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超
摘要:為了確保林業種植效率實現經濟增長,就必須從根本上提升種苗培育技術,為營林造林提供苗木基礎。然而,由于種植技術的不成熟與相關專業人才的缺乏,對林業工程建設效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為了帶動區域林業產業的快速進步,在林木種苗培育過程中,要對選苗、平地、運輸、栽培、移栽等進行全過程控制,確保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林業工程種苗培育技術,以期可以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工程;苗木培育;科學技術
引言:
林業工程建設可以增加環境效益和直觀的經濟效益。種苗培育技術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果培育方式缺乏科學理論的支撐,就容易導致苗木生長受限、存活率降低,從而浪費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實踐成本。為了全面提升我國現代化林業的種植技術,就需要對林木種苗的培育過程中運用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健全林業管理體系。
1、我國林業工程種苗培育技術現狀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比較惡劣的影響。環保理念的落后,導致當地育苗管理技術沒有得到創新性突破,整體育苗培育工作質量較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事業的全面推進,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文明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政府對林業建設與發展也給予了更高度的重視。在林業建設工作的開展中,也更加注重科學性,這就決定了新時期林業撫育工作中,應當加強對撫育管理技術的科學選擇和應用,為林業資源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在未來的實現提供保障。
2、種苗培育技術現存的問題
2.1缺乏科學化的管理模式
種苗培育是林業工作中的關鍵內容,其主要是根據林木生長的特性與氣候、溫濕度、林間環境、土壤養分等條件,以及造林規劃的要求,調節林間樹木分布的密度,改善林間通風透光條件,優化樹木生長所需的養分供給水平,以此促進林木的健康生長。但在當前我國部分地區種苗培育工作中,還存在工作開展不科學的問題,一些地區種苗培育間伐缺位,間伐不及時導致林間樹木密度過大,生長條件不理想,樹木發育較為遲緩,限制了苗木的成林效率以及樹木品質。
2.2水肥管理技術落后
部分地區在種苗培育作中,采取粗放的管理模式,對灌溉、施肥、除草松土等工作缺少科學的規劃,盲目根據主觀判斷進行管理。灌溉量和灌溉頻率都較為隨意,施肥過程中沒有考慮楊樹生長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特征,不能及時施肥或施肥量控制不合理,也不能定期做好除草松土工作,導致林木生長環境不理想,對種苗培育的效果以及造林品質和產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制約。
2.3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到位
病蟲害防治的意義一方面在于對林業樹木資源的保護,通過有效防控,防止病蟲害造成林業建設資源的損失,另一方面在于保持生態安全和平衡,避免林業病蟲害過度發展,導致病蟲害失控或大量變異,造成生物災害的擴大。盡管病蟲害防治工作意義重大,但仍有部分地區種苗培育過程中,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還不到位。具體來看,一些地區種苗培育中不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缺少對病蟲害的動態監控,對于早期病蟲害關注不足,或放任不管,導致病蟲害擴大,防控難度大大增加。也有部分地區在病蟲害防治時,存在方法不科學的問題,過度依賴化學藥物,造成農藥使用過量,導致農藥殘留,對林間生態環境造成危害,還可能導致病菌及害蟲抗藥性增強,增加日后治理的難度。
3、優化林業工程苗木培育技術的有效措施
3.1嚴格控制苗木密度
撫育間伐是控制苗木密度的有效方法,撫育間伐工作的開展應當以科學的規劃為依據,林業工作者要認真多好林間環境的分析,結合優質木材生產的要求,通過綜合考量,確定最適宜林木生長和成材的撫育密度。在此基礎上,選擇科學方法進行撫育間伐工作。一般采取機械撫育法:即按照規劃方案,隔行、隔株間伐,并在間伐過程中注意保留長勢較壯、體積較大的植株,對于生長過密的區域,要適當增加間伐力度。
3.2合理實施林間水、肥、草管理
施肥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可以有效促進林木長勢,尤其是對于中幼林階段的林木來說,正處于林木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保障肥料和水分的及時供應才能促進其健康發育。在施肥管理的作用下,可為林木生長提供更好的營養條件,有助于促進幼苗的生長速度。同時,也可有效縮短成林的年限,對于促進林業生產效率,增強成林率具有積極作用,可被作為提升人造林工程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長期的造林實踐也證實了水分和養分對苗木生長的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苗木成活率方面。部分地區由于忽視撫育管理的重要性,未及時補足水分和養分,導致苗木因缺水或者缺少肥料出現長勢受限和發育不良等問題,這無疑會對造林的質量和效率造成影響。
3.3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
在苗木栽植時期就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為提升病蟲害防治的效果,需要根據幼苗的生長狀態和林區條件,選擇最佳的病蟲害防治手段。首先,化學防治是主要防治方法,對林區的發展狀況進行實時監測,發現病蟲害影響時,應正確判斷病蟲害的類型和影響程度,根據病蟲害的類型,選擇對應的藥物進行防治和處理,從根本上消除病蟲害問題,控制其影響范圍。其次,生物防治法是利用食物鏈的結構形式,進行害蟲防治的措施。是利用食物鏈的結構形式,進行害蟲防治的措施。另外,還可通過微生物處理的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此種防治方法的作用范圍較廣,防治效果也相對較好。
3.4完善林業工程管理體系
林業工程紅種苗培育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首先需要進行苗木修整管理,去除多余的枝條,可將養分集中在樹干和主枝上,利于促進樹木的長勢。對于枝條的有效修剪,有助于提升林區的透光率,使更對樹木接受到陽光的照射,為其營造較好的生長環境。另外,將干枯的枝條修剪并且帶離林區,也可有效降低森林火災的發生率,對于促進幼林的健康生長具有積極意義。其次林區維護管理工作也是重點之一。如果導致林區環境被破壞,就可能會產生水土流失的問題,致使林區環境進一步惡化,對造林工作的開展極其不利。要想合理控制上述問題,就需要積極開展工程維護工作,對于工程實施階段對林區環境造成的影響應及時有效的處理,保護林區范圍內的水土資源不受侵害,從而改善林區環境質量,促進幼林的快速生長。
總結:
種苗培育技術需要不斷的改變自身原有的模式,創新林業技術的推廣工作,為提升林業生產工作,提高林業工作水平。
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需根據病蟲害特點及種類使用針對性的防治手段,規范使用藥品,防止污染環境。盡量使用物理防治或生物防治方法,以避免農藥對苗木造成傷害。可在苗木周圍設置殺蟲燈,有效殺滅苗木蟲害,實現綠色種植,防止農藥對苗木和周圍環境造成的傷害。
綜上所述,需促進林業技術的創新,改變自身的發展理念,更好地開展林業生產工作,提高林業工作水平。在林業建設工作的開展中,也更加注重科學性,這就決定了新時期林業撫育工作中,應當加強對撫育管理技術的科學選擇和應用,為林業資源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在未來的實現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楊雄.中幼林撫育管理在營林生產中的重要性及成效分析[J].綠色科技,2017(1):136-137.
[2]楊銘松.對林業工程建設中林木種苗培育技術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2020,40(21):90-91.
[3]葉紅梅.林業工程建設中林木種苗培育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0(19):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