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琦
摘要:黑臭水體現象的出現,極大地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環境。近年來,農村黑臭水體問題有愈演愈烈之勢。基于此,筆者對農村黑臭水體產生的實際原因進行分析,積極找尋有效策略優化農村水質環境,保護農村區域生態環境。實踐證明,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技術選擇,要考慮治理水體的規模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保證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強化技術應用的經濟性。
關鍵詞: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技術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農業之本,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之一,是人居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河、塘、溝渠,承擔著提供水資源、發揮生態效應、承載農村生活等多種功能。近年來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和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村經濟逐步改善的同時,也造成了農村生態環境污染。農村污水垃圾、畜禽糞污、農業面源等產生的污染物未經處理,隨污水排入農村水體超出水體自凈能力,引起水質惡化,導致水體黑臭,形成黑臭水體,使人居環境惡化,影響鄉村振興的進程。
1農村黑臭水體形成原因
1.1農村水污染源的增多
農村黑臭水體的水環境問題是當前新農村建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影響著村舍人居生活環境。造成農村黑臭水體的主要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水源的內源污染、農村生活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例如農業生產廢料的隨意處理、農村各類生活垃圾的露天堆積,存在收集、處置難問題,在雨天時污染物容易隨著雨水流入河道;農村生活污水和養殖廢水長期隨意排放,對河道造成污染;農村水系長期未進行清淤,造成水系流通不通暢等多種因素,導致農村黑臭水體的形成。
1.2農村水污染源治理不徹底
農村生活污水、畜禽養殖產生的廢棄物的治理有待進一步深化。農村生活污水和畜禽養殖產生的廢棄物越來越多,而處理能力遠遠跟不上污水產生的速度,所以部分農村出現了將污水大量排入河塘溝渠,以直接流走的形式進行處理。而在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污染物質,當這些有機污染物質流入水中時,耗氧微生物會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消耗大量水中的氧氣,使氧氣含量逐漸減少至缺氧或厭氧狀態。水中金屬離子成分會在厭氧條件下進行還原反應,然后再與水中的硫離子生成硫化亞鐵以及硫化錳等黑色化合物,
2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研究
2.1外源截流措施
外源污水是導致農村水系出現黑臭水體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農村沒有污水配套處置設施,其所造成的點源污染比較嚴重,要從源頭開始控制污水,防止未達到排放標準的污水流入水系中污染水源,采用外源截流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外源截流措施主要是通過截污納管改造工程來實施,從源頭控制污水,禁止污水向周邊水體排放,從而成功控制點源污染。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全面掌握農村排污點源的分布情況,并充分考慮目標區域的城鎮化程度、外圍二級管網建設布局等因素,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該區域農村的截流方式,形成一體化、整體化的外源截流系統,從源頭上緩解農村黑臭水體問題。如果目標區域的農村較為廣闊,能夠為開挖敷設內部污水管道提供充足的空間,能夠有條件設置外圍市政管網時,就可以將新鋪設的污水管道與外圍管網連接起來,將內部污水管道接入最近的外圍管道,還可以將原管道作為雨水管道,從而做到雨污分流。這樣的方法實現了處理污水的集中化、有效化。但是,如果目標區域的農村沒有足夠的空間來鋪設新的污水管道,而周圍市政管網可以接管時,則可以通過構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統來對污水進行源頭控制。將現有管道轉變為污水合流管道,沿著河岸邊鋪設截流干管,同時在截流干管與合流干管交匯處設置截流井,將截流干管連接到周邊市政污水管網中,也能實現從源頭控制污水。而對于一些居民居住分散、位置較為偏遠的農村來說,污水排放分散、排放量少,如果將污水納管接入外圍管網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可以采用像BBO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等能夠在現場處置且有效截流污水的裝置來達到從源頭控制污水的目的。
2.2控制有機物的排放
針對有機物的隨機排放污染,可以使用化學混凝法對其進行控制。通過向水中投入正二價的鈣離子,使其與水中的硫離子形成硫酸鈣沉淀,除去水中的硫原子,阻止硫原子與金屬離子發生反應,阻斷負二價硫離子在水中的積累過程。這種方法不僅僅可以降低水體的顏色度,還可以去除臭素等導致水體發臭的物質。但此種方式只是減輕對水體的污染,并沒有從根本上去除污染源。因此,還應加大對污染源處理方式的研究。此外還應加大對農村養殖業的監管力度,對牲畜的糞便等垃圾進行科學處理。
2.3分階段開展治理工作
在建設生態宜居的農村環境要求下,農村開展黑臭水體要根據“因地制宜、綜合分析、分類開展”的原則,根據農村的水體環境和類型及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契合的治理方案。首先,根據鄉鎮經濟能力,以資金預算為基礎構建治理體系。資金不足的申請地方財政補貼或者根據中央補助體系申請補助。政府應根據脫貧攻堅計劃戰略目標發展,機制建設向貧困落后的農村地區傾斜。其次,積極響應政府“科技下鄉”工程,鼓勵相關優質水體治理企業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提供長效的技術保障,進行技術支持。在此基礎上,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分層次開展工作。狠抓生活水源的排放、農業種植水源及其他污物的控制工作;推進河道清理、淤泥清理及水循環等生態修復內源治理工作;按照先點后面、先內后外的原則開展農村黑臭水體的控制和治理。
2.4水體凈化措施
水體凈化措施是治理農村黑臭水體問題的最終手段,也是根治該問題的最后一道防線。以修復生態為目的,利用治理工程設施即原位凈化修復模式將農村水系中存在的污染物清除,大多是利用水生動植物恢復生態,從而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刺激農村水系生態系統的凈化能力,能夠持續有效地吸收處理水中的污染物。在采取水體凈化措施的過程中,大多采用生態浮島及其衍生技術,將耐污力強、吸收效果好的植物種植在農村河水、湖水中,利用這些植物來吸收水中富集的污染物。要定期檢查這些植物,如果有腐敗的植株要及時處理,防止這些腐敗的植株對水體造成二次污染。除此之外,新型的異位水質凈化技術對農村水質凈化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結語
農村黑臭水體的綜合整治迫在眉睫,解決農村黑臭水體等突出水環境問題,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各地應整體協調、因地制宜,實現農村黑臭水體長治久清,持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民族復興、鄉村振興”。黑臭水體的整治和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關系到民生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斌.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的分布、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環境工程學報,2019,13(3):511-518.
[2]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關于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R].2019.
[3]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關于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R].2019.
[4]生態環境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試行)[R].2019.
[5]王育宏.關于黑臭水體治理思路及技術措施的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0(7):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