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渝慶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時代發展際遇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愈發需要具備工匠精神的專門人才。工匠精神不僅僅是一種精神內涵,更是一種生產力。工匠精神的強勢回歸,已成為國家意志和社會的共識,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更是高品質生活的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應該是對理性認知的升級。正如海德格爾認為,技術理性的負面效應是人性永遠無法克服的。人會用促逼的手段強行、蠻橫地向自然索取,以求獲得人類社會的整體物質利益。構建工匠精神理性認知與構建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質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首要靈魂。工匠精神當代價值研究工作的本真目的是深入探討工匠制度的構建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專業;融合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的育人理念是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與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合,都是將師道精神、職業精神、創造精神、踐行精神融于一體。將工匠精神與高職教育、高職專業課程有機融合,是專注理實結合下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軟實力、加強社會競爭力以及順應時代發展的重要舉措。
1.在國家戰略計劃層面上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國質造”型人才回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更加注重高質量、高品質。從前手工勞動者的身份地位不被認可,社會地位低下,很難找到一種職業歸屬感,更加不可能代表一種職業精神。現在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社會的認知、國家的政策都在重視工匠精神人才的回歸,越來越摒棄浮躁的“商人精神”。工匠精神人才是通過專門的培養和訓練,加上理論知識的不斷強化滋養,有能力掌握高水平技術和不斷對新材料新技術創新并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高素質勞動者。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體系在理論認知與實踐操作的設置上,更需要針對學生彰顯工匠精神理念結合的思考與踐行。
2.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訴求
通過分析《2017年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企業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用人標準中,對“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方面尤為重視。企業近幾年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訴求越來越明顯,知識與技能可以通過工作實踐慢慢打磨,終究會盡如人意,但是敬業精神、誠實守信、愛崗恪守精神卻需要在高校教育教學層面滋養滲透。應從理論到實踐武裝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學生的道德層次關乎產品的質量層次,這是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高新技術行業對高職學生的需求是逐年上升的,市場對高職學生也抱有期望。工業文明的發達,與技術、工匠關系、人類創造知識的過程來說,人類最先創造的不是科學而是技術,工匠精神后天是可以培育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認知。高職院校在專業領域給予了學生極強的專業知識,但工匠精神才是職業操守、職業道德的升華,也是人才競爭的關鍵點,是高職院校在人才培育中脫穎而出的顯現。
二、工匠精神與高職院校課程融合的路徑
1.著力培養學生專注于職業態度與操守
首先要解決對工匠精神與課程融合教育認知程度不足的問題。樹立正確的專業認知是形成積極的專業情感和專業態度的基礎。很長一段時間工匠精神淡化出人們的視野,甚至覺得已經是過時的代名詞。學生個人乃至家長對工匠、匠人的理解還停留在手藝人、瓦工、廚師等出賣苦力維持生計的行業層面。認知的偏差,導致對工匠精神的內涵領悟不徹底,對概念感到陌生與模糊。培養的人才勢必對愛崗敬業精神領悟淺薄,頻頻出現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的問題,缺少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也從側面折射出高職院校對工匠精神的培育重視度和普及度不夠。提升學生的意識應從教師的言傳身教做起。加強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在培育工匠精神認識與灌輸環節的精心設計,忌諱理論與實踐淺嘗輒止的現象。學科之間對于工匠精神的理念可以形成交叉相融傳輸,在不同的知識領域有不同的運用方式。
2.著力培養學生專業的技能及技術教育
技術理性是工匠精神理解的前提。工匠精神之“匠”是指具備極強的專業特性、專業追求、專業操守,而精湛的技能技術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如美的研究電飯煲,用兩噸米的實驗才讓米飯做出來更好吃。技術發展的目的是讓人類生活更美好。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應遵循專業知識吸收的規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鍛煉學生從動腦到動手再反過來由動手指揮動腦的主動思考。以廣告策劃與營銷專業為例,從前期的市場調查分析、消費者心理分析,到設計調查問卷、實踐做調查訪問,再到推導市場調查的方法與作用意義等,都完全可以放開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一方面找到了學習專業的樂趣,一方面又磨礪了動手加動腦結合的思考方式,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還要求專業教師根據培養目標,同步導入工匠精神的職業使命感和專業精神的認同感。
3.著力培養學生專情的人文素養以及樹立真善美的健康觀念傳承
工匠精神價值觀核心是技術和人文精神。從哲學上說,是對人類社會的終結關懷和追求人類幸福的價值所在。技能、技術、技藝之間互為關系。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才正確的價值觀與使命感的方向標。師生共同擁有高潔的人文情懷、學有所用、掌握一技之長是自我價值的內在需求,踐行工匠精神是作為普通人在社會上生存的一種留存手段,任何職業者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任何從業者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實現自身價值。
4.著力培養學生對企業崗位的認知力
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智慧是一種超越于一般的規則應用的能力。產教深度融合、校企通力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探索之路,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所以,要充分利用此類平臺檢驗學生的技能技術掌握程度與不足之處。學校與企業建立課程置換機制,有些相關于企業文化的課程,可以提早滲透到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讓學生盡早了解企業的用人機制,提早對崗位的要求有認知,把工匠精神與企業的理念識別、行為識別相融合,做到人人都愛崗、人人都敬業。每位學生的生長環境與知識結構不盡相同,對未來的崗位與職業素養之間的關系并未理解深刻,甚至是由著性子來,如,崗位不滿意、待遇不如意等問題都不能客觀理解。有待專業教師、行業導師給予疏導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做到樂業、樂學、精益求精,掌握一技之長用以謀求發展。工匠精神另一層內涵是能夠吃苦耐勞、不畏困難。
結論
高職院校、高校教育工作者、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更多的社會力量都應認識到,高職院校是肩負著培養立德樹人、規范行為、激勵思想上進、積極思考問題的具有專業使命的重要價值理性教育,用價值理性的本質規定關懷具有工匠精神個人存在的價值。價值作為理性的一方面,直接參與工匠的現實生活,體現了對人類生命的肯定和人類精神家園的建設。人們通過勞動獲得一種全面自由的發展,感受存在的價值、職業的認同感,并將其落實到實際的教育行為和實踐當中,以便更好地優化學風、教風,促進專業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融合,進而培養專業性、人文性、職業性的工匠精神人文發展路徑。在這一過程中,職業教育者需要轉變職業教育辦學觀念、開展職業素質教育、構建現代學徒培養體系、打造匠藝相生的教學模式,將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高職教育中,推動社會形成崇尚、踐行工匠精神的社會時尚新觀點。
參考文獻:
[1]于冠華,武淑平.工匠精神視野下大學生專業使命教育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62—63,69.
[2]楊文明,張玉芹.工匠精神融入藝術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策略探討[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4):86—89.
基金項目:2021年機械職教政研會立項課題,課題名稱: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編號:SZ21B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