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秋
(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02)
隨著中藥材、蔬菜等作物種植面積的日益擴大,對移栽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目前,國內移栽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工和半自動移栽機進行作業,但隨著農業從業人員逐步減少,同時育苗移栽技術也逐漸成熟,對提高移栽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有了新的要求。相對于國外,我國的移栽技術起步較晚,全自動插秧機由于其結構復雜、造價過高,致使大部分自動移栽機技術不是很成熟,而現階段使用和研制的多為半自動移栽機。因此,結合當前移栽機的結構特點,重點對移栽機的移栽機構進行了升級改進設計。
該設計采用SolidWorks建模,如圖1所示為單套機構。一臺2行自走式半自動移栽機需配套2套移栽機構,移栽機構通過螺栓固定在自走式半自動移栽機的2個獨立單體上,動力由半自動移栽機通過鏈輪傳動提供,總動力大于8馬力[1]。該機構單套外形尺寸為1 200 mm×380 mm×750 mm,安裝方便,結構簡單,移栽機構的旋轉架旋轉1周,苗夾進行兩次取苗、喂苗,苗杯轉過3個,苗盤經過槽輪機構驅動輸送兩格。3個苗夾安裝在一根旋轉軸上,共兩組旋轉反復作業,一次作業取苗3株后通過護苗桶,將秧苗放入苗杯。
單套移載機構三維模型見圖1。

圖1 單套移載機構三維模型
旋轉架圍繞一級旋轉軸(5號)旋轉,導向盤和6號不完全齒輪與機架固定,3號齒輪與9號齒輪同軸,3號齒輪置于旋轉架內側,9號齒輪置于旋轉架外側,與6號不完全齒輪嚙合。二級旋轉軸上裝配苗夾和10號齒輪,10號齒輪置于旋轉架內側,與3號齒輪嚙合。
旋轉架傳動三維模型見圖2。

圖2 旋轉架傳動三維模型
當動力傳輸給7號鏈輪,機架圍繞一級旋轉軸開始順勢正旋轉,因導向盤和不完全齒輪固定在機架上,9號齒輪與6號齒輪進入嚙合狀態,其在圍繞一級旋轉軸旋轉的同時,開始順時針自轉,3號齒輪進行同步自轉。3號齒輪與10號齒輪一直處于嚙合狀態,10號齒輪在跟隨機架旋轉的同時,開始進行逆時針旋轉。
齒輪傳動設計見圖3。

圖3 齒輪傳動設計
由圖3可知,三組齒輪圓心在同一中心線上,共4個齒輪兩兩嚙合。其中,10號齒輪與3號齒輪中心距90 mm;9號齒輪與6號不完全齒輪的中心距135 mm。根據公式:

式中:a——中心距;
Z1,Z2——齒輪齒數;
M——為模數(3,10兩齒輪相等);10號齒輪和3號齒輪設定齒輪系數:M1=Z2=2;得3號和10號齒輪為45,分度圓直徑為90 mm;6號齒輪為不完全齒輪,切除2/3的齒數,在9,6號齒輪嚙合時:
Z1=1/3 Z2;
設定齒輪系數為1.5,可得9號齒輪齒數Z1為45,分度圓直徑67.5 mm;
6號齒輪齒數Z2為135,分度圓直徑202.5 mm。
門形夾形狀設計見圖4。

圖4 門形夾形狀設計
夾苗裝置功能是為了成功夾住秧苗以便提起,如圖4所示,門形夾寬為70 mm。在實際應用中,可通過更改門夾寬度來適應不同型號的苗缽[2]。
門形夾由回位彈簧控制處于常閉狀態,當旋轉架旋轉到合適位置,由位置機構控制轉軸旋轉,帶動撥片推開銷子,門形夾向上打開,在夾苗的同時進行拔苗,隨后轉軸脫離位置機構[3];當旋轉架帶動門形夾轉到護苗桶上方時,位置機構控制轉軸旋轉,苗夾打開,隨后脫離控制機構,苗夾自動閉合[4-5]。
設旋轉架軌跡為A圓(不動圓),半徑為R;
苗夾旋轉軌跡為B圓(旋轉圓),半徑為r;
同一狀態下點P與B圓繞各自圓心轉過的角度之比為-k。以點A為坐標原點、水平向右為x軸正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
為計算方便,假定初始時刻B圓位于A圓右側,點P(x,y)位于B圓右側,如圖5所示。
苗夾端點軌跡分析見圖5。
計算參數方程:
當B圓繞A圓圓心轉過θ角時,根據圓的參數方程可知:
xB=R cosθ;

圖5 苗夾端點軌跡分析
yB=R sinθ.
此時點P繞B圓圓心轉過角-kθ,即:
xP=xB+r cos(-kθ);
yP=yB+r sin(-kθ).
旋轉架半徑為225 mm;苗夾旋轉半徑為130 mm;6號齒輪與9號齒輪的傳動比為1∶3,即k=3,所以苗夾端點P的軌跡參數方程:
x=R cosθ+r cos(-3θ);
y=R sinθ+r sin(-3θ).
針對半自動移栽機,對移栽機的關鍵部件進行了升級改進。通過對部件的運動仿真,基本滿足該移栽機的改進要求。