽。可春栽亦可秋栽。春栽于5月中旬,秋栽于10月下旬持續。宜早不宜遲,早移栽,早生根,翌年早返青。栽種時,在畦面上按行距33cm×23cm挖洞,穴深視根長而定,穴底施入過量糞肥作基肥,與穴土拌平均后,每穴栽入種子繁衍的幼苗1~2株,栽植深度以種苗原天然發育深度為準,微露心芽便可。栽后澆透定根水。扦插苗每穴栽1株,按異樣辦法和栽植密度栽入穴內。
5苦參田間管理技術
5.1施肥技術
苦參的需肥特征苦參植株的吸肥力很強,依托其弱小的根系,可從泥土的表層與深層接收養料。在普通中等肥力的泥土中,它就能夠生長發育優越,在多施基肥、合營追施氮肥的狀況下結果更佳。在氮、磷、鉀嚴峻虧缺時,苦參植株會顯示出必然的生理病態。缺氮時,早期植株葉片色彩逐步由深綠變成淺綠,植株發育遲緩;嚴峻時生長點不發育乃至壞死,不再發育新葉,老葉逐步枯黃,根粗大,藥材產量很低。缺磷時,葉為綠色,偶然為紅褐色,早期葉上有分明褐色雀斑,前期雀斑擴展并干焦,葉偶然扭卷,心葉發育遲緩。缺鉀時,植株葉綠色至深綠色,葉片嚴懲,葉柄頎長嫩弱,顯示徒長,偶然老葉邊沿有較大褐斑,葉脈深綠色,其他局部淡綠色,呈現分明花斑。因苦參屬于喜肥藥用植物,在收獲時起初必需要施足基肥;基肥以農家土雜肥料為主,如腐熟的豬、羊欄肥或焦泥灰等,施用量為每667m2施入1000~1200kg,與泥土混勻后,將地盤整細摟平。除施用基肥外,在植株發育進程中,還應追肥至多2~3次。在發育早期追肥,以施用氮肥或人畜糞尿為主;發育中期要看苗施肥;秋后要重施長根肥,以過磷酸鈣等磷鉀夾雜肥為好。
5.2除花薹技術
苦參自4月下旬至5月將連續抽薹著花,為使營養會合于根部發育,除留種地外,一概剪除花薹,工夫宜早不宜遲。
5.3中耕除草技術
苗期要持續中耕除草和培土,堅持田間無雜草和泥土松散、潮濕,以利苦參發育。苦參發育興旺,株高1米左右,莖豎立,能與雜草對抗,終身都生氣勃勃。幾年來,我基地試種,病蟲害很少,因此這一點請擔心。
5.4排灌水技術
苦參最忌積水,在旱季要實時清溝排水;遇干旱天色,要實時持續溝灌或倒水,過剩的積水應實時掃除,防止受澇。天旱及施肥后要實時澆灌,堅持泥土潮濕。旱季要留意排澇,避免積水爛根。
參考文獻:
[1]龍銀才,宗銳,張玉發.河沙苗床:苦參育苗移栽技術新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0):30-31.
[2]劉永國,陳宏,王竣,等.苦參設施育苗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19(11):19-21.
[3]郭華,劉金紅,關建平.苦參規范化栽培要點[J].山西農業:致富科技版,2007(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